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青岛各区市前三季度GDP出炉!即墨逼近市南,崂山增速最高

2020-11-10 05:40 来源:青小岛
分享到:

青岛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之后,各区市的GDP数据也出炉。

与上半年相比,各区市(不包括功能区)GDP增幅均转正。算上功能区,增幅最高的是高新区,高达6%,最低的是保税区,为-2.2%。区市之中,崂山区以4.5%的增幅排名10个区市第一,李沧区垫底,为0.5%。

支撑起青岛2.2%增速的,主力军依然是西海岸、即墨、胶州、崂山等区市。其中,崂山、胶州、即墨的增幅均在4%以上。西海岸新区增速为2.1%,但因其体量大,对青岛经济大局的影响举足轻重。

blob.png

1

前三季度,最大亮点是即墨的强势反弹。

一季度,即墨GDP增幅下降9个多点,是降幅最大区市。上半年,即墨快速扭转了局面,增幅转正,达1%,这个成绩已经仅次于崂山、城阳、胶州。

到了三季度,即墨经济的韧劲进一步显现,4.3%的增幅全市第二。

即墨的固投数据并不亮眼,前三季度固投增幅为4.1%,排在各区市的后几位。由此可见,其经济回暖得益于实体经济。公开数据显示,即墨规上工业企业523家,占全市总量的六分之一多点。规模最大的为汽车产业,上半年汽车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2.5%,占规上53.3%,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0.5个百分点。

优质制造业企业多,是即墨的一大优势。在今年青岛已上市的4家企业中,酷特智能和森麒麟两家注册地均位于即墨区,占比过半。目前,即墨已有7家上市公司。

在A股上市计划后备企业队伍中,截至9月30日,在青岛证监局辅导备案企业15家,即墨区数量同样是最多,共有5家企业,分别是豪江智能、青岛朗夫、青岛云路、正望钢控、卓英社,还有伟东云教育、红纺文化等企业已启动境外上市工作。

上述企业中,多家名声在外。豪江智能以智能家居和医疗设备研发为主的企业,去年入库山东首批科技型企业科创板上市培育库企业名单。培育库入选的是在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中遴选的已完成规范化公司制改制,估值不少于7亿元,上年度营收5000万元以上或近3年累计营收2亿元以上,获得投资机构投资2年以上的优秀企业,其入选门槛和含金量可见一斑。

再看青岛云路,是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控股单位,全球非晶合金薄带第一大供应商。

blob.png

2

作为“后浪”的即墨,已对排名第二区的市南,带来实质性挑战。

2019年,市南GDP总量1217亿,即墨为1201亿,两区差距仅为16亿。今年三季度数据,即墨892亿,市南905亿,差距进一步缩小。更让市南头疼的是,其增速仅仅为1.1%,与即墨的4.3%相比,低了不少。

即墨今年能否超越市南成为青岛“第二区”,已成为年底的最大悬念。

实际上,市南的低迷也不是今年才有的。近三年的GDP增速:2019年增速5.4%,名列全市各区市倒数第一;2018年增速7.3%,全市倒数第三;2017年增速6.9%,全市倒数第二。

经济下滑带来的危机感,让市南坐立不安。

据青岛日报旗下公号“青岛主城”报道,担任市南“一把手”3个月的赵燕,11月3日在一场企业家座谈会上,深刻反思——

“历史上市南区非常辉煌过,2013年,市南是全省第一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百亿的区县,而去年收入降到87.2亿,去年的各项考核指标在全市也不理想。为什么经济发展到了这种情况?”

“我们的政策没有竞争性,我们没有人家优。已经有的政策也不精准,没有研究透企业、企业高管、企业员工的所思所想所盼。”

“我们对企业的服务不到位,各种联系企业、服务企业的政策都有,但落实的不好。企业基本上感受不到政府的服务在哪。”

这组直面问题的犀利剖析,近年罕见。

与反思同步进行的,是市南在老城区的大手笔。

10月30日上午,位于市南区太平路53号的国风大酒店正式开拆,标志着青岛湾广场项目拆迁工作启动实施。这是继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开工、中山路多个里院启动改造后,青岛西部老城区更新发展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blob.png

3

城区中,经济发展遭遇瓶颈的,不光是市南和李沧,市北同样在艰难寻找突破口。前三季度,市北GDP增速1.9%,排名也靠后。

在工业企业从市区转移到周边之后,市南、市北和李沧其实都没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支柱产业。

被称为青岛“金边”的市南,寸土寸金,曾经是总部企业的首选。但随着周边区域商务区、金融区的崛起,市南的蛋糕逐渐被蚕食。

2018年,市南区“亿元楼”26座,2020年减少至18座。与此同时,崂山税收过亿元的商务楼宇、工业楼宇共27座,上实中心T3楼、裕龙国际中心税收更是突破10亿元大关。

市北的情况亦类似。虽然这两年奋力引入高科技企业,并试图将邮轮母港区域打造成标杆,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邮轮母港陷入尴尬境地。

高新企业增长不少,但缺少龙头。引用2018年的一组数据:市北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0余家,总数突破300家,涵盖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橡胶化工、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其中产值过亿的企业19家。

李沧这几年重金打造院士港。科技创新,然后转化为产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或许李沧在押注,但收获短期利益难度很大。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