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流行型别由乙型转为甲型
市疾控中心:症状区别不大,冬春交替注意防寒保暖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近日,有消息称流感病毒流行型别已由乙型BY逐渐向甲型H1N1转变,对此,市疾控中心证实了该说法。疾控专家表示,从人感染流感病毒后的症状并不能区别出甲型乙型,无论是哪种型别,人感染后的症状是相似的,目前正处于冬春交替时节,广大市民尤其是易感人群应注意防寒保暖,提升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流感机率。
▲引起普通感冒的是鼻病毒(左),引起流感的是流感病毒(右)(网络配图)
春节假期期间流感病毒流行型别转变
“春节假期期间,我市流感病毒流行型别已由之前的乙型转为甲型。”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主任姜法春告诉记者,对于流感病毒来说,甲型或是乙型基本上只有流行范围程度的差别:“甲型流感病毒相对来说更容易引起爆发性传染,乙型流感病毒相对来说一般是局部传染,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像去年流行的乙型流感病毒传播范围也很广。”
对于感染者来说,仅从症状很难判断感染的是甲型还是乙型流感病毒。“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存在个体差异性,不能说甲型就比乙型厉害,还是要因人而异。”姜法春说,目前正处于冬春交替时节,广大市民尤其是易感人群应注意防寒保暖,提升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流感机率。
3月份要来一波更强更新流感?
有传言说3月份要来一波更强更新流感,姜法春明确表示不会如此。“从流感流行规律来看,每年的10月份到下一年3月份是流感流行季,3月份已经是流感流行尾声,所谓更强更新的流感无从谈起,从目前情况来看,起码青岛市3月份不会有更强流感流行。”
姜法春提醒市民注意,控制流感预防措施尤其重要。具体如下: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身体的免疫力。
2.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平衡饮食,不要抽烟,保证充足的睡眠,经常洗手、改变揉鼻子、挖鼻孔等不良习惯,以免将流感病毒带入鼻腔。
3.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开窗换气,家中如有流感患者可适当增加通风换气次数。
4.流感流行期间,尽量少去人群聚集及空气不流通的地方。
5.小学、幼儿园必须落实晨检制度,及早发现流感样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避免引起校内传播。
6.每年在冬季来临之前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疫苗是相对可靠、有效的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推荐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流感高危人群,应该每年优先接种流感疫苗。”姜法春说。
(记者 赵波)
新闻链接:
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聚发
市疾控中心发布3月份健康警示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3月份气温逐渐回升,但天气时寒时暖,气温起伏大,容易造成流感、流腮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
3月学校陆续开学,这些呼吸道传染病也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内发生流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
另外,春季心脑血管疾病容易复发,结核病、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多发,也容易聚集发病。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注意预防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的各类传染病,防止心脑血管病复发。
流感在初春容易流行
流感、流腮、麻疹、风疹、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在初春容易流行,特别是在人群聚集、空气流通不畅的场所。
流感、流腮、风疹、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没有特效治疗手段,因此预防措施非常重要,主要包括:
1.定期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湿式清扫。
2.加强户外锻炼;勤洗手,尽量少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做好戴口罩等个人防护。
3.幼托机构、学校等应加强晨检,及时发现患儿,及时隔离并去医院诊治。
4.患儿污染的器具应及时清洗消毒,避免间接传播。
5.对易感人群可适时接种流感疫苗、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咳嗽、咳痰2周以上应当怀疑结核病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排菌者为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时,就可能引起临床发病。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应当怀疑结核病。只要坚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是可以治愈的。请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掩口鼻,经常开窗通风。衣被要经常清洗并在太阳下曝晒,可达到杀死结核杆菌的目的。
3.及早诊断,规范治疗。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可以到结核病定点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在校生患病要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
初春季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统称心脑血管病,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年龄绝大多数在40岁以上,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60岁以上老人则更为常见。如果出现心慌、气短、头晕、胸闷及血压升高等症状应怀疑为心脑血管疾病前兆。初春季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措施有以下几点:
1.保持精神愉快。紧张、焦虑、忧郁、烦恼都可以引起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前区疼痛和血压升高等症状。
2.劳逸适度。用脑过度,神经过度紧张,脑血管易出现血液淤滞现象,因此,应适当调节劳与逸的平衡,使大脑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3.多吃素食。胆固醇和脂肪多的食物容易引起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增高,从而加大了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4.减少食盐摄入量。钠离子在体内过多储留,会使血管的压力增大,血压升高。
5.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6.如已诊断为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一定要坚持服药,规范治疗。
(记者 赵波 通讯员 綦斐)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