|
办公室玻璃墙上贴着“天使紧急救援中心”的logo。(侯晓华拍摄)
救援活动中,江明在给受伤驴友进行应急包扎。 青岛新闻网2月3日讯 近日,四川四姑娘山发生的驴友坠落身亡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较大的反响,户外安全话题再度成为焦点。我市山地资源丰富,近年来户外登山爱好者的队伍迅速扩大,开辟的非常规线路也数不胜数,而每年发生的驴友遇险遇难的事件也不在少数。日前,记者专访了岛城一支由驴友们义务组建的“天使救援中心”的两位队员,了解救援过程中经历的各种酸甜苦辣,并籍此提醒广大户外爱好者,做驴友虽然很精彩风光,但需要谨慎行事。 有支救援队 驴友组队去年义救13次 江明的办公室位于山东路国华大厦13楼,玻璃墙上贴着“青岛红十字天使紧急救援中心”的logo,他是这个组织的队长,也是组织中唯一常驻办公室的人员。其他的队员,此时都在各自的岗位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平时,江明负责各种安全培训,一旦接到110或者96599户外遇险紧急求救通知,他就迅速联络各队员,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办公室里一套救援装备,家里也有一套,车里还有。”脑子里始终有一根弦在绷着,江明和队员们时刻准备奔赴需要他们的地方。 “天使紧急救援中心”(以下简称“天使救援”)的前身是红十字会组织的06年国际帆船赛水上救护队,后来与一些登山爱好者联合,将救援范围扩展到了陆地,逐渐形成一支以户外山地搜救为主的纯公益、纯“驴友”组织的救援队。不少队员一坚持就是六年,其中还有三名女队员。尽管队员数量达到数十人,但每次参与搜救人数最多不会超过10人。“搜救队员规模不求大,但求精,人多了反而更不安全。”江明很实在的说。 记者获悉,在岛城,每个区都有相关部门设立的专职救援队,与110、119等联动;像“天使救援”这种驴友自发组织的业余公益性质的救援队还是少数。但这支队伍却为岛城户外山地救援立下了汗马功劳,仅去年一年,就出动救援13次,成功帮助了数十位遇困人员脱离险境。 “骨灰级老驴”救援靠经验 “天使救援”的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平时各自忙碌,一接到险情通知,都会积极参与,甚至不惜上班请假、放弃夜晚温暖的被窝。尽管职业不同,又是“业余选手”,但这些队员无一例外都属于“强驴”,有着极其丰富的户外经验。加上组织经常举行严格的救援培训,可谓个个都是精兵强将。 郭淳,圈内人称“郭大侠”,与江明是多年的老搭档,一同户外探险,一同参与救援。郭淳和江明算是岛城最早一批热衷登山运动的“骨灰级老驴”,都有着30多年户外阅历。郭淳认为,搜救抢险最需要的还是经验。熟悉山上的每一条线路,每一处特殊地标,综合考虑登山者的徒步习惯和可能发生危险的情况,能在茫茫深山野地之中快速找到求救者的方位,实施专业的户外急救,并妥善将其带至安全地带。每次搜救从未发生过失踪者因延误救援时机而遇难的情况。 “救助最讲究效率,时间就是生命,有时候,靠经验寻找求救者比现代化的雷达电脑等电子设备要管用得多。”郭淳回忆,去年春夏,一位驴友独自一人进崂山马鞍子失踪,家属晚上7点报案,民警加家属一共十几个人连续寻找到凌晨都一无所获;第二天又开来四五辆车的增援部队,载着先进的雷达搜索装备,折腾到晚上11点仍然没有线索;直到第三天,警方找来“天使救援”,队员们分成四个组,地毯式搜索加蹊径探寻并结合发动登山群众广而告之的方式,终于找到了不慎跌落卡在石缝里、头部受重伤动弹不得的失踪者,并及时送往医院进行开颅手术,将其从死亡线边缘抢救回来。 难忘经历 最心痛发现遇难者尸体 身为救援人员六七年的时间,“天使救援”的队员们对这特殊的身份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几乎每次救援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争分夺秒的最终结局是面对死亡,这是所有救援者最不愿看到的,也是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江明记忆犹新去年夏天那场规模庞大的浮山搜救行动,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独自进山失踪,岛城各路救援队总共一百多号人,对浮山进行地毯式搜索。最终,救援人员在一处40多米高的悬崖下发现了老人扭曲俯卧的身影。 “那时候是大夏天的中午,太阳在头顶暴晒,我走近他的时候就闻到一股子臭味,老人的胳膊腿已经全部肿胀发紫,姿势很怪异的蜷缩在悬崖下的草丛里。”江明清晰的记得,那时候距离老人早晨6点离家登山,已经过去了两个中午的时间。还抱有一丝侥幸的江明走过去,把老人翻了过来,并用手去掀老人紧闭的眼看看瞳孔有没有扩散,兴许还有一线生存的希望。没想到,手指刚碰到老人的眼皮,那发紫的皮肤竟然溃烂了。“当时就是一种如雷轰顶的感觉,知道完了,没救了。”老人的家属和一些驴友当场就失控痛哭起来,江明心里也是翻江倒海的难过。 参与救援活动,江明不止一次面对过死亡,直观而深刻的感受着生死无常的悲剧。这些遇难的案例,都被江明当成深刻的教材,每次成功解救受困人员,都会一路讲给他们听,反复而痛心的强调驴友们一定要注意户外安全,珍惜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