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的人,运气不会太差。510个日日夜夜坚持不懈地“学深圳、赶深圳”,让青岛里里外外发生着美丽变迁的同时,也赢得了“学霸”深圳发自内心的尊重与行动。“深青相拥、共创未来”,已经成为两地的共同心声。
7月16日上午,“深圳企业家青岛行”暨青岛市“学深圳、赶深圳”学会成立大会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深圳的96家企业、16家商协会、3家科研机构与青岛有关方面相聚一堂,叙友谊,话商机,谈合作。
这不像是一场招商推介,而像是一次“走亲戚”。在“学深圳、赶深圳”这个纽带下,青深两地的企业家,像亲戚一样越走越近,越走越亲。一年多来,两地企业家深入接触,建立起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开启了两地企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崭新模式,共同推动一北一南两座城市走向新的未来。
这一次,青深相拥得更紧。大会上,成立了青岛市“学深圳、赶深圳”学会。这个学会旨在进一步加深青深两地、南北双城合作发展,积极探索,创新实践,为更好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深智慧”。
谦虚使人进步,真诚赢得合作。随着“学深圳、赶深圳”的不断深入,青深两地各方面的互动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深圳企业家走进青岛、投资青岛,成为青岛的“城市合伙人”。这次深圳企业家来青岛“走亲戚”,自然不会“空着手”来,青深两地20个合作项目举行集中签约,计划总投资182.9亿元。
“学深圳、赶深圳”改变的不仅是青岛,在这个“亲密相处”的过程中,青岛真正读懂了深圳,深圳也懂得了青岛。互相懂得、志同道合,无需更多的语言,南北双城坦诚相待,携手前行,正书写新时代的“双城记”!
1 再读“学深圳、赶深圳”背后的深意
大城崛起时代,优秀城市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是常态。去年2月,肩负着“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重任的青岛,明确提出“学深圳、赶深圳”,用最简洁明晰的语言传递出“青岛的愿景是什么、青岛要干什么、青岛的状态是什么、青岛的发展路径是什么”。
迄今,在“学深圳、赶深圳”的路上,青岛已经奔跑了510个日日夜夜,艰辛却充实。今天,“学友”齐聚一堂,学习成效立竿见影,合作之花正在绽放,此情此景,让青岛的干部颇为振奋。
“能够和100多位来自深圳的企业家相聚在青岛,并一起成立‘学深圳、赶深圳’学会,这在一年多前,是无法想象的事!我要说,这就是一年多来,青岛‘学深圳、赶深圳’成绩的生动展示。”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在大会致辞中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首来时路,为什么要学深圳?学什么、赶什么?目标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愈发清晰而明确。
深圳是一个象征、是一面旗帜。改革开放40多年了,深圳创造了很多经验、很多奇迹,引领了中国的开放创新改革。在改革开放40年后,中央提出,要把深圳打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深圳在中国经济版图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取得的显著成就,就是这种象征和旗帜的价值所在。
青岛以深圳为学赶的目标,就是要与最优者“对标”,选最强者“引跑”,这正是这座城市勇于追求卓越的执着与魄力。
“学深圳、赶深圳”究竟是要学什么、赶什么?一年多来,青岛学的是深圳开放创新改革的精神与气质,学的是深圳人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做事的素质与能力,学的是深圳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服务型、效率型的环境与生态。这是青岛“学深圳、赶深圳”的实质。
当然,每一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条件和发展特征,任何真正的对标先进、学习先进,都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临摹和复制,而是学深悟透先进经验的内在逻辑。“学深圳”重在对深圳的深度认识与感知,身临其境地去研机析理深圳发展背后的逻辑与机理。“赶深圳”就是要把深圳发展的逻辑与机理,与青岛开放创新改革的实践相结合,迈开行动的步伐,创意创新创造,大胆探索。学就是为了赶,知就是为了行。如果学而不赶,学便失去了意义与价值。
“学深圳、赶深圳”的目标是什么?这需要先审视青岛所处的历史方位。当前,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青岛一系列的国家战略,要求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推动形成中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总书记要求山东半岛城市群充分发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龙头作用,特别要求青岛在这一国家战略中提升核心城市竞争力、发挥港口门户城市优势。王清宪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的战略部署,让青岛站在了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通过“学深圳、赶深圳”,把青岛建设成为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这就是青岛“学深圳、赶深圳”的真正目标。
“学深圳、赶深圳”的口号,极大地激励了青岛人的奋发激情,带给了青岛人精神上、思想上、观念上、状态上的巨大变化,对一个城市来说,这必将是深刻而持久的变革!
