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碑心石搬运勇士后人重聚:为了更多传承和敬意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孙飞 郭菁荔 2017-03-31 15:03:43 字号:A- A+

    “擦亮心中的丰碑”系列报道引出了另外一个群体: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委托青岛市招募石匠。于是,崂山县晓望村的50多名石匠前往北京参与纪念碑建设。青岛交运集团近日举行座谈会邀请6位勇士后人抚今追昔——

    “我们村有很多石匠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你们一定要来采访一下。”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晓望社区党委副书记隋太江日前联系到记者,提供了这样一条信息。

    本报系列报道刊出后,青岛交运集团文化传媒公司立即组织相关座谈会,当年参与纪念碑建设的勇士后人在道路交通博物馆相聚,回忆传承父辈奉献精神成为大家共同的话题。

    50余名石匠进京参与

    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

    人民英雄纪念碑不仅有一颗有形的“青岛心”,还凝结着更多青岛人的汗水。隋太江告诉记者,1954年初,晓望村有50多名石匠前往北京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工作,他们中有3人仍健在。

    日前,记者来到晓望社区,见到了82岁的隋仁堂老人。1954年正月,与50多名同乡赴京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时,隋仁堂只有19岁,“与我一起去的还有大我8岁的亲哥隋仁礼、比我大两岁的堂哥隋仁忠,隋仁忠如今也健在。”

    茶叶种植面积超过1400亩的晓望村,如今以盛产崂山茶闻名。然而60多年前,晓望村的支柱产业是开采加工石料,按隋仁堂的话来说是“靠山吃山”。“那时候,村里80%左右的男劳力是石匠,晓望是远近闻名的‘石头村’。直到现在,村里还保留着一条1935年铺设的石板路,这在当时相当了不起。”

    隋仁堂说,当时自己在北京一待就是5年,先是在北京大理石厂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加工石料,之后又到昌平的山上为1958年10月开建的人民大会堂采集石料,“每年只能在过年时回一次家,一次最多12天,这还包括了来回路上的时间。虽然背井离乡,但能利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力所能及的贡献,以实际行动缅怀先烈,我们每个人都充满了使命感。用当年流行的话来说,去北京的时候是雄赳赳、气昂昂。”

    隋仁堂回忆道,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当年委托青岛市招募石匠,市有关部门当即想到了远近闻名的晓望村,“我们村50多个人,先是乘坐一辆公交车前往青岛火车站,然后登上提前包好的一节车厢,坐了将近一天一夜的火车才抵达北京。”

    回忆起石匠们在北京大理石厂工作的那段日子,隋仁堂如数家珍。他清晰地记得,大理石厂距离天安门广场不过两千多米,所以他和工友们得空经常会到那里走一走,看一看。隋仁堂和工友们负责加工纪念碑所需的其他石料,“大大小小的花岗岩都加工过,交到我手里的毛坯料,我要一丝不苟地把它加工成规则形状。加工这样一块石头需要四五天,完工后必须经过好几遍验收,不合格就要返工。”

    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机器,都是靠钢制的锤子、斧子、钻子等工具来加工石头,“对付花岗岩,一般的钢材硬度不够,最起码也要51号、52号的精密钢材。”即便如此,隋仁堂每天都要准备10多把钻子,因为钻头顶多用上一小时就钝了,只能再换一把。每天下班后,隋仁堂还要花费不少时间来处理钻头,使之重新变得尖锐锋利。“具体来说,就是把钻头放进燃烧的煤里,用高温将它烧红,然后拿出来把钻头打尖了,再放进水里降温冷却。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要想把握好火候和分寸却很难,需要犀利的眼神和丰富的经验,温度高了低了、时间长了短了都不行。”

    1976年11月奠基的毛主席纪念堂,也曾使用大量采自浮山的花岗岩,当时晓望村也有15个石匠前往浮山采石。隋太江告诉记者,随着2000年二龙山停止采石,村里的石匠越来越少了,“估计再过些年,这门手艺就要彻底失传了。不过现在,晓望已基本完成转型升级,茶叶种植业和旅游业等绿色经济发展得有声有色。”

    6位勇士后人抚今追昔

    相聚座谈成了“一家人”

    3月28日,青岛道路交通博物馆迎来了六位当年参与碑心石运输的勇士后人,他们是董传祥的女儿董双莲,侯元祥的女儿侯永梅,李风枝的女儿李玫,邵立德的女儿邵世珍,杨世森的儿子杨德泉,丁立运的孙子丁伟。他们之间大多互不相识,却因为本报关于“碑心石”的报道而聚在一起,成了“一家人”。

“碑心石”6位搬运勇士后人重聚

当年搬运碑心石的马承彬老人与6位勇士后人在道博馆微型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合影留念(前排左二为杨德泉、左五为董双莲)。

    侯永梅说,看到本报“碑心石”的报道后,她几乎是彻夜难眠,半夜两点就以微信的形式发送到朋友圈。她说,尽管对父辈们的那段历史有所耳闻,但更多的是零碎的片段,如今有机会完整地了解整个过程,并被其中的细节所震撼。这组报道非常有意义,不但完整地呈现了碑心石当年开采和搬运的过程,那一代人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也跃然纸上。“再过些年,能完整讲述这段故事的人就不好找了,希望父辈们的故事和精神能让更多人知晓,我们愿意做好传递和接力。”

    杨德泉的父亲是当时起重队负责人,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曾经有过一件印有“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字样的背心,在他的再三央求下,父亲才同意将这件背心给他。杨德泉说:“我穿上后就觉得无限光荣,都舍不得脱掉,那件背心我穿了好多年,直到破掉。”

    “把故事讲给下一代听,让他们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中培养爱国情操,锻造忠诚品质,这样的课堂一定会让孩子们受益匪浅。”杨德泉说。

“碑心石”6位搬运勇士后人重聚

日前举行的搬运碑心石勇士后人座谈会上, 董双莲与杨德泉在老照片里寻找自己的父亲。

    家属们还带来了许多记录碑心石搬运的珍贵照片,其中一张是工人们完成搬运任务后的合影,泛黄的老照片为后人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画面。大家纷纷表示,要搜集更多藏品,争取最大程度地还原这段历史。

    不久前,记者曾致电水清沟街道办事处,希望他们帮助本报找到陈玉清老人。得知陈玉清老人就住在修水路后,水清沟街道工作人员王玲连连感慨:“没想到勇士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身边。”

    29日下午,九江路社区工作人员来到老人家中,问候老人近况并送上了慰问品。“老人在我们街道默默无闻地生活了几十年,不应该被遗忘。如今老人卧病在床,我们将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尽力提供关心和帮助。”

    不忘初心就是要牢记历史,把前人宝贵的精神和品质传承下去。交运集团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道路交通博物馆馆长刘增平表示,英雄们的家属来道路交通博物馆永远免费,这里将是他们永远的“家”。“我们计划在博物馆的院子内真实还原当年浮山碑心石采运的场景,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客都被这段故事所感染。”(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孙飞 郭菁荔)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朗拿度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