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孙膑拳被称武术界的熊猫 八旬传人密林练习50载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胡明山 2015-07-12 07:15:44 字号:A- A+

孙膑拳被称武术界的熊猫 八旬传人密林练习50载

    在市北区榉林公园一处被密林遮掩的小山坡上,每天早上都会有一位老人来此练拳。这位老人名叫孟宪堂,今年80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孙膑拳的第四代传人。50年前他还是个青年人,初选此地时,这里遮天的大树还只是半人高的小树苗。在外人看来,这个山坡过于僻静、简陋,可他们并不知道,在国外许多孙膑拳练习者眼中,这里就像是一处武术圣地。孙膑拳是怎样的一个拳种?这位老人又有着怎样的经历?昨日,记者来到榉林公园这片山坡上,向隐藏在密林中的武术高手孟宪堂寻找答案。

    武术界的“大熊猫”

    昨日上午8点多,在榉林公园附近,散步健身的市民已经很多。从道路折向山坡,穿过几排松树,有一块平整过的露着黄土的场地。这里距离人群不远,但是非常隐蔽安静,孟宪堂和3名徒弟正在这里练拳。孟宪堂是青岛人,今年80岁。他并不魁梧,但是身形精悍,出手敏捷。每天上午8点到10点,他都会和徒弟在这里练一种较为罕见的拳种——孙膑拳。孙膑拳练习仅入门就需要至少8年,加上过去有“传单不传双”和“传男不传女”的陈规,这一拳种至今没有在更广范围内传承,故有人称其为武术界的“大熊猫”。

    孙膑拳由清末山东荏平县张景春所创,融合了《孙膑兵法》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静若处子,动如脱兔”等理论,兼收各家之长,形成了独到的武术风格。该拳种套路繁多,共有360手,有小架、中架、大架等共7套套路。因其演练出击时常以长袖藏手,故又称“长袖拳”。孟宪堂介绍,孙膑拳择徒非常严格,师祖张景春毕生仅授徒3人,其中有后来到青岛发扬孙膑拳的杨明斋(武学名杨金栋)。1923年,杨明斋来青岛定居。1928年,杨明斋在当时的青岛国术馆任职,广泛择徒授艺,使孙膑拳在青岛传播开来,青岛因此得了个“孙膑拳市”的称号。

    为学拳跑全国“拼图”

    孟宪堂自幼就随父母习武。当时青岛国术馆大力弘扬武术,孙膑拳在弘扬名单之内。孟宪堂12岁进入国术馆拜师孙膑拳第三代传人孙文宾。在国术馆,他不仅学习孙膑拳,还学习螳螂拳等各派武术。后来,青岛国术馆退出了历史舞台,师父孙文宾也被安排到省里工作,孙膑拳传承状况随之急转直下,以至于上世纪70年代,当年迈的师父回青看到练习者寥寥,非常痛心。“我师父怕孙膑拳在这一代断了脉,就一再嘱托我要把孙膑拳传承下去。”孟宪堂回忆说。

    孙膑拳套路共有7套,但是过去师父传授孙膑拳并不会把全套拳法传给徒弟。随着徒弟们分散到全国各地,这套拳法也像是被打碎了,散落到全国的各个角落。孟宪堂当时跟随师父练拳,也没能学到全套拳法。为了掌握全套拳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开始到各地寻找“碎片”,这就像玩起了拼图游戏。

    他曾听说新疆有个人会一套拳法,先后去了4趟,但是最终也没有找到这个人。孟宪堂说。上世纪70年代,他在台湾待了很长时间,因为那里有个人掌握了孙膑拳两套拳法,他学到手才回来。那些年,他一年至少有250天都是在出差。全国除了西藏,其他省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拼”全了七套拳法,成为孙膑拳练习者中的集大成者。

    国外学会匈牙利语

    孟宪堂1962年开始免费传授孙膑拳,上世纪末还曾在青岛大学授艺,这期间他教了一名匈牙利学生。“学生回国时问我要不要跟着他去匈牙利看看,我没出过国,就借此机会去了。”孟宪堂说。1995年,孟宪堂第一次来到了匈牙利。在那里,他受到了人们的热情款待。住了段时间后,学生突然问他愿不愿意长久留在匈牙利,甚至加入该国国籍。他起先还以为学生是开玩笑,但是当学生真通过匈牙利政府领导人的一名秘书来操办此事时,他才意识到这是真的。“因为我练武术,外国人都很重视我,非常想把我留下。”孟宪堂说。不过,他最终没有加入匈牙利国籍,只是办了绿卡,以特殊公民的身份享受该国待遇。每年春节和端午节,他会回国待上一段时间,然后又到匈牙利居住,匈牙利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在国外居住多年,他还学会了匈牙利语。如今,他在匈牙利的徒弟有上百个,常年跟他学习的就有40多个。

