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和她一起奔小康 | 巧手绣出好日子

2020-07-09 10:29 来源:全国妇联网信中心
分享到:

全面小康是中华民族追梦圆梦的壮丽篇章,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接续奋斗,也为广大妇女姐妹建功立业提供了历史舞台,让她们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同时,成就自己的美丽人生。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女性之声推出“和她一起奔小康”栏目,讲述那些走向小康生活的她故事~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琴(右)

王小琴1978年出生在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禅家岩镇火石子村,这里是古代氐羌民族生活的地方。在当地,女性戴的头饰,系的围裙,还有衣袖、衣领都绣上了美丽的图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刺绣是羌氐文化最绚丽的色彩。

让羌绣“活起来”

王小琴从小对祖母和母亲手中的绣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她们灵巧的双手下,五颜六色的丝线,变成了鲜艳的花朵、栩栩如生的飞鸟鱼虫。

高中毕业后,王小琴到服装厂工作,学习了服装设计和制作,后来成立了自己的服饰公司。她会在自己设计的服装上加一些绣花做点缀,这些画龙点睛之笔很受市场欢迎。

“在当地,刺绣是妇女们打发时间的针线活。绣品主要是自己用,或者馈赠亲友,却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赞叹之余,王小琴也了解到宁强羌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一些绣娘年龄大了,不做手工了。一些年轻人嫌手工刺绣慢,外出打工了。

“我要把母亲传给我的羌绣技艺传承下去,我要让姐妹们用羌绣挣钱。”王小琴拜访羌绣艺人学习技能,掌握了一些即将失传的针法。她还到陕西师范大学、北京服装学院、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等院校系统学习羌绣技艺,掌握色彩运用,领会其文化内涵。

2008年,宁强县被文化部列入“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王小琴越发认识到羌绣技艺传承发展的重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思考,她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新,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让山里的绣娘足不出户就业。随着参与的人多起来,羌绣“活起来”,也起到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2015年,王小琴注册了“羌州绣娘”商标,将自己的制衣厂转型,成立了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从事绣品设计研发、加工生产、销售等工作。为了打开市场,王小琴赶制了一些带有羌绣图案的手提袋、衣服等样品,北上南下宣传推介,产品渐渐有了销路。

让绣娘富起来

为了带动更多贫困妇女就业,王小琴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集中型”和“分散型”两种生产方式。一方面,在县城周边区域招聘妇女到公司务工,计件发放工资;另一方面,在边远镇村设立羌绣专业合作社,让当地没有外出务工条件的绣娘居家灵活生产,定期上门指导、收购。

王小琴走到大山里的村村落落,去寻找羌绣爱好者,无偿地教她们刺绣技艺,并与她们签订产品回收协议,让她们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制作绣片。

一番努力之下,宁强县的羌绣“活起来”了,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

2017年4月,生产加工车间和库房意外失火,里面有绣线、绣片、布料和机器设备,包括刚刚赶制出来的、即将交付订单的1000多套服装。里面也有王小琴多年的积累,有她和绣娘们的希望……

“那天晚上,眼睁睁看着火苗燃烧,我的心也仿佛一起被烧碎了,我挺不住了……忽然之间,我看到一个身影正跑向火海,原来是我的母亲。我跑过去紧紧抱住她,安慰说:‘有我在,都会好起来的,你放心。’我忽然意识到,自己是家人和几千个绣娘姐妹的主心骨,不能垮了。”王小琴擦干眼泪,安慰家人和公司员工,告诉大家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宁强县妇联等单位的帮助下,王小琴购置设备和原料,带领绣娘拿起针线,加班加点赶制预期的订单。

在大家的努力下,订单如期交到客户的手中,受到赞誉。王小琴更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付出努力,也一定能收获成功。

王小琴(右一)在宁强县高寨子街道指导学员学习羌绣技艺

王小琴对工作投入了更大的热情,培养专业的设计团队,把传统羌绣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推出电脑包、靠垫、杯垫、桌旗等一批新式设计。2018年,王小琴制定了“三年培育万民绣娘”的提升工程,让绣娘增收致富,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

宁强县舒家坝镇黄泥梁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郑娥是一名聋哑妇女,一家人靠丈夫到建筑工地打工维持生活。王小琴在舒家坝镇举办羌绣技艺培训班时,郑娥参加了10天的培训,学成后跟公司签订了产品回收合同。很快,从未工作过的郑娥第一次有了收入。这也让她爱上了羌绣技艺,一有空就绣。如今,她靠着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一家人带来了富裕的生活。

王小琴(左一)指导郑娥(左二)等绣娘羌绣技艺

在王小琴的悉心指导下,绣娘的刺绣技巧日趋精湛,绣工越发细致。越来越多的妇女聚集到了她的身边。大家互相扶持,用自己的双手绣制美好的生活。

一路摸索,王小琴探索出“企业+学校+基地+合作社+贫困绣娘”的产业助贫模式,不断发展壮大羌绣文化产业。目前,公司年产值已超千万元,开办了10个传习基地、2个社区工厂、6个羌绣专业合作社,举办羌绣技能培训班40余期,研发羌绣产品300余种,已培训绣娘5000余人次,带动1000余名妇女灵活就业,其中贫困户300余户,残疾人23名。

让羌绣“火起来”

“今天我穿的这件衣服是我们自己的羌绣作品,大家看是不是很美。”王小琴利用各种场合,展示羌绣文化。

王小琴和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为宁强县5所学校每周各上一节刺绣技艺传授课,展示羌绣制品,让孩子们认知羌绣、感知羌绣、学习羌绣技艺。

王小琴(右三)在宁强县逸夫小学为孩子们展示羌绣技艺

作为宁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技艺传承人,王小琴参加了“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通过中央电视台的直播,向全国人民展示宁强羌绣文化。王小琴受邀参加了由清华大学等单位举办的“BMW中国文化之旅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向全世界展示宁强羌绣文化。王小琴公司制作的2008奥运会会标及2022冬奥会会标等7幅作品,被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中心体育馆收藏。2019年,王小琴的公司与中央民族大学合作,成立了中央民族大学羌绣研发基地,努力让珍贵的羌绣技艺得以传承和创新。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王小琴创办的“绣娘公司”被授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陕西省巾帼创业就业示范基地”“汉中市巾帼脱贫创业就业示范基地”。王小琴荣获了“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三八红旗手”“陕西省脱贫攻坚先进致富带头人”等荣誉。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