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胶州湾第二隧道开工无疑是刷屏朋友圈的爆款消息。连接青岛主城区与西海岸新区的胶州湾第二隧道,是中心城区“六横九纵”高快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能有效畅通东西两岸人流物流,推动环胶州湾一体化发展,助力青岛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进而提升胶东半岛城市群整体竞争力。
就在胶州湾第二隧道开工的当天,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了一则消息:青岛新机场高速二期工程项目(青兰高速公路双埠至河套段改扩建工程)用地预审获自然资源部正式批复。该项目是胶东机场道路集疏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可通过新机场高速公路将胶东机场与胶州湾大桥、青银高速公路等联为一体,进而形成青岛主城区通向胶东机场的最便捷、最畅通的高速通道,对于完善地区交通路网、促进环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两个项目在时间节点的巧合,背后或许有着更深长的意味:随着一桥一隧建成通车,地铁1号线、8号线在建,第二隧道启动,储备项目加快落地,环湾交通配套体系正日益丰满,胶州湾东岸、西岸、北岸一体化融合协同发展正在开启新篇章。
青岛,距离大湾区时代越来越近!
1、沿胶州湾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
胶州湾是青岛市形成和发展的摇篮,是青岛的“母亲湾”。展开城市版图,胶州湾呈现于绝对的几何中心位置。可以说,有了胶州湾,才有了青岛这座城市。
依海而立,因港而兴。青岛自开埠之日起就奠定了沿胶州湾由南向北带形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多年来城市的发展始终没有脱离这一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几经变迁,先后经历了由“两点一环”到“三岛一湾”,由“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到“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重大转变,胶州湾主城区与东部、西部、北部城区互动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日益清晰。
从城市规划的演变历程来看,青岛由中心湾区向周边湾区延伸辐射的目标越来越明确。
2、环湾交通体系:由“割裂”到“合拢”
如果说,建筑是城市的外套,环境是容貌,那么,通达的交通则是城市的骨架和脊梁。在城市内部,纵横发达的交通网络,不仅能提升辐射区域的出行便捷度,还是拉开城市发展框架的有力支撑。交通连接如果出现“梗阻”,就会阻滞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的区域流通,进而消弱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跨胶州湾交通是青岛整体交通的关键节点之一。回望10年前,胶州湾两岸隔海相望的东西结构布局,曾让青岛发展陷入了“一城不同城”的怪圈。2011年6月30日,随着胶州湾“北桥南隧”同日通车,“青黄不接”成为历史,青岛、红岛与黄岛更为紧密地连成一体,青岛东西海岸由此消除了因胶州湾而形成的天然屏障,成为拉动大青岛融合发展的强力引擎,大青岛由割裂的“板块”优化组合成统一的“版图”,疏通了大青岛的城市动脉。
然而,对历经东进、西跨、北拓,直指全域发展、向海湾型大都市挺进的大青岛而言,环湾交通体系还比较薄弱。现有的一桥一隧两路(胶州湾跨海大桥、胶州湾隧道、胶州湾高速、双积公路)交通配套支撑体系,无论是从目前的实际交通需求,还是从契合未来发展趋势的角度来审视,都还远远不够。
特别是突围东、西之后,城阳、胶州所在的胶州湾北岸及其广阔的腹地已成为青岛高质量发展的新“战场”。
以胶州为例:这里有上合示范区这一国之重任,有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有运行等级最高的4F级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有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如此多的国家战略优势、资源禀赋优势、区位交通优势叠加,让胶州有了更多“硬核”力量,对完善交通体系的诉求更为迫切。
今年3月30日,胶州湾大桥胶州连接线工程提前半年建成通车,环湾交通体系实现了“闭环”,为北部城区的胶州与东部城区的主城四区之间架设了一条快捷通道,胶州与青岛主城区缩短至20多公里,15分钟车程。同时,进一步放大了胶州湾大桥的区域联动和交通势能,青岛主城区与各区市的交通联系更加畅通。
从更深远处看,这条连接线还让环胶州湾经济带的青岛主城区、红岛、胶州、黄岛实现了“合拢”,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全新发展格局,还将胶东国际机场交通保障体系与青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有机融合衔接,对胶州湾北岸的交通格局、产业格局和城市格局都将带来重塑意义的改变。
