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青岛新闻> > 正文

带你去看劈柴院:承载岛城人一个时代的记忆

来源:微市南 作者: | 责任编辑: 2017-12-24 15:13:06

说到江宁路,似乎比较陌生,但提起劈柴院,在岛城却是人人皆知。李家饺子楼、张家坛子肉、杨家豆腐脑、元惠堂、锅贴铺、海鲜坊......多少青岛老人钟情于此地,这里又承载了多少岛城人的欢乐记忆。

“劈柴院”名字的来历流传许多说法。有版本说这里原先是“劈柴市”,聚集了卖劈柴的商贩;劈柴除了供市民烧火做饭,还供应大窑沟窑炉烧砖制瓦。另一个版本出现在刘筠的诗集《青岛百吟》中。刘筠写道:“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闹之区。院内皆劈柴架屋,故名。贵人不屑一顾,然房租轻而价廉,穷措大得往来其中焉。”这就是说,“劈柴院”是因为里面盖了许多临时商用“劈柴屋”而得名的。

而江宁路的路名又缘何而来的,据说是打官司打出来的。根据查阅青岛市档案馆的档案资料,青岛城市人文历史研究者吴坚发现了这个不为人知的官司。

1901年8月,平度商人官某与即墨商人胡某各自买下劈柴院面向直隶路(今河北路)的地块,两地相邻。为了行走便利,官某与胡某盖房时商定,各自在两地交界处余留两米半当作双方公用小道。路是官、胡两家私有,但行人谁走都可以。于是时间长了,这条小路也就成了公共通道。正因为是私地,无论德国殖民时代,还是后来的日本军事统治期间,这条路都没被冠名。

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胶澳商埠警察厅首先废止了日占时期的路名,然后将全市的道路重新作了命名。在重新命名的道路清册中,官某与胡某两家的这条五米宽的小路并不在册。然而没过多久,警察厅给市里的几条无名道路起名字的时候,官某与胡某家的这条路列入其中。

1928年8月,官、胡两家上书胶澳督办公署,说明该路为私地,呈请在这条路的西路口,也就是在面朝河北路的路口上合建门洞,以表明此路并非公共道路;同时,他们还请求把江宁路路名撤销,改为江宁里院,以彰显该地为私有。胶澳商埠总办受理后,责成警察厅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警察厅最后提交的处理结果是:门洞可以建,路名不能改。结果,官、胡二位商人输了官司,给青岛“贡献”了条江宁路。

江宁路呈“卜”字形,东端连着中山路,北边连北京路,西边通河北路。“江宁”是南京的古称,这里也是青岛最早的“南京路”。上世纪50年代以前,劈柴院汇集了众多戏院、说书场和茶楼,街上几个大院也多为商店、饭铺,劈柴院从一个院子的名称成了这一商业街的名称。后来在“三大改造”中,艺人及摊贩都组织了起来,离开了劈柴院,只余下了元惠堂等几家饭店,这里逐渐成了居民区。

劈柴院曾是个门类齐全的市场,上世纪40年代《青岛晚报》设有“劈柴院”的栏目,每天报道这里的新闻。老青岛人几乎没有没去过劈柴院的,外地来青岛的也多去劈柴院。江宁路有二十几个院,整条街和几个院是商业、餐饮、娱乐集中的地区,是青岛人逛街的集中去处。劈柴院的热闹是出了名的,许多南来北往的小客商也时常住进这里,为的就是享受一下这里的“码头文化”。曾是青岛平民娱乐中心。

上世纪80年代之后,江宁路西段新开了十几家饭店,经营海鲜及炉包、馄饨、甜沫等风味小吃,劈柴院被称为小吃一条街,又渐渐热闹了起来。当年中山路是青岛市毫无争议的商业、金融中心,繁华的商业一条街集中了大批老字号商铺。中山路人气旺,劈柴院作为吃饭歇脚的好去处,也跟着火了起来。

不过,随着机关的东迁,新城区的开发以及其他商圈的崛起,中山路商圈日渐衰落,即墨路市场退路进室,劈柴院也随之冷清了起来。拆迁改造前的劈柴院,只能用破败不堪来形容。劈柴院共有407户居民,留守居住的只剩69户,仅存的两家小店惨淡经营。商家纷纷迁出劈柴院另辟“战场”。破败的房屋,横流的污水,劈柴院就像一个历经岁月的老人到了风烛残年。

(以上均为网络图片,记载的是2008改造之前的劈柴院。)

李家饺子楼的总经理,曾是泰安人李继昌,当时就住在大沽路附近。上世纪30年代开办后,该店饺子海鲜为馅,花色繁多,后来还在潍县路开设了分店。“李家饺子楼,是岛城饮食文化繁荣的象征。见证了岛城美食的发展,也留下了很好的传统”,鲁海先生曾这样表示。

饺子楼对面的高家锅贴铺也是老店面了,在这儿经营了几十年了。

张家罈子肉,曾经的劈柴院名吃,如今罈子肉的口味是否依然如故,不得而知。

江宁路10号院,曾经这里不仅有卖东西的、最出名的还是唱大戏、变戏法的表演,而这里依据从前的历史现被打造成了“江宁会馆”。

走进江宁会馆的大院,浓郁的复古商会气息迎面扑来,院内建筑保留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二层楼的基本风貌,古典别致的青砖步行道和清水砖墙,风尚怀旧的朱漆大门、风雨连廊,八仙桌、长条凳......一切似乎都在勾起人们心底最深的记忆。

现在很多人提起劈柴院,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吃。其实,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劈柴院的主要功能是各种演出,花鼓戏、相声、魔术、京剧、茂腔,各种演出都有。它的次要功能才是吃饭。

像北京天桥,许多名角儿曾在劈柴院“撂过地”。相声大师马三立,1932年来青岛闯江湖时只有18岁,与刘宝瑞搭档演出了《对对字》、《大上寿》等段子,很受欢迎。1984年,他来青岛开会,专程到劈柴院寻访旧地,感慨万千。著名演员新凤霞刚出道时也曾在劈柴院客串过角色。

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刘泰清1932年在10号院内开了泰清茶社,他演唱西河大鼓,自创一派,其表演字正腔圆,形神兼备,唱腔多变,创“快打慢唱”,刻划人物细腻逼真,演出剧目有《残唐五代》、《封神演义》等,也演唱《草船借箭》等段子活。

正宗老沧口锅贴铺,又一家老字号,门口挂着许多名人在此留影的照片。

始建于1902年的劈柴院对于青岛人来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它是一个市井大院,是青岛市井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山路商圈最传神也最具本土色彩的精彩段落。百余年的时光,这里从最初的露台市场、劈柴屋、里院变成了现在的风情街,这里不仅还存在着老字号小吃、打造的老场景,还注入了很多全新的特色小吃、文艺小店形成了一条美食文化街景。这也为目前青岛保护老城区里的历史风貌区,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