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热传的“白血病女孩鲁若晴乐观抗癌”的故事感动着众多网友。鲁若晴被称为最美抗癌女孩。然而,有媒体报道称,鲁若晴故事可能是个炒作,因为鲁若晴微博中提到的医院并没有收治过符合情况的女孩,引起了网友的种种猜疑和几个微博大户的骂战。昨天下午,现代快报记者采访北京协和医院医生微博名人“于莺”得知,“鲁若晴”确有其人,年初曾在北京协和医院西单分院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5月23日,《现代快报》)
显然,“质疑”已经长进了民众的沟回里,成为了思考的一部分。但凡遇到能提起兴趣的事,都会冒出一句“是不是真的哦?”为何出现这种状况,恐怕连质疑者自己都无法解释。当初鲁若晴并没有要求民众什么,也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民众却要去质疑。
鲁若晴被民众的质疑伤害了,而当初也是民众自发去关注她的。在信任和质疑中,民众最终伤害了“最美抗癌女孩”,这是女孩的不幸,也是质疑者的不幸。他们以为质疑可以还原真相,而真相却告诉他们,质疑是一个可恨的错误。
受到的伤害太多了,听到的谎言太多了,于是,质疑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失殚尽,哪怕没有利益纠缠,人们也愿意孜孜不倦地去质疑,他们所笃信的不再是“信任”,而是永无止尽的“质疑”。
就这样,“质疑”成为一种病。
民众已经忘了,当初为何要去质疑,只知道需要这样做,便推测其他人应该都这样想,于是就出现了众多的“质疑”,这些充满不信任感的因子,集结到一起,让民众丧失了最起码的好恶判断。“质疑”逐渐被腐蚀,成为了社会的病态心理。
当然,质疑本不应该是一件坏事,它可以求索真实,增强民众的自我保护意识。然而现实中,质疑慢慢变味,成为打击他人的利器,也成为污染美好心灵的毒品。民众在这些质疑中,逐渐变得更加缺乏信任感,心理也逐渐阴暗,民众也成为“质疑”病患的受害者。
而导致“质疑”日益癌变的毒瘤,正是民众间不信任感日益升级,而升级的原因,就是信任无数次被谎言击碎。要治疗“质疑”这种怪病,就需要增进民众间的信任感,而要做到相互信任,就要严厉打击“炒作”和“谎言”。(文/欧阳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