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故事】海底84.2米 走近隧道守护人(图)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赵振宇 朱颖 孙志文 | 责任编辑:郑言 2016-08-17 05:44:03

【青岛故事】海底84.2米 走近隧道守护人(图)

“海底守护者”张建平(左)、薛清杰(中)和刘长雨(右)

    青岛新闻网8月17日讯 (记者 赵振宇 朱颖 孙志文)外面打雷下雨,无法感知;一年四季,“暗无天日”;你有困难,他们解决……没错,这就是海下84.2米的胶州湾隧道守卫者的真实状态。

    海下84.2米 为过往车辆保驾护航

    10平米房间、一台空调、一台除湿机、两个办公桌,组成了胶州湾隧道海底守卫者们的“值班室”。8月15日,青岛新闻网记者在胶州湾隧道值海底班室见到了正在值班的薛清杰、刘长雨、张建平三名队员。

    50岁的薛清杰是“胶州湾隧道机动队”队长,也是位“资深”隧道守护人,从最初的胶州湾隧道开建,到2013年胶州湾隧道机动队成立,薛清杰已在这里工作了7年。

    “虽然我们的工作性质是安保,但海底安保可不简单。不但要会骑摩托,还要掌握急救、消防等各种知识。毕竟,多掌握一项技能,就可能多挽救一条生命。”薛清杰告诉青岛新闻网记者,隧道机动队共7个人,最大的52岁,最年轻的只有20岁。机动队采取轮流值班制,白班3人,夜班2人。其主要职责是负责隧道内的安全守卫,听从中控室指挥,接到指令后,赶赴现场,避免二次灾害。

【青岛故事】海底84.2米 走近隧道守护人(图)

       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应急值守室位于隧道中部,在海底80多米的地方。由于深处地下,这里常年阴暗潮湿。

    多学一份技能 就能挽救一条生命

    提到隧道机动队,老薛有太多话要说。他告诉青岛新闻网记者,隧道机动队刚成立时,大伙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只得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经过几个月的上岗后,大伙发现,隧道内遇到最多的问题还是汽车无油、追尾、公交爆胎等事故。

    发现了问题,还得赶快想法解决。

    为尽快到达中控室下达指定地点,最大限度减少交通拥堵,队员们利用休息时间练习骑摩托;为了救助那些突发疾病的司机,大伙就认真学习急救知识;为防止火灾,跟消防官兵们一起演练救火……用老薛的话说,这份工作看起来不起眼,责任却重于泰山。

    按要求,机动队接到指令后五分钟内到达事故现场,但为了防止二次事故,最大限度减少二次灾害发生,老薛和队友们靠着娴熟的摩托车技能,三分钟内就到达指定现场疏通交通。

   “晚到几分钟,事故都可能引起隧道内交通瘫痪,所以我们得分秒必争疏导交通!”

【青岛故事】海底84.2米 走近隧道守护人(图)

海底隧道辅洞内阴暗潮湿,刘长雨驾驶摩托车驶过

    “救人一命,可比任何奖励都有成就感!”

    “时间就是生命。这话在我们这儿一点没错。”2014年11月,一年轻男性司机在隧道内突发心脏病,老薛和队友就用学来的急救常识稳住他,直到救护车赶到。最后的结果是司机被救,还特意打来电话表示感谢。

    “救人一命,可比任何奖励都有成就感!”老薛说,这行干久了,心中莫名多份使命感。这是份无人要求的自我约束。

     相比老师傅们的乐观,20岁的刘长雨则是喜忧参半。半年前来到机动队,跟着师傅们学习三个月后独立上岗。虽然现在自己也能独当一面,但身体疾病却让他苦不堪言。

【青岛故事】海底84.2米 走近隧道守护人(图)

刘长雨(右)今年只有20岁,是值守室里年龄最小的值守员

    冬冷夏凉 隧道内成了“水帘洞”

     “隧道内冬冷夏热,再加上空气潮湿,每次去现场一两个小时,时间久了身体就受不了了。”刘长雨说,隧道内汽车尾气重,尤其冬天,空气又干燥,“出现场”久了,眼睛就会感到不舒服。

    到了夏天,隧道内则变成了“水帘洞”。

    如此反差的环境,半年后,他的关节出现了炎症。一到隧道内,就会轻微疼痛。尽管值班室的除湿机和空调是一年四季都开着的,也无法治愈他已经患下的关节炎。

【青岛故事】海底84.2米 走近隧道守护人(图)

上午时分,隧道内出现汽车抛锚事故,薛清杰驾驶摩托车赶往隧道主洞,指挥交通

    低头族离了手机 20岁小伙成了“老干部”

     开车经过隧道的司机都知道隧道内有信号,但机动队的值班室处于服务隧道内,信号是极其微弱的。这对年老的队员还好,对“低头族”的刘长雨来说,是有点“残忍”的。

   “开始有点压抑,后来无聊时就跟老师傅们聊天,探讨业务技巧,慢慢也就习惯了。”用刘长雨的话说,长时间不玩网络,他现在已经成了小伙伴眼中的“老干部”。

    “有考虑过换行吗?”

    “从来没有!”刘长宇回答得毫不犹豫。他说,虽然自己的工作环境“暗无天日”,但一想到能在这里为过往车辆保驾护航,浑身就充满了干劲。刘长雨说,如果身体允许,他准备,能干多久就干多久。(青岛新闻网记者 赵振宇 朱颖 孙志文)

【青岛故事】海底84.2米 走近隧道守护人(图)

应急值班室空间狭小,只有十几个平方米。不出任务的时候,值守员就在值守室里聊聊天

【青岛故事】海底84.2米 走近隧道守护人(图)

隧道内网络信号极差,接电话都要到门口,否则听不清对方说话

【青岛故事】海底84.2米 走近隧道守护人(图)

应急值守室的一面墙上挂着区域分工示意图,上面标着隧道内每一个应急洞口的位置。这些位置,值守员们都烂熟于心。

【青岛故事】海底84.2米 走近隧道守护人(图)

20岁的刘长雨是今年刚刚加入这个队伍的,是值守室的新生力量。

【青岛故事】海底84.2米 走近隧道守护人(图)

图为张建平在纪录出警情况。每次事故出警结束后,出警原因、处理情况都要记录在案

【青岛故事】海底84.2米 走近隧道守护人(图)

图为出警记录。上周,最多一天出警了10次

【青岛故事】海底84.2米 走近隧道守护人(图)

   应急值守室里必备三种电器,一个是空调,用来降温;一个是除湿器,用来除去房间内湿气;另一个是空气净化器,去除空气中的粉尘颗粒。

【青岛故事】海底84.2米 走近隧道守护人(图)

中午时分,刘长雨骑着摩托车到地面上的食堂吃饭。饭后,他还要给两位师傅带着午饭下洞。因为岗位上24小时离不开人。

【青岛故事】海底84.2米 走近隧道守护人(图)

摩托车是值守员离不开的交通工具,每位值守员都是摩托车驾驶高手。

【青岛故事】海底84.2米 走近隧道守护人(图)

 值守室内不分白天黑夜,墙上的挂钟是他们判断时辰的工具。张建平笑着说“外边打雷下雨,我们都不知道,完全与世隔绝了。”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