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趣青岛】走进相声大会:学艺十年 只为逗你一乐

2020-07-17 06:17 作者:黄晓 宁冠宇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独家】

(文/黄晓 图、视频/宁冠宇)

晚上7点,夜幕降临,位于浮山脚下樱花小镇的青岛曲艺社陆续有观众入场,两三个人围坐一张桌子,沏上一壶茶水,再买盘瓜子零食,就能在这里度过一个笑声不断的夜晚。

表演期间,一位富态喜相、面似“弥勒佛”的老先生站在后排,慈祥地看着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笑哈哈的观众们。台下坐着的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老爷子说:“这跟我们原先想的不太一样。”这位慈眉善目的老爷子就是青岛曲艺社的艺术总监、相声名家朱琦。

从门庭冷落到宾客满堂

2011年,青岛曲艺社成立,是青岛首个民营的专业曲艺演出团体,演员大多是曲艺团和曲艺家协会的专业演员,9年来已经演了1500多场。之所以做这样的一次创新尝试,是因为圈里的老艺术家们达成了一个共识,他们认为相声曲艺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必须要回到民间去,接受市场的检验,否则会失去活力。

“相声脱胎于市井民俗,也应回到老百姓中去。如果不能被老百姓所接受,不能让观众喜欢,那就没有意义。”朱琦说,自己也是工人出身,原来单位每次文艺汇演都会给同事们表演相声,后来代表企业去市里参加文艺汇演而被曲艺团的老师相中,成了青岛曲艺团的专业演员。因此他始终记得自己是打哪儿来,也一直坚持着说相声的初心,是为普通老百姓带去欢笑。

然而,这次“试验”开始的并不顺利。青岛曲艺社最早是在顺兴路上的市北区文化馆演出,老爷子回忆说:“那个场子倒是大,能坐500多人,然而我们的观众就二十几个。”后来,迁去了天后宫演出,没有观众依然是他们最大的难题。“台下有时候只有一两个人,为了招揽观众,演员在数九寒天的海边大街上说快板,有时候甚至不要钱,把路人拉进来撑场子。”即便是这样,他们也没放弃,朱琦说,“哪怕只有一个观众也要坚持演下去,人家是专程为了看你而来,不能让他失望而回。”

直到2014年,曲艺社搬到了同安路上的樱花小镇,才正式“安营扎寨”,开始了周三到周日每周5天的常态化演出,这才稳步发展起来,逐渐积累起越来越多的粉丝。

现在的曲艺社能容纳百人,每场演出平均下来都有五六十人观看,每逢元旦、春节等节庆,还会到三四百人的大剧院表演,常常一票难求、座无虚席,他们再也不用为没有观众而发愁。有时候看到台下有熟悉的老观众,还会临时换个新鲜的段子讲。

而跟老爷子想的不太一样的是,台下坐着听他们说相声的,不是跟他一样的老年人,而是80、90后的年轻人。“看到有这么多年轻人喜欢相声,我们都很开心。传统的艺术需要有新鲜的血液来充实,年轻人喜欢,我们才能传承下去。”

尽管天气预报有大雨,台下仍坐了50多位观众。

台上表演的有出租车司机、厨师 可能还有你的编程老师

晚上6点,演员们陆续来到园子里,有的跟搭档一捧一逗地练着新段子,有的则唇枪舌剑地斗着嘴。青年相声演员刘炳耀说,演员们大都是兼职,平时有自己的工作,所以练习的时间都在私下。住的近的就会到搭档家里或小区里对词儿,或者是晚上约个饭喝个酒,在酒桌上你一言我一语地来上一段。

“跟相声演员在一起永远不用担心冷场,一个包袱想方设法的都得抖出来,要不浑身难受。”刘炳耀说,跟这些人在一起很开心,像兄弟姐妹一样,这也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刘炳耀自己也是个上班族,他家住沧口,在崂山上班,下了班来这里报道说相声,一个“大三角”跑下来要四五十公里。

刘炳耀在后台换装准备登台。

87年出生的刘炳耀已经是青岛市曲艺家协会理事,国家、省曲艺家协会会员,还是青岛高校曲艺联盟秘书长。青岛最早的大学生曲艺社团就是由他创办的。他师承岛城曲艺名家赵乐平,是被前辈们看好的中坚力量。