目前,胶州湾北岸城区和东岸城区路网联系的重要节点——胶州湾大桥李村河互通立交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计划2021年通车。作为胶州湾大桥、大桥连接线和环湾大道的枢纽立交,该项目建成后将实现胶州湾大桥青岛端连接线和环湾路的互联互通,提升区域交通便利性和路网连通性。
由环湾路南北往崂山方向和崂山往环湾路南北方向车辆免费通行,对进一步提高该区域交通整体通行能力,优化区域路网结构,缓解道路交通压力,改善市民出行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3、大湾区时代,跨海通道还要再多些
胶州湾是青岛的未来。先将这个湾区做大做强,升级为真正意义上的“大湾区”,才有可能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效应,提升胶东半岛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而东岸、西岸、北岸三大支点区域之间如何紧密连接,将直接决定着青岛湾区时代的高度。
对一座城市而言,隧道、地铁都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关键性、引领性、支撑性作用。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强调,要站在未来看今天,确定今天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要坚持交通基础设施先行,统筹谋划、统筹建设,推动中心城区与各区市、青岛与胶东半岛其他城市之间的高效便捷、互联互通。要合理安排未来5-15年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时序,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以市场化方式筹措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
对标国内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显然,步入大湾区时代的青岛,还需要更多隧道、地铁这样的快速通道来引领城市空间布局。而这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共识。
在青岛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作战方案“2.0版”中,圈定了今年聚力突破的“八大战区”,环湾战区赫然在列。环湾战区将从推进通道扩容新建、打通节点瓶颈制约、加快地铁规划建设等方面,进一步畅通环胶州湾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青岛城市空间扩展的核心骨架,放大环湾区域同城效应。
如今,在深邃的胶州湾海底,地铁1号线、8号线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将成为环湾交通体系中的两条骨干通道。今年年底,1号线北段和8号线北段将通车试运营。
地铁1号线全长约60公里,是连接西海岸城区、东岸城区和北岸城区的南北向快速轨道交通走廊。1号线北段(青岛北站—东郭庄站)全长21.3公里,设车站15座,主要连接李沧区与城阳区,并与3号线、8号线在青岛北站进行换乘,串联铁路青岛北站、青岛汽车北站、流亭机场三大公共交通枢纽。
青岛地铁1号线北段项目加快施工
地铁8号线全长61.4公里,起自胶州北站,终至五四广场站,是连接胶东国际机场、胶州湾北岸城区和东岸城区的快速骨干线路。8号线北段(胶州北站—青岛北站)长48.3公里,共设车站11座。其中,大青区间下穿胶州湾海域,在长约7.9公里的区间中海域段长5.4公里,是目前国内最长的过海地铁隧道。
这两条线路通车后,城阳、胶州将首次纳入青岛轨道交通网,胶州湾北岸与主城区之间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
不止于此。未来,在胶州湾海底穿行的地下长龙还将有更多。按照青岛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作战方案“2.0版”,地铁2号线已预留向西过海条件。起自西海岸新区途经胶州、青岛高新区,终至城阳的地铁12号线,也将结合上合示范区规划编制加快稳定上合示范区段的线站位方案。
地铁8号线列车正在空载试运行
这条线路是连接西岸城区和北岸城区的轨道干线,将会同在建的地铁1号线、8号线、规划的9号线等线路把胶州湾沿线区域真正串联起来,进一步丰富青岛环湾交通体系,为青岛环湾型城市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交通要素是重塑城市和产业格局的枢纽。”在青岛的一次演讲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以深圳为例,讲述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与城市空间、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居民需求整体协同的作用。他认为,“我们建轨道交通不是要让大家都坐轨道交通,而是把城市空间的布局重塑,然后建成综合体,把这些人集中在枢纽附近,从而少占用土地,让生态更优美。”
交通让城市更美好。大湾区时代的壮美画卷已展开,期待更多环湾交通项目“浮出水面”,为环湾型城市发展大格局铺展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舟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