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大拨艺术家体验青岛里院和台东彩绘
2020中国·青岛公共艺术大展吸引各地几十位艺术家
青岛邀约艺术家们参与实践城市更新和美学生活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艺术与生活距离有多远?公共艺术如何助力城市品质提升?7月11日,由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办,青岛市公共空间艺术促进中心和中国雕塑院青岛分院承办的2020中国·青岛公共艺术大展,在市雕塑馆及雕塑园内“亲民”开启,展览以“城市生活进入美学时代”为主题,不仅带来全国各大专业艺术院校中青年艺术家群体令人耳目一新的80余件公共艺术创作,更开启了一场政府邀约艺术家参与城市建设更新、介入美学生活的青岛公共艺术实践。数十位艺术家应、邀,前往青岛的老城区参观体验里院街区、台东步行街彩绘……
用作品普及公共艺术艺术 与生活更加亲密无间
7月11日下午,青岛市雕塑馆内外的80余件来自全国各地的公共艺术作品,吸引了数以百计的参观者,其中沿雕塑园海岸展陈的15件室外大型公共艺术创作,以及来自青岛手工艺协会的20余位本土手工艺创作者的市集展示,更让这里成为周六夜间的人气打卡地。
融入科技以及气象设施元素的风动雕塑《海风》,以三棵枝叶炫彩、富有科技感的树造型,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随风炫动,风大时似繁花漫天飞舞,风小时又似树影细语,新奇的想像力让观者久驻会意;交互作品《共享单车》真正体现了互动共享,参观者骑上作品蹬车,就能带动前后两位雕塑骑行者共同运转。很快,作品前就排起了大人和孩子共同组成的蹬车体验队列。
《海风》的创作者、来自天津大学的景育民教授,是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副主任,也是本次公共艺术大展的策展人。他告诉记者,当代艺术的发展,不仅是材料或造型的改变,也是不断超越固有模式,带给公众时代气息和无限想像力的过程。而公共艺术,以其跨领域、跨学科和跨媒介的不断创新理念与形态,与时代、与现代人的美好生活、与城市发展进程中人们的思想转变、审美品质和生活状态的改变,都有着更为紧密的关联。
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逐步吸纳西方公共艺术的概念,作为先导的是城市雕塑,青岛也是率先将雕塑大规模引入城市建设规划的城市之一。现在,公共艺术已经具有了更多元的表现方式,去除曾经的宏大叙事和政治命题,它变得愈发亲民,这也成为此次中国·青岛公共艺术大展重点呈现的内容。
景育民将这次展览看作是公共艺术从宏大叙事发展进入到基于生活的理性思考时期,在青岛所做一次艺术实践。“展览整体水平较高,艺术家的邀请,主要也以中青年艺术家为主,我想公共艺术本身就是后现代的产物,它体现了民主和公平,我们想唤起青年艺术家的活力,他们的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敏锐理解和回应。
艺术家介入城市品质提升 城市生活进入美学时代
就在公共艺术大展开展的同一天上午,数十位艺术家应青岛市公共空间艺术促进中心之邀,前往青岛的老城区实地参观体验“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的代表性项目,包括有待进一步进行内容填充的里院街区,以及曾经的亚洲第一大城市涂鸦地台东步行街的彩绘……
中心主任蔡普增全程陪同,他告诉记者:过去的公共艺术推进和城市建设活动是衔接不起来的,建设就是建设,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在当时也只是单独的一项工作,其实公共艺术行为是需要建立在公众的广泛认知度和认同度之上的。“这也是青岛的历史欠账,城市的高速运行发展太注重速度忽略了质量,我们在公共艺术的认知上存在差异性,所以搞这个展览就是为了增加公众的参与性,让他们提高辩识度,了解究竟什么是公共艺术,这是我们的出发点。同时,我们也把公共艺术的内容与我们城市的未来建设,城市品质提升有机结合,为其提供工作思路。”
蔡普增表示,特色街区,城市家居,甚至路标、广告、门头等等,这些都是公共艺术的体系。展览正是青岛与全国青年艺术家建立联系与交流的平台,青岛将提供新的创意场域,让艺术家不拘一格参与到城市公共街区和空间的品质提升。“公共艺术就是关系,是艺术家和场域、和环境、和时代的关系,我们也探索一种经验,让艺术家们献计献策,共同为青岛的城市更新创建新的内容经验。真正让艺术为城市建设服务、发力。”
当天的老城游走,让艺术家们对这座城市的人文风貌有了更多感性认知。四川美院雕塑系教授李占洋在参观过青岛的传统民居里院之后,重申了他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学观,“首先房子不要超过树的高度,保有一种适度的空间感,这一点在里院的房屋和它周边的街道,能感受到那种具有舒适度的气场,这里保留了老百姓居住和生活的美学传统。这正是我要说的,千万别动不动就做宏大的里程碑式的景观,而是尽量保有它小而美的原生态。”公共艺术的在地性特征成为艺术家们一致认同的态度。
从城市微更新开始 实现艺术对城市品质生活的完美植入
公共艺术能够助力城市发展,目前这一观点已成为当代艺术界的共识。景育民说,“以前我们只是做雕塑,现在我们也要考虑如何以做雕塑的态度来深入城市生活。”
这方面上海提供了相对成熟的经验。青岛市公共空间艺术促进中心主任蔡普增特别提到了上海旧里弄里进行的小而微的城市更新模式。上海居民区里的晾衣架一般都探出窗户很远,通过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介入,现在形成了装饰有绿植的具有设计美感的公共晾衣区域,“我们的里院是否也可以做类似的艺术更新改造,就像垃圾分类一样,不仅是颜色的区分,还可以有不同的造型,和当地文化的结合,这一点非常重要。青岛正处于一个存量发展的时期,更需要类似的精细化更新。通过更新,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赋予了现代功能,这是我们跟艺术家要着力来探讨的。”
据了解,未来青岛将把更多思想活跃的青年艺术家和设计师团队引入到城市各区域微更新的招标或者设计竞赛中,“我们会进一步了解哪位艺术家更适合创作抽象,哪位更适合创作人物,因地制宜来配置不同设计团队。以这场公共艺术大展为开端,更多年轻艺术家将会真正加入城市微更新的行列。”
另外,还有一点必须提及,这一与城市微更新相结合的城市公共艺术应用,也将体现全民参与的属性,形成社区居民代表、街道领导干部和设计师艺术家三方联动,评审会也会有居民团体参与,投出关键一票以决出优胜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艺术大展也将是市民公共艺术审美普及与提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开端。
(记者 李魏 摄影 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