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从最初的无制度保障、无专业培训、无长期性可持续性,逐步蝶变成政府出台政策提供制度保障、专业化培训造就专业化人才、有事情就找志愿者成为市民生活习惯。青岛志愿服务网已注册志愿者1240048人,志愿服务团队11162个。在青岛,有事情就找志愿者正在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
行人询问刘长源乘车路线。
“进火车站请走地下通道”,这句话近乎成了文明交通引导员刘长源的“口头禅”。每天早上7点半,62岁的刘长源来到广西路与泰安路交叉口指挥行人过马路,两年多的时间从未缺席。
刘长源正在广西路与泰安路交叉口指挥行人过马路。
广西路与泰安路交叉口可以说是早高峰期间青岛最繁忙的路口之一。每天有大量的行人通过这个路口乘坐火车、地铁、公交车。“这里车流大,赶路乘车的人也多,我在这里首先要保证行人的安管过马路。”服务两年多的时间,刘长源在指挥交通的同时,还要为路人指点道路。大量外地游客经过此路口,都会向他问一句“去火车站怎么走?”刘长源都会笑呵呵的说一句“进火车站请走地下通道”,这也成了他每天志愿服务时的“口头禅”。
刘长源正在广西路与泰安路交叉口指挥行人过马路。
刘长源正在广西路与泰安路交叉口指挥行人过马路。
挂号、问诊、缴费、抓药,这些看似简单的就医流程,但在聋人看来,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9月18日上午,到市立医院就诊的三位聋人却轻松完成了诊病的全过程,聋人手语志愿者王建民成了她们和医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62岁王建民退休前是青岛某聋校教师。2014年9月份,成立了山东省内第一家服务于聋人的手语志愿者服务基地,并且建立了青岛聋人就医群,专门为聋人到医院就医提供全程手语翻译服务。3年多来,有800多聋人就医时接受他们的手语志愿服务。
王建民在市立医院门诊大厅为聋人提供挂号手语翻译服务。
在诊室,他为医生和聋人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每周四上午,是顾晓梅在青岛博物馆工艺品展厅义务讲解的时间。从2013年开始进馆开讲到现在,5年时间,讲授包括三星堆、天山往事在内的各类场次达300余场。65岁的年纪,每周四到青岛博物馆义务讲解已成为她的“生物钟”。“做志愿者,心里总有一块干净的地方。”顾教授说,“会一直讲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
义务讲解员顾晓梅正在为太原来的游客讲解不同年代各类工艺品知识。
顾晓梅退休前是青岛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2013年3月5日在学雷锋日这天,她在青岛是博物馆的网站上认真填写了志愿者申请表。去博物馆做志愿者这件事,在她心里已经想了很久。“我从小就有一种博物馆情怀。”
义务讲解员顾晓梅正在为太原来的游客讲解不同年代各类工艺品知识。
在博物馆当讲解员一点不比在大学当教授简单,“在高校教书,面对的是有专业基础的学生,而在博物馆,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人群,既有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既有门外汉、也有业界专家……怎么把故事讲好,让各种类型的人都能接受,我可是费了一番苦工夫。
说起在博物馆做志愿者的日子,顾晓梅觉得自己很幸运,“每次听到参观者发自肺腑地说一句‘谢谢’,就觉得自己这个志愿者当得值!”
如今,在青岛,每天有1200多辆贴着“青岛好司机”标签的车辆行驶在大街小巷。他们中100多名具有救援资质的人,如果遇到车辆有故障,就会停下来,按照既定的要求和规范,上前实施救援。用拖车绳帮忙把车拖走;用随身携带的接线钳帮电瓶没电的车辆点火;帮人更换轮胎……据统计,青岛好司机公益组织成立以来,已累计执行公益任务总数1497次,义务救援车辆1447辆次,救助伤病员34人,参与消防任务17次。
在市南软件园某停车场,青岛“好司机”志愿服务团队于秀鹏用应急启动电源启动故障车。
青岛市志愿者广场“应急主题月”活动中,“好司机”志愿者袁嘉秀正在教小学生如何使用灭火器。
为提升我市志愿者团队的专业化服务水平,我市成立了全国首家普惠性、公益性培训机构——青岛市志愿服务学院,对志愿者骨干进行全方位培训,并组织专家团队对提报的所有项目进行咨询、策划、培训,通过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使项目落地生根。
目前,我市共有服务基地3049个,志愿服务项目6472个,已经建立起涵盖文明劝导、助老助残、慈善关爱、扶贫济困、文化教育、大型活动、社会管理、生态建设等12大类的志愿服务体系。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团队加入了“转型”行列,在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提升志愿服务质量与水平。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