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网上挂号 违章查询 

百姓钱袋子33年变化:从稀有万元户到百万存款

来源:青岛晚报-- 2013-05-10 12:52:58 字号:TT

    在农行平度市南京路支行里,赵锡喜算的上是“老人”了,今年52岁的他是我市为数不多的在银行一线柜台工作超过30年的员工,他的工作经历中,银行柜台从一张桌子到防弹玻璃再到开放式,客户存款也从5元到动辄百万,自己的工资从30元到6000元……在这33年中,赵锡喜守着小小柜台,最直接最真实地见证了岛城老百姓“钱袋子”的变化。 

    18岁坐柜台转眼33年

    昨天上午,记者见到赵锡喜时,他正在忙碌地给顾客办理开卡业务,复印身份证、敲打电脑、填写资料……赵锡喜十分娴熟地办理完业务,最后礼貌性站起身来目送顾客离开。

    “最早的柜台是没有玻璃的,仅是一张桌子和一堆单子。 ”赵锡喜18岁进入银行柜台工作,一干就是33年。他笑着告诉记者,1981他就进入农业银行工作,算是最早的一批员工。当时农行和信用社是合并办公,柜台是两张桌子组成,桌子上则放着办理业务的字据、印章等,没有像现在一样和顾客相隔的玻璃,且只有两个柜台有工作人员,十分简陋。 “一转眼这就三十多年了啊,业务流程变化了很多。 ”回忆当年,赵锡喜感慨地说道。

    当年被“万元户”吓一跳

    18岁的赵锡喜“工作生涯”刚开始那段,前来办理业务的人一天不超过20个。 “当时全是手工填写,填完盖上章,一个存折就算完成了。 ”据赵锡喜回忆,和现在点点鼠标就打印相比,当时的“存折”十分简陋。

    据赵锡喜介绍,和现在动辄存取款几万甚至几百万不同,当时不少人还不知道银行是“干嘛的”,一些好奇的就进来询问,当知道能拿利息时,有的人拿着5元钱就来存钱。 “那个时候大家都没钱,赶集时手里拿几毛钱。 ”赵锡喜告诉记者,当时老百姓月工资普遍在50元以下,自己第一个月工资才31元,还算是高的了,政府机关单位等待遇好才能拿到六七十元。

    “我很清楚地记得,一位大爷为了给儿子结婚,每个月来存钱,钱都用小手绢包了一层又一层,打开全是一毛五毛的,每次存十块钱连续存了四年,儿子结婚前他过来取,算下来大概有五百多元。 ”赵锡喜说,当时大部分人都这样,能存上千元的少之又少。 “不过也有几个特别有钱的,一个当时做钢铁生意的一次存了一万多,我当时都傻眼了,心想这个人够有钱啊!万元户! ”赵锡喜说,那是那几年接受存款最大的一笔了。

    柜台设计越来越人性化

    1990年3月份,赵锡喜的工作单位从荷花湾转移到了其他地方,营业大厅和之前有了很大不同,不但宽敞亮堂起来,柜台也开始变化,砌起了水泥台面,和顾客之间还竖起了“栏杆”,当时水泥台面普遍有点高,坐着看不到顾客的脸。1998年,他所在的营业大厅进行了改造,拆去了原有的铁栏杆,重新安装上了防弹玻璃。这时的柜台已不像以前那么高了,隔着玻璃,赵锡喜与客户之间已能彼此看清楚对方了。此外,赵锡喜每天经手的现金也从刚开始的百元增加到了几万元。

    到了2000年,支行又对营业柜台进行了改造,所有的非现金服务区撤下厚厚的防弹玻璃,实行了开放式服务,柜台高度都降到了1.2米左右,办理业务的客户可以坐在柜台前等候。到了2005年后,赵锡喜才真正感觉到“大家手里都有钱了”,“那个时候的人存上几万的都很平常了,每天经手几十万甚至几百万。 ”赵锡喜说,他办理业务的速度也开始快了起来。而现在,一次性存取款百万甚至更高已是很稀松平常的事了。(记者 薛飞)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