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服务
关于青岛新闻网
APP下载
正文

“渔业航母”上的执着“探路者”

2023-01-06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扫描二维码 下载客户端

“国信1号”海上巡游养殖大黄鱼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伟

跟随“国信1号”在浙江、福建海域漂泊两个多月后,近日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养殖技术部经理曲善村下船回了趟家,久违地让脚“再次踏回了地面”。虽然人到了家,但曲善村的心还在船上。他依然惦记着试养小黄鱼的生长速度,牵挂着近期要升级的养殖舱充氧装置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

自参与“国信1号”项目以来,曲善村和深远海养殖工船创新团队的其他成员一样,时时刻刻都在碰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成为这艘“渔业航母”的护航人。“作为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从建造到运营,没有任何先例与借鉴,我们是依靠创新把蓝图变成了现实,每一步都在摸索中成长。”曲善村说。

就像养殖舱充氧装置的升级,因为市面现有的装置从材料到孔径都是用于陆地工厂化养殖的,在船上使用效率不高。为了提高氧气利用率,团队成员先后尝试了四种不同材料制作的装置才最终确定升级方案,定制了养殖工船专属的充氧设备。

养殖工船项目推进过程中,面对水质环境影响鱼的品质、养殖舱水体振动噪声影响适鱼性、真空吸鱼损伤鱼体等各种困难,团队整合专业领域科研力量集智攻关,以深远海船载舱养模式为重点课题,积极探索我国渔业生产作业模式的智能化、装备化、信息化道路,突破了船载舱养、水体交换、减摇制荡、减振降噪、清污防腐、智能集控等六大关键技术。

“国信1号”每年可提供高品质鱼类3700吨,首创的封闭游弋式“船载舱养”实现了全球范围内从0到1的突破,推动海水养殖产业进一步从近海走向深远海,打造了一个深远海养殖的“中国样本”。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作为青岛市唯一一家将海洋产业作为主业之一的国有企业,青岛国信集团正在努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围绕深远海养殖工船上下游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拓展布局苗种选育、饲料加工、病害防控、销售贸易、物流运输等上下游产业,基本形成养殖工船产业链雏形。

除了保障“国信1号”的运营,曲善村近期还有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参与第二艘、第三艘养殖工船加工系统设计的迭代升级,推动新船加快建设步伐。在国信集团的规划中,未来将陆续建设运营50艘养殖工船,把养殖工船打造成为继高铁后又一张新的“国家名片”,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梦想刚刚起航,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护航人还将面临更多挑战。

记者感言

一股从0开始的韧劲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老一代海洋科学家就提出了“未来海上养鱼工厂”的蓝图构想,虽然水产养殖技术和船舶技术均已发展多年,深远海“船载舱养”仍是待拓荒的新领域。全球范围内虽已有商船改造为养殖工船开展养殖实验的先例,但真正的“船载舱养”模式都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船如何造、鱼如何养、产业如何落地等技术和运营方面的问题都是有待探索创新的“无人区”。从这个角度看,“国信1号”无疑是一项从0到1的颠覆性创新。

有多大的梦想就要承担多大的压力。投资能否收回、工船能否建成、市场能否接受、产业模式能否形成,团队成员身上背负着巨大的“未知”。在海上的日子更是辛苦:除夕晚上摸爬管道将衣服磨出窟窿,建造现场的粉尘把头发染成灰色,凌晨的狂风骤雨浇透全身……即使这样,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喊累,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是一股子“死磕”到底的勇气和韧劲。

编辑: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