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百年李村大集将搬迁 腊月的别样风景或成历史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张 华 2016-02-04 13:06:48 字号:A- A+

    原标题:百年李村大集, 腊月里的“别样风景”

    李村大集何去何从?这是一个纠结了多年的话题。

    但,纠结终就要有选择,这个始于1892年、存活在河底,并与现代城市商圈生息与共若干年的传统集市将做出最后的抉择——从目前获得的消息看,李沧区将对李村河中游进行整治——从青银路以西到君峰路约3公里的李村河中游恰是李村大集的所在地,整治工程预计投资3.9亿元,将进行截污、防洪、景观绿化、桥梁工程等,恢复成一条景观河。河底的“天天市”将搬走,120多年历史的农历逢二逢七集将会被保留下来。

    小本生意人忙年中盘算新计划

    张家四兄弟的香油铺子就在这种何去何从的纠结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这家香油铺在李村大集东侧,在河道北侧就能看到“张永芳香油坊”、“张永岭香油铺”、“张永喜香油工作部”等几个简陋牌子。这几个牌子养活了张家四兄弟,老大、老二、老四在李村大集常年开铺,老三则在沙子口扎营,农历逢二、逢七李村大集时,他又会回来和兄弟们一起卖着他们祖传秘制的香油。

    腊月二十二,这是春节前倒数第二个李村大集,上午10点以后,这里的人气迅速膨胀,“胀”得赶集人拔不动脚,小孩子不得不坐在了大人的肩膀上。张家兄弟舀起一勺卖了三十多年的香油,浓浓的油香扑鼻而来,摊前挤着一堆笑呵呵的老人,手里捏着已经算好的香油钱——都是老顾客,交钱即刻走人。

    “快过年了,够忙的……听说,这次大集真要搬啦?”一位老顾客接过香油瓶问了一句。“是啊,这次真要搬了……我们打算3月底在新建的市场重新开张……”张家媳妇笑着接上了话,“说了这么多年,这次算是安下心啦。腊月二十七再卖一集,过年合计一下新铺子的事儿,拾掇拾掇重起炉灶。”

    这一问一答引起众人的七嘴八舌:“重庆中路、青山路交界那片建了一处综合性集贸市场,上面挂上了‘李村集贸市场’的牌子。”“有一次,市规划局局长上线,说是李沧区正在论证中。有没有看到具体方案?”“有人说,开春就整治河道,会给大集留地儿吗?”……在向阳路桥西侧、河道北侧的土产、五金区域,安鑫宝、馨怡兴等综合土产店与张家香油铺一样,也在打算着春节后的“生意经”。

    一家土产综合店店主整理着大大小小的五金件,顺手点了一支烟,“搬吧?确实担心把老主顾搬走了。现在小本买卖不好做,有这个大集撑着,起码逢二逢七有人来逛。搬了,是不是人气也会跟着去?难说。不搬吧?这儿也确实不安全……就说前两年,台风从青岛还是擦肩而过,也就几十分钟,店门口就是汪洋一片,我这儿毁了不少货。到了汛期,我们最关心的是天气预报,一有大雨,就大包小包地搬家,晚上几步,就是水上漂……事后想想,真像是演电视剧。”

    桥头上,看风景的人再看大集一眼

    在腊月二十二那天,与张家香油铺子一样忙碌的,还有不远处向阳路桥上站着看风景的人,其中不乏举着长枪短炮的或专业或业余的摄影爱好者们。他们排在桥头上,一边端详着桥下川流不息的人潮,一边回放着捕捉到的镜头。“大集要搬了,拍两张留个纪念。”一家老小将刚买的福字找了个空地放下,找人帮忙拍了几张全家合影。

    “逛集的有大学教授,也有外来务工的,有社区大叔大婶,也有年轻一族……有人说大集是延续百年商脉的一个文化符号、农耕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份难得印记,有人则认为大集是城市管理中的一道伤疤、一个顽疾……李村大集像是一块多棱镜,你看你的景象,我看我的景象。什么是大集的最好出路,很难说清楚。”一位熟悉李村大集的摄影爱好者告诉记者。