    将去匈牙利过生日

    孟宪堂有一个女儿,现居美国。由于工作等原因,女儿较少回国,孟宪堂一直独自居住。“闺女叫我去美国,可是我不会说英语,所以不想去。”孟宪堂说。幸好有徒弟兰春玲给他张罗做饭洗衣,对此孟宪堂十分感激。他每天早上和一两个徒弟来山上练拳,练完后到附近喝咖啡消遣时光,平常还常有学生来探望他。

    近3年,孟宪堂一直没有出国,远方许多徒弟都很想念他。“有个外国徒弟来看我,说我怎么也不去看他们了。我说路上花钱太多,他就给我放了一万块钱。”孟宪堂说。孟宪堂一直都是省吃俭用,一身衣服穿了30多年,胳膊肘下都打了补丁也不舍得扔。因为出国来往花销太大,他近几年不大舍得再“乱跑了”。不过,看到外国徒弟们都在央求他过去,孟宪堂说:“明年吧,明年我就去匈牙利过我81岁的生日。”

    女掌门撑起半边天

    在树荫下,有个8岁小姑娘正在练习孙膑拳,有模有样。她叫杨雯婷,今年才上二年级,已经坚持练习一年多了。“我家闺女原来很胖,练习孙膑拳能调理身体,我就让孩子跟着孟老师学,已经瘦下来了。”雯婷的姥姥说。对此,来此练拳的兰春玲体会更深。“我原来摔伤腰部,几乎瘫痪了。但是我从小就练拳,渐渐就恢复了。”兰春玲说。对于孙膑拳的这种特殊功能,她说是因为这门功夫“带气”。

    兰春玲今年55岁,是孙膑拳的第五代掌门人。现在除了孟宪堂能掌握孙膑拳全套拳法,剩下的就只有她了。“我家和师父家是几十年的邻居了,师父看着我长大的。”兰春玲说。她从小就跟着师父学习孙膑拳,能做到每天来此练拳。孟宪堂看中了她的这种韧性,将全套拳法教给了她。现在传授孙膑拳的工作主要由她来承担。

    最想将国粹留给国人

    孟宪堂多年前一直在国外传授孙膑拳,但是他最希望的还是将国粹留给国人。“老祖宗的东西我还是想传给自己人,但是孙膑拳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受到国人的冷落。”孟宪堂忧心地说。他在匈牙利期间发现,在国外打拼的国人根本无心学习孙膑拳。大人都在拼命工作挣钱,而孩子则整天抱着游戏机。孙膑拳在国内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加之拳法复杂,学习者少之又少。“孙膑拳以前有‘传单不传双’的规矩,我破了;有‘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我也破了,但是我仍旧难找到合适的徒弟。”他说。有品德、有耐性,这是他择徒的两项标准。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其实很少能有人符合这两个标准。目前在青岛跟他学拳的人有上百个,常年跟他练习的只有10来个,能坚持每天来的更是少至一两人。除了学习者少,缺少资金和场地也是他们面临的大难题。他不无苦涩地说,年轻时就在这块场地练拳,如今小树苗都长成了大树,他还是没有一个正式的场馆。

    记者手记

    在记者所采访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孙膑拳是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一项遗产。如今在国际上,中国很多有魅力的文化受到外国人的认可和追捧,但是在国内却备受冷落。孙膑拳的境遇其实代表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面临的难题。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以及政策的倾斜,孙膑拳的境遇或许会有一定改善。但是要真正扭转这种局势,国人需要转变观念,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以虔敬之心传承下去。(记者 胡明山 摄影 记者 于滈)

    原标题:密林练习五十载

新闻网推出高考报考神器 让分数更有价值

一键查询历年录取数据 一对一专家定制方案

  新闻网高考志愿平台咨询电话:0532-68873705 68873851

  活动介绍:点击查看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莫非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