刘炳耀说,自己初次接触相声是小学的时候。96年,六一文艺汇演,同学写了个小段邀他一起上台表演,当时不知道相声是何物,只是觉得好玩。邻居有位音乐老师,听了他讲相声,觉得他在曲艺上有天赋,所以推荐他多听马三立先生的相声。那时还是收音机的年代,他找了很多书店才买到马三立先生的磁带,天天听。从那时起,他就一直坚持着这个爱好。学生时代,学校的演出他都会登台表演相声。2006年,他考入了青岛科技大学,来到学校后,依旧酷爱相声的他跟另一个喜爱相声的天津同学一起搞起了大学生曲艺社团。

“2007年,社团成立了,但是大家都是业余的,水平有限。为了能提升水平,我们就找到了青岛曲艺团,想试试能不能请专业的老师来给我们做指导。没想到老先生们对此非常重视,大力支持我们的社团活动,每年都来参加我们的相声大会、毕业专场,免费给我们作指导,倾囊相授,教了我们很多基础知识和包袱技巧。”刘炳耀说,经过13年的发展,青科大的曲艺社团成了全国大学生曲艺联盟的理事单位。现在他还经常回去,进行演出。也因为这个社团,他结识了赵乐平、朱琦等青岛曲艺界的老前辈,受到了点拨,后来成功拜入赵乐平门下。

他和朱琦老师同台表演了一段《智取威虎山》。

2011年,刘炳耀在大学毕业后创作了相声《大学那点事》,之后获得了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二等奖,这对一个初出茅庐的业余相声演员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殊荣。过了很久之后,他才知道,评委会曾为了他的作品专门开了研讨会,有的评委认为这个作品并不成熟,也有人认为这个作品贴近生活,以大学生生活为主题,是难得一见的贴近年轻人的作品,应该给予鼓励。

2016年,刘炳耀和曲艺社演员队长刘宗琦表演的原创相声《西游漫谈》再次获得了“泰山文艺奖”。这部作品是由他和搭档,以及朱琦老师一起创作的,前后历经了2年多的打磨。至此,刘炳耀的相声之路越走越稳,专业能力得到了圈内人的认可。

“从06年办社团真正开始学相声,到11年的作品获奖,初次被专业人士认可,我花了5年时间‘入门’。到16年再次获奖,才证明了自己‘够格’。从入门到成为专业的相声演员,我花了10年的时间。”刘炳耀说,无论是早期学艺打杂,还是之后生活所迫,在这条路上也有过丧气、不甘和想放弃的时候,但最终都因为热爱,因为舍不得这帮人而坚持了下来。

当天的板凳头也是刘炳耀。

“逗乐”是门苦功夫 一天8个小时不停嘴

同样因为痴迷而坚持至今的还有徐一生,2012年,凭着一腔热血初次来到曲艺社求学的他,操着一口即墨腔,连普通话都说不好。

“不就是说相声嘛,有张嘴谁都可以,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徐一生说他从小就喜欢看相声,但是一直觉得相声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知名演员都是北京、天津那边的,于他而言都是“电视里的人”。后来随着相声的发展,其它城市也涌现出一些相声社团,他就一直在网上搜索,青岛有没有这样的团体。直到2011年底,他终于从网上搜到青岛曲艺社成立了,招收、培养相声演员,跃跃欲试的他从网上找了些相声本子,背了段《报菜名》,2012年6月前来应试。

“当时现场有四位老师,我背一句走一个,背一句走一个,最后只剩下了朱琦老师。”磕磕绊绊的他自然没有被录取,老师让他回家好好练下普通话。他记得当时师哥特意追出来跟他说,回去可以录下音,对着录音纠正自己的口音。

“平时自己感觉不出来,录了音一听这是什么东西呀!现在想想,自己的资质是真的差。”当时,已经工作两三年的徐一生当即决定要辞职,“一心不能二用”,他憋着一口气就想把普通话练好。每天最少练4、5个小时,最长的时候练8个小时,读小说、读报纸,录下录音不断跟老师、师兄请教。徐一生说,那时他还没拜入师门,但是他们都挺愿意帮助自己的。

