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上午的八大关小礼堂音乐厅,气氛热烈而又严肃有序。市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联组会议在这里举行,对我市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一法两条例一规定”推进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询问。
青岛是全国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基数大、程度高、高龄化态势突出的城市之一,截至2019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186.8万人,老龄化率22.5%,8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8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5%。如何破解老年人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促进我市养老产业发展,成为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青岛缺少规模大、服务品质好的重大医养结合项目,外地品牌项目存在‘落地难’的问题,市政府是否会研究出台有利于医养融合发展的优惠政策?如何有效推动解决这一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隋志强的问题“辣味十足”。市民政局局长王哲直面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下一步举措。王哲说,外地高端养老企业和项目“落地难”的原因,一是投资回报率低、利润小,对区市的财政收入贡献相对较小,区市接受养老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二是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政府的投资补贴等支持力度较小;三是规划缺乏强制性,养老服务设施没有纳入刚性规划,也没有专门的养老服务用地。“下一步,我们将加强部门联动,联合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将养老用地纳入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年度的用地计划,保障养老服务项目的用地需求。尽快完善养老机构建设扶持的奖励办法,设立养老机构建设的专项引导基金,对新建养老机构进行补贴。积极对接考核部门,将养老项目的落地纳入区市的综合考核,调动区市对养老项目落地的积极性,解决项目落地难的问题。”王哲说。
多年来,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然而目前参保人享受待遇的准入门槛比较高,很多中度、轻度失能失智的老人享受不到。请问,我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是否会进一步调整,扩大受益群体?”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鲍洪义提问道。市医保局副局长姜水清回答说:“目前长期护理保险不作为独立的险种,不能单独筹资,其资金主要来自医保基金,所以政策设计要首先考虑制度的可持续性,考虑医保基金的可持续,优先保障最迫切、最急需的重度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和待遇释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争取小步快跑,稳步推进。另外,我们还将持续开展预防和延缓失能失智的保障工作,对轻度的、中度的失智老人,提前进行干预和复能训练,减轻社会负担和家庭负担。”
一边是老年人对入住养老机构的潜在需求,一边是养老机构的高空床率,这一矛盾现状引发了市人大代表周安斌的关注,他提到:“目前,我市退休金在3000元/月以下的老年人占总退休人数的2/3,大量失能特别是重度失能老年人,因支付能力不足无法入住养老机构。另一方面,我市一些养老机构的空床率却达到52%。请问,我市是如何处理较高的空床率与老年人潜在需求不平衡这个问题的?”市民政局局长王哲回答说,目前我市养老机构空床率较高的原因,一是高端养老机构和普惠型养老机构对困难的、低收入老年群体而言价格高,住不起;二是一些中小型养老机构缺乏医疗配套,设施简陋,老人不愿意住。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将重点打造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街道级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镇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用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对全市中小的、散、乱、小的机构进行整合,提高养老床位的入住率。
医养结合机构的医护人员缺乏晋升空间和职称评定渠道,怎样解决“招不进、留不住、干不长”的问题?多数农村乡镇缺少养老机构,如何解决农村社会养老特别是空巢农民和失能农民养老难题?我市老年大学校舍规模小,学位“一座难求”,如何满足广大老年人希望享受优质教育的实际需求?……在两个多小时的专题询问中,委员和代表们的一个个问题直指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紧盯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中的矛盾焦点。而到会应询的相关政府部门开诚布公、实事求是,不回避问题矛盾,提出了具体的举措和实招。
专题询问是人大常委会不断改进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提高监督水平的重要举措,此次专题询问全程进行了电视和网络直播。据了解,市人大常委会将对我市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一法两条例一规定”推进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尤其对专题询问涉及的问题,将列出重点交办清单,逐项对照督办。18日下午举行的第二次全体会议,还将对市政府《关于我市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一法两条例一规定”推进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满意度测评。以此切实推动“一法两条例一规定”全面正确有效实施,推动我市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让广大老年人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