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以才兴,才以城长。高质量发展的城市与彬彬济济的人才总是相互依托、相互成就。
尤其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城市与人才的相互吸引早已突破了地理上的界限。一座蓬勃向上的青春之城可以让全世界成为自己的“人力资源部”,外籍人才也可以在这里找到成就自我的肥沃土壤——青岛就是如此。
11月8日上午,在众多外籍人才的“支持”下,青岛在全国又一次“C位出道”:2020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开幕式上,2019“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十强城市榜单发布,青岛连续第九次榜上有名。
这是中国唯一一个完全由外籍人才参与评选的引才引智“中国城市榜”。十强城市中的每一个,都是在中国工作、生活的外籍人才亲自“票选”出来的,都代表着这座城市对外籍人才的吸引力。
九次上榜,青岛在持续性上比肩上海和深圳。这背后,是这座青春之岛、创业城市不断优化政策和营商环境、政务服务环境所付出的努力,为外籍人才提供了更加舒心的生活环境和更加安心的创业环境,让外国人才不仅来得了,还待得住、“用”得好。
01
外籍人才选城市的“金牌”标准,
青岛9年上榜
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这份榜单自2010年开评以来,每年都备受关注,甚至已经成为判断一座城市开放性、包容性、成长性、国际化的“金牌”标准。
为什么?从榜单的“评委”阵容中,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2019年度的“评委”是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入选专家等外籍专家评委在内的在华外籍人才。通过线上数据库进行签字投票,评选共收到资深外籍专家评委签字选票99份,普通外籍人才签字选票5822份。“十强城市”就是根据两类投票结果进行加权算分得出的。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评选“含金量”更高,外籍专家评委团队包括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位图灵奖获得者,阵容之强大达到历年之最——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龙·切哈诺沃、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达·约纳特、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安德烈·盖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丹•谢赫特曼、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让 -皮埃尔·索维奇、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翰·迈克尔·科斯特利茨、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伯纳德·L·费林加、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詹姆斯•弗雷泽•斯托达特和1982年图灵奖获得者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均签字投票,中肯地评价了他们眼中的中国城市。
“评委”如何投出神圣一票?评选紧扣“城市开放与人才引进”这一主题,根据各城市在吸引外籍人才、服务外籍人才、发挥外籍人才作用等方面的总体状况,按照外籍人才“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科创环境”五大标准及23项指标展开。
这样的评选标准下,2019年度入选的十个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杭州、广州、合肥、南京、成都、青岛、苏州。
这是一份竞争激烈的榜单,从上榜城市每年都有较大变动中就能看出:与2018年相比,一年间,天津、西安、武汉退出了十强位置,广州、南京和成都则成为“新晋”上榜者。
这样的变动,让人们敏锐地“闻到了”不同城市之间“抢人大战”的硝烟。相比之下,连续9年“稳坐”榜单的青岛更是传递出这座城市中的“独角兽”对外籍人才持续、强劲的吸引力,颇有几分“任他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气质。
02
外籍人才爱青岛:
生活无忧愁,工作没烦恼
青岛连续9年上榜10强的秘密在哪?其实榜单的评选标准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科创环境。
通过在这些领域持续发力,青岛为外籍人才在青生活、工作打造了最适合的生态。正如外籍人才在接受采访时说的,“在青岛,生活无忧愁、工作没烦恼。”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依山傍海、啤酒海鲜。在青岛的外籍人才,首先是感受到了在青岛这座宜居城市生活的幸福指数。
德国“创客”西吉用中文名字李汉青在青创业十余年,最爱的是爬浮山、溜海边和吃螃蟹;三名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教授成为青岛大学的特聘专家,他们提起青岛就竖着大拇指说“地理位置优越,风景宜人,市民热情好客”;国际天然聚糖蛋白生物大分子专家马修J·基普尔更是评价“青岛是中国最好的城市之一!”
