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拍摄沙子口大集的任务,作为一个青岛人我满心羞愧,这个已经有近百年历史,毗邻沙子口码头,以干、鲜海产品为主要特色,逢五逢十开集,离市区最近的民间传统集市,我居然从没去过。
2018年1月26日正逢腊月初十,我决定带上相机一探究竟,而且要按照普通市民赶集的方式,坐着公交赶集去。只是当日气温罕见地下降到零下12度,有点担心赶集的人流量会不会受到影响。
查询了一下公交抵达沙子口大集的方式,想不到还真是便利,乘坐104 /113 /301 /304 /610 /611 /612 /630 /都市观光1线等沙子口站下车即可。
我乘坐的是104路公交车,随着沙子口站的临近,车上拿着各种购物装备的乘客越来越多。这个沙子口大集究竟有多大的魅力,严寒居然也挡不住市民们雀跃热烈的购物热情,越来越期待。
沙子口站终于抵达了,原本担心下车会迷失方向的资深路痴——我,跟在一大群拖着购物小车的大爷大妈身后,乐开了花。前行几步就是地下过街通道,穿过通道返回地面,眼前猛然出现一条喧闹欢快、熙熙攘攘的人河,正是久负盛誉的青岛沙子口大集。
这是青岛特色的崂山海水豆腐,据传制作工艺源于即墨田横,兴盛于青岛崂山区,以崂山水煮浆,海水点卤,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满满一车都是白白胖胖新鲜的海蛎子,学名牡蛎,就是《我的叔叔于勒》中提到的“珍贵”生蚝——“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生蚝,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蚝壳扔到海里”。每次看的时候我都想说,来青岛吧,请你吃一锅。
这是现场加工的新鲜扇贝柱:用来连接扇贝柔软身体和两片贝壳的两块柱状“肌肉”,学名叫闭壳肌,风干即成干贝。摊主动作麻利,有人问价格,头抬手不停,一会功夫就是一小盆。
这是新鲜海胆,青岛人很少生吃海胆,家常做法就是清蒸。家里长辈总会告诉孩子,海胆是凉性的,一次不能吃太多。
这是现场发制的海参,温水泡发干海参三天,入锅内煮两小时有余,取出剪开洗净泥沙,除去海参牙,给市民省去了发制海参的繁琐过程。
这是久负盛誉的青岛甜晒金钩海米,传统做法用胶州湾独有蛎虾,盐开水焯后入冷水取出,剥皮阴凉通风处晾干,堪称青岛人烹饪的万能调味法宝。
这是王哥庄甜晒鲅鱼干,海水清洗鲜鱼,去除内脏,入海水浸泡2小时左右,不添加任何调料,放置阴凉处自然风干三天左右,口味外干里嫩,青岛特色名吃“鲅鱼饼子”就是用它做的。王哥庄村民一般从11月持续到来年3月前后制作甜晒鱼,气温低、空气干燥、海边风大都为制作提供了便利条件。除鲅鱼外,还有面包鱼、鼓眼鱼、鲈鱼、黄花鱼等均可制成甜晒鱼。
老两口在这个橘子摊前选了很久,一颗颗拿起仔细捡选,不慌不忙。浪费时间慢慢走,浪费时间慢慢变老,什么时候,我们这群急匆匆的心才肯舍得浪费时间去体味生活。
这个就有点厉害了: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制作的豆豉,也就是日本人趋之若鹜、精装高价的纳豆,其实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或者秦汉时期就开始吃这玩意啦,古称“幽菽”——“盖豉本豆也,以盐配之,幽闭於瓮盎中所成,故曰幽菽”。贵州、广东、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山东、四川、陕西、甘肃等省都有不同的制作工艺,统称为豆豉。按原料不同分为黑豆豉和黄豆豉,按制作工艺不同分为咸豆豉、淡豆豉、干豆豉、水豆豉。图片中出现的是山东豆豉,传统做法用黄豆浸泡24小时,大锅慢火煮至豆子软烂,锅内水分不干不湿,盛出放进大盆,用干净棉笼布裹紧,上覆棉被,放入适宜温度静待发酵,山东民间常常放在热土炕头,发酵7-10天,拉出长丝,即成豆豉。取适量,切入白菜心、青萝卜丁、胡萝卜丁、生姜末,撒盐,密封放冰箱保鲜静置24小时,拌匀即食,并于三天内尽快吃完。富含蛋白质、各种氨基酸、乳酸、磷、镁、钙及多种维生素,风味独特。
现场炸制的脂渣摊,香喷喷的肉香弥荡在零下12度的清冽空气中,似乎不那么冷了。又脆又酥的脂渣源自青岛民间,是地道的青岛特色小吃,一般青岛人有三种吃法,直接吃;切洋葱,适量虾皮、脂渣,蚝油拌匀即食;炖菜出锅后撒脂渣即食。
刚出锅的面食,包袱布也裹不住滚烫蒸腾的热浪。
不知不觉,逛了两个多小时的沙子口大集,犹如看了一出欢腾热闹的大团圆喜剧,看得我喜眉笑眼、心满意足。
总有一些时刻,觉得生活很优美,比如去集市上转转,触摸光滑、纹理、皱褶,嗅着咸腥、清香、浓香,分辨火红、嫩绿、银白,活色生香的讨价还价……
过了腊八就是年,春天也不远了。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