    “平常逢集时,来逛的多是来买便宜货的,也有些人来批发小商品,拿回去卖。进入腊月门,随着城阳、崂山、即墨等地‘追’着年集做买卖的商贩集合到李村大集,卖春联、福字、灯笼、香烛、榼子的多了起来,大集就有了传统的味道。”这位摄影家基本逢年集就赶,“成排的春联红彤彤一片,既有一种乡土气息,又有一种儿时记忆。来这里,不是为买东西而买东西,而是从逛中找与众不同的乐子,看与城市生活不同的风景。”

    据记载,早在明代后期李村就是声名远播的集市重镇,李村大集之丰富,当地人称:“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其次,还在于农村集贸文化与城市商贸文化同处一地的共融景象——大集早已演变为一个日常化的农贸市场,成为不少人每天的生活依赖,消费者们可以在集上买到物美价廉的货品,商户们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集生存。还有,民俗研究者将大集呈现出的原始、老旧的生存状态归结为乡愁在城市生活中的物化标记。

    在被赋予文化地位的另一面,这道“风景”又杂糅着诸多不和谐的因子:大集上,有持证的常年摊位,也有逢集临时搭起的摊位,甚至,铺上一块布就可以吆喝叫卖,有人称这里是“二手货市场”,货品真真假假难辨虚实;大集上生存下来的“老字号”屈指可数,即使是有些年代的老铺子,经营者也做得比较低端,维持基本生计而已,与其他城市浓缩历史情感的文化地标相比,此处显得有些粗放……在政府部门参与的关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种公开答疑中,李村大集的脏乱差总是被聚焦的话题。

    情与理的权衡,考验管理者的智慧

    在腊月二十二,李村大集周边的交叉路口,车辆与人流混杂一处,每个路口有一到两位交警疏导交通,但是,道路的先天不足暴露无遗,来来往往的车辆还是在桥上堵成了疏通缓慢的疙瘩。“每逢大集,这里就是最大的堵点,到了年集,更是堵上加堵,只能加大人力。”一位交警在交班时一脸疲惫,“大集确实有意思,没事时,也喜欢逛逛,但,大集周围堵得实在厉害,小事故频发。”

    居民李先生自从买了中海国际社区的房子,才体味到生活在大集周围“痛与乐并存”的感觉。

    “买东西确实方便、便宜,可是出门就堵,摊贩闹哄哄的,确实闹心。我已向多个部门反映过,河道本来就是防汛的通道,大集天天窝在河道上,绝对有隐患。有关部门应该权衡利与弊,采取一定的措施。”李先生对李村河上游非常羡慕,“李村河上游现在整治得像画一样,中游却是脏乱差,悬殊太大了!”

    就像李先生所说的利与弊的权衡,政府部门同样“纠结”其中。在与相关部门的多次接触中,骑虎难下的声音不绝于耳:

    “农贸市场设在河道上不符合相关规定,存在着严重的防汛隐患,在大集去与留的定夺上,这种说法确实是有‘理’可依。但是,百年大集累积了各种情感,而且不少人以此为生计,因此,当‘理’遇到‘情’时,砝码放在哪一方都会引发质疑。”

    “整治李村大集如果选择小打小闹,根本无法解决存在的问题。也有人建议改成类似清明上河图的特色文化集市,仅河道整治就得有数以亿计的投资,再加上附属商业设施的建设,投资数额可想而知。而且,其一,商贩还是需要搬出河底,其二,河道两侧的房屋又该如何处理……如果建好了,谁又能保证人气还是这么旺?现在,在电商的冲击下,实体商业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动大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绝非动动嘴皮那么容易!”

    “当年,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退路进市,结果,人气退没了,动了李村大集,会不会也伤了李村商圈的商脉?如果不动,隐藏在其中的隐患防不胜防,比如说防汛、治安和群众的生命安全等问题都有可能发生。一到汛期,一到逢集,与大集相关的人,谁不绷着一根弦!”

    从种种“喊难”的声音中可以看出,部分市民微观的情感寄托与城市管理者宏观的决策定位,在李村大集上呈现出“情”与“理”相遇的矛盾。由此,李村大集怎么动?一直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朗拿度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