“那时候是真的懵。光爱听,但是听不明白。师父问,好在哪儿,不知道;不好在哪,也不知道。听了好几个月都听不明白。”但是徐一生没放弃,按前辈们教自己的方式,一字一句地练习着。过了半年,新一批学员选拔,有人缺个搭档,朱琦老师想起了他,让他来试试。最初,老师给了他一段《地理图》贯口,说下来需要4-5分钟。他花了一周时间背了下来,用了一个月时间才达到滚瓜乱熟的地步。“当时是有点魔楞了,走在路上、坐车的时候嘴都不带停的。”徐一生说,“那次演完之后,师父一听觉得有点意思,知道我下功夫了,另一个老师傅也觉得行呀,就把我留下了。”

之后,徐一生跟搭档作为新学员都非常卖力,两人经常凑一块,从早晨对到下午,逐个字抠细节。他回忆说,第一次登台表演的时候,“没有任何感觉”,不知道自己怎么说怎么演的,下了台也不知道自己演的好不好。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处于这种状态,能规规矩矩地把节目表演完,把该有的包袱都抖出来,就不错了,更别提跟观众互动了。

直到2014年,去参加了《笑傲江湖》,他才觉得自己有了质的提升。“真的练了很久,天天都在练,每天都排到半夜,搭档很好,我感觉就是在排我,一遍遍地,很崩溃。”因为评委都是大咖,表演过后,徐一生觉得自己的承压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后来,队长刘宗琦来到了青岛曲艺社,跟他搭档的过程中,徐一生再次得到了提升。“他是科班出身,学相声的,教了我们很多基础的东西,对我帮助很大。”徐一生说,跟他搭档了一段时间后,自己的一些节目就能“攒底”了,不勉强,真的能立住了。“我原来觉得他们都高不可攀,是神一样的人物,没想到有天自己也能成为相声演员,和他们搭档。”

当天曲艺社的相声演出,徐一生就是压轴的最后一个节目,但是他笑说,安排他“攒底”不是因为最有实力,而是因为他要上班,来得晚。“原来全职的时候,我演的最多。但是靠相声很难养家糊口,所以我现在晚上教课,我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机器人编程。”

即便如此,他还是想坚持下去。“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你能靠你喜欢的事养家糊口。”徐一生说,以现在这个势头再发展几年,应该就能等到这一天。“我们都期待着,如果能有这一天,我们都来干全职。”

徐一生(左)与搭档白菜(右)是当天的“攒底”。

薪火相传 一代又一代曲艺人的坚守

今年62岁的朱琦老爷子已经退休,但他仍然坚守着这一方舞台。一方面是想趁自己还有余力,多挖掘和培养一些曲艺人才,让相声这门艺术深植青岛、开花结果;另一方面,则是热爱舞台,对观众恋恋不舍。

“我常跟学员说,如果你想赚大钱、飞黄腾达,那相声可能不是个好的选择。因为能成腕儿的,还是少数,绝大多数是我们这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朱琦说,“相声演员的初心永远都是观众,有人认可你、捧你,能因你的表演而捧腹大笑,这就是一个相声演员最幸福的事情。”

他很欣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看相声、学相声,推动着相声的复苏和兴盛。但同样也有自己的忧虑,潮流一时一变,市场也是有轮回的,如何才能借这股势头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他觉得不仅是要培养相声人才,还要培养观众。“相声是有文化底蕴的,不能说做到雅俗共赏、寓教于乐,但是希望观众在听相声时,能慢慢了解相声真正的文化内涵。让青岛人真正喜欢上这门艺术,让相声在青岛安家落户,这也是我们任重道远的一项工作。”

2017年,由青岛相声艺术带路人、老艺术家吉文利,原青岛曲艺团团长、老相声演员耿殿生,青岛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吕铭康和老相声演员李炳杰共同发起的青岛市相声艺术研究会正式成立,朱琦任主席。会员中除一些老先生外,绝大部分是年轻人,还有不少高校学生,可谓老中青济济一堂,旨在更好地传承、振兴、繁荣、发展相声艺术,使之能够后继有人。青岛曲艺社还组建了“青岛高校大学生曲艺联盟”,开设了儿童和成人学员培训班,希望能挖掘、吸收更多的年轻相声演员。

年近70的杨派山东快书传人邵力平。

快板、相声轮番登场,老中青三代同台表演。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