2 让“火种”延续并形成燎原之势
学无止境。“学深圳、赶深圳”不是权宜之计,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常态化、机制化。今天的大会有一个重要议程,就是为新成立的青岛市“学深圳、赶深圳”学会揭牌。
这个学会有点特殊,这从其人员组成可见一斑——学会的顾问由深圳企业家组成,包括青深企业家联谊会会长、前海方舟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靳海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影响力指导委员会成员、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长马蔚华,平安集团党委副书记、平安集团智慧城市发展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杜鹏,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深圳市工商联主席陈志列,深圳市家具行业协会主席侯克鹏等5人;会长是青岛市委常委、秘书长祝华;副会长为青深两地知名企业家等。
去年,两地企业家联合成立了全国首个横跨双城的商会组织——青深企业家联谊会,华为、腾讯、中兴、前海母基金、海尔、海信、青啤等一大批两地“头排”企业家携手走到了一起。
今天,这个由两地官员和企业家组成的学会,算得上是“双跨”——跨地域,青岛和深圳;跨领域,政界和商界。这种全新的组织形式,无疑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实现协同效应。
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个学会?王清宪说,因为,对于青岛来说,“学深圳、赶深圳”不是一个应急之举、短暂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不断的过程。一批批的青岛干部从深圳企业体悟实训归来,满载着对深圳开放创新改革内在逻辑的收获与感悟,每一位同志都是推动青岛市场化、法治化改革的“火种”。通过成立学会,就是让这些“火种”更好地延续、更持久地散发出光和热,形成青岛高质量发展的燎原之势。
“学深圳、赶深圳”不是浅尝辄止,更不是表面的轰轰烈烈,而是真的学深悟透,把感性体悟与理性研究相结合。成立这样一个学会,就是一个民间的、研究型的、学术性的高端智库,就是一个赴深圳体悟实训干部集体发声、聚合发力的组织,就是一个思想观点激烈碰撞、理论实践深度融合,并且可以深入研机析理的平台。
通过学会,把青岛的体悟实训干部与深圳的企业家所形成的关系,往深处引、往广处引,搭建起青岛与深圳各界密切联系、交流互动、思想碰撞的稳固平台,把一批批的体悟实训干部持久地凝聚起来,让每一位实训干部都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各自的领域里,最大程度地发挥“鲶鱼效应”,成为提升全市干部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素质和能力深厚的、持续的、稳定的力量。
3“学深圳、赶深圳”引发的青深合作浪潮
投资界有句名言:投资就是投人!不识人,没有建立起充分的信任,要砸下真金白银,是不可想象的。
青岛是一座什么样的城?青岛人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行胜于言。通过“学深圳、赶深圳”,一批批体悟实训的青岛干部用实际行动作出了生动、全面的诠释。
派出去的每一名干部都扑下身子,在深圳的企业里真学、真干、真悟,他们白天实训、晚上研讨、周末调研走访。他们有的在实训企业获得了专业从业资格证书,有的被聘为企业永久的董事长或总经理的名誉助理。有的深圳企业希望青岛的干部能够在企业再多留一段时间,也有的企业直接提出来希望青岛的干部到他们的企业去工作。
朝夕相处,互相懂得,信任一点点建立,合作只是水到渠成。现在,很多实训干部已经成为了深圳企业在青岛的“代理人”,成为了青岛与深圳交流合作的桥梁纽带。
“一年多来,以体悟实训为纽带,青深两地的合作交流持续升温。”青深企业家联谊会会长、青岛市“学深圳、赶深圳”学会顾问、前海方舟董事长靳海涛说。
在青岛市“学深圳、赶深圳”学会顾问、平安集团党委副书记、平安集团智慧城市发展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杜鹏看来,在青岛“学深圳、赶深圳”的号召下,青深之间合作交流,互动往来日益频繁,特别是接连派出的三批次457位体悟实训干部更是作为深圳企业与青岛密切联系的纽带,为深圳企业走入青岛、创业青岛提供了产业交融、两地合作的良好条件。
一年多来,有近150家深圳企业投资青岛,落地资金近400亿元。此次签约的青深两地合作项目共20个,计划总投资182.9亿元,涵盖了青岛10个区市,涉及区域总部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科技类项目,以及供应链等商贸服务业项目、精品旅游项目等。
“青岛是个好地方,是一个有非常远大前途的城市,我们希望借助青岛发展的东风,把我们的事业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借助青岛给我们的机会获得新的成长。”靳海涛说。“成为青岛干部实训基地之后,比亚迪更加坚定了在青岛的发展信心,将努力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深圳经验运用到青岛的实践,打造青岛深圳两市创新发展的典范。”深圳实训企业代表、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杰说。
深圳与青岛,珠江与黄河,一南一北,遥相呼应,都肩负着对国家的责任与使命。只要青深两地的企业家、商协会、专家学者携起手来、一道同行,一定可以开创更加精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