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 正文

外形酷!中国火星车亮相 有4个“大翅膀”

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 作者:白国龙 2016-08-24 06:34:13 字号:A- A+

    新华社北京8月23日电 国家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23日发布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和火星车外观设计构型图。

外形酷!中国火星车亮相 有4个“大翅膀”

    ↑这是火星车与着陆巡视器外观设计构型图。火星车有4个“大翅膀”——太阳能电池板。新华社发(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供图)

    从发布的图片可以看出,火星车装有4个“大翅膀”——太阳能电池板。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介绍,和玉兔号月球车一样,火星车的能源获得依靠太阳能。由于火星光照强度小,火星大气对阳光有削减作用,火星车能源供给比月球车更困难,火星车比“玉兔”多设计出两个“翅膀”。

外形酷!中国火星车亮相 有4个“大翅膀”

    ↑这是火星探测器外观图。 新华社发(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供图)

    孙泽洲说,火星车的设计寿命为3个火星月,设计重量约200多千克。为适应火星的特殊环境,火星车将采用复合记忆纤维、铝基碳化硅、蜂窝夹层等多种材料制造。探测器将搭载用于火星全球遥感的相机、探测火星地下浅层结构的雷达等13台科学载荷,对火星的形貌、土壤、环境、大气、水冰分布、物理场和内部结构进行探测。

    “着陆巡视器的着陆点初步定在火星北纬低纬度的区域。”中科院院士、火星探测器系统顾问叶培建说,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后进入火星大气,经过气动外形减速、降落伞减速和反推发动机动力减速,最后下降着陆在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始火星表面巡视探测。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说,火星距离地球最远达4亿公里,2020年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3个目标,这是其他国家第一次实施火星探测从未有过的,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

外形酷!中国火星车亮相 有4个“大翅膀”

    ↑这是火星车与着陆巡视器外观设计构型图。新华社发(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供图)

    据悉,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已在今年年初立项,计划于2020年7、8月间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火星探测器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火星探测器巡航飞行约7个月后被火星捕获,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3个目标。

    发布火星探测器图片的同时,“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全球征集活动”也于23日正式启动,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副总指挥、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表示,希望通过开展这次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全球征集活动,能够增进广大群众对中国实施火星探测工程重大意义的深刻理解,鼓励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强烈追求,更好地展示中国火星探测工程的国家形象。(记者 白国龙)

    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全球征名,叫啥好?

外形酷!中国火星车亮相 有4个“大翅膀”

    8月23日,“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全球征集活动”在北京启动,并首次公布了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和火星车外观设计构型!据悉,2016年1月11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计划于2020年在海南文昌发射场,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火星探测器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人民日报客户端 吴月辉)

外形酷!中国火星车亮相 有4个“大翅膀”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介绍,2020年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三个目标,这是其他国家第一次实施火星探测从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张荣桥表示,火星距离地球最远达4亿公里,探测器在器箭分离后经过约7个月巡航飞行被火星捕获,环绕器环绕火星飞行后要与着陆巡视器分离,然后进入任务使命轨道开展对火星全球环绕探测,同时为着陆巡视器开展中继通讯,这在轨道设计上就要兼顾环绕和着陆的需求。(人民日报客户端 吴月辉)

外形酷!中国火星车亮相 有4个“大翅膀”

    “由于远距离数据传输的大时延,要求火星车必须具有很高的自主能力。同时,火星光照强度小,加上火星大气对阳光的削减作用,火星车能源供给也比月球车更为困难。这些都使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更具难度和复杂性。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仍然抱有必胜的信心!”张荣桥说。(人民日报客户端 吴月辉)

外形酷!中国火星车亮相 有4个“大翅膀”

    据悉,2016年1月11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计划于2020年在海南文昌发射场,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火星探测器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文:人民日报客户端 吴月辉 图:新华网)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莫非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