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蛟龙号下潜演练 科学家一次只能上一个(图)

来源:青岛日报-- 2013-06-10 05:53:40 字号:TT

蛟龙号下潜演练 科学家一次只能上一个

蛟龙号下潜演练 科学家一次只能上一个

  昨日上午,“蛟龙号”在江苏江阴的苏南码头进行了下潜演练。国家深海中心主任、航次总指挥刘峰表示,包括母船和深潜器在内的准备工作已就绪。

  上午 8时 30分左右,“向阳红09”船上所有参试人员抵达各自岗位,开始了演练前的各项准备。潜航员付文韬进入潜器,开始舱内操作检查。

  潜航员舱内检查结束后,潜器随轨道车慢慢驶向船尾,在A型架下停住。一名工作人员爬上潜器,将一根吊缆与潜器上方的接口连接,A型架下吊臂的4个接口与潜器自动连接。吊臂随之将潜器稳稳抓起,越过船尾,吊缆缓缓伸长,潜器逐渐接近水面。潜器进入水中大约10分钟后,吊缆再次将潜器拉起,放回原位。

  整个演练过程持续两个小时左右。(记者 赵笛)

  科学家下潜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今天跟随母船起航的“蛟龙号”,担负的任务与以下潜深度为目标的海试不同,它将正式为科学家服务。

  在昨天召开的准备会上,试验性应用航次总指挥、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刘峰表示,搭载科学家下潜,将本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一次搭载一个科学家下潜。

  第一航段重在勘查南海地貌

  此次试验性应用航次分为三个航段。每航段目标不同,科研方向也不同。

  其中,第一航段为43天,主要在南海特定海域开展定位系统试验,同时兼顾南海深部科学计划,开展科学研究。这一航段将对南海深部的地形地貌进行勘查研究,探寻相关地质规律。

  第二航段42天,主要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合同区进行海底视像剖面调查和取样,为底栖生物多样性和结核覆盖率估算提供视像资料和样品。同时,开展常规环境调查,收集环境基线数据,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义务。而在这一区域的深海作业结果,将决定我国是否在此进行海度矿物试采。

  第三航段28天,计划在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区开展近底测量和取样,为参与海山区环境管理计划提供技术支撑。刘峰说,海山的地形远比海底平原复杂,将给潜航员的驾驶带来挑战。我国大洋科考所发现的热液硫化物区即黑烟囱区域,有着石林般的地形。海山区域的驾驶经历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潜航员驾驶能力。

  科学家一次只能上一个

  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是本试验性航次载人下潜的原则,因为这次下潜的不仅有经验丰富的潜航员,其中还有科学家。

  刘峰表示,“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阶段的任务安排将坚持安全第一。他告诉记者,“蛟龙号”此前的多次海上试验,都是由专业潜航员驾驶潜水器,其他的潜航员也都是参与潜水器设计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今年“蛟龙号”进行试验性应用,将会让14名科学家乘坐潜水器下水。

  之前,科学家们完成了短期培训,了解和掌握潜水器的基本性能、内部作业规程。训练的重点内容,就是让这些科学家“乘客”能在突发情况下自己驾驶潜水器返航。

  尽管前期培训中都是由两名科学家和一名深潜员组成下潜“组合”,但从安全性考虑,在起航前的准备会上,领导小组决定将每次下潜的科学家改为一人。

  下潜科学家心声

  中科院海洋所李新正:

  期待抓取更多特定目标

  在“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来自中科院海洋所的李新正是第一航段中唯一一名来自青岛的科研人员。

  长期以来,李新正一直从事海洋生物研究,此次赴南海,他带着自己的课题——深海底栖生物群落研究。“主要是研究深海生物独特的基因的功能。”他给记者举例说,在3000米深的海底,那里的生物如何抵抗海水的高压?如何在一片漆黑中寻找方向?都很值得研究。

  以前,对底栖生物的研究取样,都是传统的采集器,虽然可以进行定量的研究,但毕竟手段单一,“有了 ‘蛟龙号’,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通过观察,对特定目标进行抓取,我希望能在南海海底找到适合的样品。”

  香港科学家邱建文:

  终于有机会潜入深海

  邱建文是唯一一个来自香港的科研人员,他非常期待能跟随“蛟龙号”下潜。

  “我一直研究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保护,以前没有机会研究深海,都是在近海研究。”邱建文说,这次有机会去南海深海研究,对他来说充满新鲜感,终于可以告别以前“纸上谈兵”的研究。“我主要想观察一下冷泉区与非冷泉区的差别,在这方面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内目前很少,南海更是一片空白。”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

  南海可燃冰是研究重点

  此次“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一个重要目标是进行南海深部科学计划研究。项目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表示,科学家将利用有限的下潜机会,对南海的可燃冰进行研究。

  据介绍,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是海底冷泉区的产物之一。冷泉则是来自海底之下的流体,以喷溢或渗流形式进入海底附近时,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后的产物。

  此次“蛟龙号”南海之旅,科学人员将对冷泉口进行观测,开展海洋化学和生物学研究。

  同时,科研人员还将对南海海底的海山玄武岩进行调查,而海山是南海形成过程中的产物。理解它们的性质,直接关系到如何构建南海的形成演化机制。

  “深海有很多科学问题有待发现和研究,获取深海第一手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汪品先表示,以前没这个能力,现在中国科研人员也可以下到海底采集第一手的信息了。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