外国人才翩然而至,与青岛的创新血脉交相融合,还离不开青岛为他们提供的肥沃而舒适的栖息土壤。
人才对城市既有基础层次的福利性需求,也有进阶层次的发展性需求。面对竞争激烈的城市人才争夺战,青岛展现出“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来青工作的外国人才和团队入选国家、省、市级高端引智项目,可获得最高1000万元的科研、工薪、生活、国际旅费等补贴资助;外籍人才在青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国家级科技、自然或人文奖项的,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持有“服务绿卡”的高端外国人才,在子女就学、出入境、社会保险、创办企业、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等方面可以享受各项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
青岛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两证整合”试点——将之前的外国专家工作证件、外国人就业证件整合为一张“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对符合条件的高端外国人才来青工作,可一次性签发有效期3至5年的外国人工作许可证。
通过平台思维引才,也是青岛与外籍人才深情相拥的秘密。2016年9月,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区授牌仪式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继宁波北仑之后,西海岸新区成为全国第二个、也是北方首个国家级引智示范区,重点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实施,探索创新海外引才引智工作模式,打造国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在创新政策、健全机构、建设载体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先导作用。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实现一项技术革新,带动一个产业发展,在西海岸已成为共识。
为进一步拓宽海外引才引智的渠道,青岛将引进海外人才智力的“阵地”拓展至海外,相继在美、英、法、德等四大洲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家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工作站已覆盖纽约、洛杉矶、法兰克福、伦敦、香港等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的知名城市。
完善顶层设计、搭建创新平台、广开引智渠道、提升服务层次,青岛种好了梧桐树,“金凤凰”就成群结队越洋而来。目前,持有效工作许可在青工作的外籍人才为5056人,占全省总量的52%,其中,14人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45人荣获山东省政府齐鲁友谊奖,3人荣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人受聘为青岛市政府特聘专家。
03
外籍人才给青岛发展按下“快进键”
云集青岛的海外人才,激活了青岛的智力引擎,为青岛的创新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催化所教授斯福特拉娜·明托瓦把青岛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
作为分子筛催化材料研究领域国际顶尖的领军人物,2017年3月,她受聘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做全职教授,每年在青工作时间至少6个月。两年时间里,依托化工学科和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斯福特拉娜手把手地带领学生做实验,积极推动中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主持的重点科研攻关课题有力提升了我国分子筛领域基础科研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被誉为“航母之父”的乌克兰船舶核心设计师巴比奇,加盟了青岛中乌特种船舶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与他一起引进的是乌克兰船舶设计先进技术与成套资料;德国专家罗兰德博士成为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霸道总裁”,推动特锐德这家民企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化业务已经从零拓展到中亚、东南亚、南非、澳洲、美洲等地区;青岛智瑞生物有限公司引进俄罗斯科学家葛琳娜院士团队,其带来的环保型生物浸金制剂技术能带动生物冶金技术革命,获批为国家战略技术引进项目;青岛船舶制造产业龙头企业武船重工引进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5人高端外国专家团队,助力企业成功竞标世界最大深海养殖渔场建设订单,为我国深海经济开发奠定了装备技术基础……
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振兴农村经济——在青岛的外籍人才可不仅是“喝喝啤酒,吃吃海鲜”,他们融入城市,成为青岛借力发展的“外脑”,与城市一起,书写了更加精彩的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青岛故事。
04
腾飞的青岛,与更多外籍人才相拥
青岛是一座青春之岛,是一个正在创业的城市,是城市中的“独角兽”。开放发展的青岛将迎来更多创新引领的新机遇,要抓住这些机遇加速发展,青岛期待与更多“智库”相拥,外籍人才也是其中一股重要的力量。
借全球智慧而用之,将成为青岛打造创业城市的“捷径”。吸引外籍人才,青岛的大门愈发打开。不久前出台的《关于强化科技引领加快推进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对持有国际通用职业技能证书的外国专业人才来青工作,放宽年龄、学历要求,对急需紧缺的外国人才“一事一议”;允许持非工作类签证或居留许可入境的外国高端人才直接在青岛办理外国人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允许本科及以上学历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来青工作;鼓励用人单位为引进的外籍人才购买任期内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补充等措施,这座城市拥抱天下“智囊团”的诚意再上一层。
这还不够。今年以来,青岛通过政策激励、平台搭建、服务保障三轮驱动,让外籍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集聚度不断增强。科技部薪酬外汇便利化试点、外国人管理工作试点、外籍高端人才R签证审批权下放等多项政策已先后获批,在青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办理时限更是由国家规定的2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系全国最快。
下一步,青岛还将进一步创新海外引才引智模式,出台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管理办法,开展外籍人才外汇服务“白名单”试点,创新出台外国人在青工作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优化提升外国人才服务环境,聚集一批海内外高端创业创新团队,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人才和城市之间的“情投意合”,无非是我来到你的城市,你和我一起发展。对于外籍人才来说,来到青岛这座创业城市,与青岛共赴发展的明天已经成为水到渠成的选择!
作者|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