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原创】
记者 丁淑华 摄影 宁冠宇
上个月,青岛真情巴士K1路公交车驾驶员于义睦、卢振华背着轮椅男孩上下车的视频火了,央视报道、白岩松点赞,有网友这样评论,做一点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六年……面对纷至沓来的关注,事件的主人公们却很淡然。
“被大家看到的是公交车、六年、赫赫的故事,但其实‘真情服务’这个事儿我们一直都在做,这么多年不能说靠‘坚持’,而是‘享受’着走到了现在。”六年前,随着真情巴士k1路线开通,驾驶员卢振华在运营途中认识了脑瘫儿童赫赫,当时他已经是真情巴士“义睦服务工作室”的成员,为了帮助孩子顺利做康复,卢振华和工作室创始人于义睦一拍即合,帮!
“六年、八年、十年,只要乘客有需要,我们一直都在”,从2012年成立时的六名驾驶员,到如今“义睦劳模服务工作室”已经发展有130名核心成员。像帮助赫赫一样,他们把乘客当成了家人,有困难搭把手,不放心的就多嘱咐两句,歇班时间公益服务送上门。对他们而言,“真情服务”“献爱心做公益”已经成为了和“驾驶员”这个身份一样的初始设定,在十米车厢里迎来送往,用行动诠释了凡人善举,挥洒真情。
真情服务,工作就不只是一份工作
“把工作当成快乐来享受,当成事业来追求”,这是于义睦成立“义睦创新服务团队”的初衷。
义睦创新服务团队的发起人于义睦是一名从业二十多年的“老司机”,曾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脸上总挂着笑是个热心肠,一米八几的大个子也不会让人产生距离感。于义睦的车里装点着繁华绿叶,加上笑容相迎笑语相送,坐他的车就像是一班开往春天的公交车。
于义睦开车时总爱多说一句,坚持上车问候和到站后“人工报站名”,欢迎乘车、您慢点、坐稳扶好成了他的口头禅。他还制作了真情服务卡放在驾驶座椅后面,上面的信息不多,就写着名字和电话。“宁愿麻烦千万遍,不让乘客一事难”,于义睦说服务卡让他的服务扩展到车厢之外,很多老年乘客晚上都会打来电话问第二天几点发车,生活上有困难也第一时间想起他。
由于公共出行的特殊属性,于义睦每天都面对着不同的乘客,男女老少、特殊乘客需要不同的服务技巧,他总结出了“五心四点”的工作方法。对老年乘客要贴心、对外地乘客要热心、对儿童要关心、对特需乘客要细心、对挑剔乘客要耐心;工作时头脑灵一点,笑容多一点,嘴巴甜一点,动作快一点。
按照这一工作准则,在收获不少乘客的肯定和笑容之后,于义睦觉得,自己找到了工作的乐趣和价值。
一个人能做的事情有限,一群人才能走出条康庄大道来。2012年初春,于义睦打算成立一个志愿服务小队,在车厢里、在社会上,把“真情服务”推广开来。但在当时,公交驾驶员的服务意识普遍不高,在各项规章制度的严格管理之下,“放低姿态”搞服务显得多此一举。一开始,很多同事见到他都绕道走,觉得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于师傅有点“不正常”。
家人也不理解,“每个月休息一天,其他时间除了工作就是做公益,干这些你能得到什么?”
“就算什么都得不到,我也要干出个样子来!”于义睦认死理儿,他说驾驶员的工作如果仅仅停留在“开好车”上,只能一条道跑到黑,干不了几年就会厌烦这份工作,“而付出真情服务乘客的时候,乘客也会给你一个正向的反馈,这样一来,工作就不只是一份工作了。”
就是想把工作干好!于义睦带点天真的偏执,带着他找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拍张照片喝顿小酒,“义睦服务工作室”成立了
虽然困难重重,但集团领导的支持让于义睦备受鼓励,他着手物色队员,实习结束刚分到车队的卢振华引起了他的注意。听完于义睦的想法后,卢振华却面露难色,他说:“我们把车开好,保证乘客安全,养家糊口就很不容易了,你说的服务我学不来。”和多数驾驶员一样,卢振华一开始有点抗拒这个提议。
“万事开头难,咱大家一起拧成一股绳,先干干试试。”于义睦不放弃,带着驾驶员进到自己的车厢里体验实践的效果,动心了,谁都知道真情服务不是坏事儿,于义睦动之以情的劝说后,包括卢振华在内五位驾驶员合流。
12年4月的一天,六个人在会议室里开个小会拍了张照片,晚上大伙儿一块喝顿酒,“义睦服务工作室”就算是成立了。
“任何问题必须去探索,才能找到最优解。”于义睦坦言,团队成立着八年经历了很多艰辛,同事排斥、乘客不理解、家人有怨言,但总归比自己做要有底气很多。六个人互相支持,并没有太高的目标,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用心”,用真心换真情。
现在看来,这件事儿真被他们干成了。
“于师傅,这么多年你们不容易,以前带着有色眼镜看你们,现在服了服了!”曾经对他们有偏见的同事竖起了大拇指,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伍。2016年工作室被市总工会授予青岛市劳模创新工作室,更名为“义睦劳模创新工作室”,目前已有核心成员130人。
“于师傅,这是家里做的小炸鱼,你捎着饿了垫一垫。”经常坐车的大爷大娘把他们当儿子、女儿,送来的做好的饭菜、炒熟的花生米、刚摘下来的香椿,笑称他们为“老年偶像”。
“天冷了,晚上去商场给赫赫买个棉袄”、“改天带孩子来家里吃饭”、“妈妈,哪天你也带我去看看馨馨姐姐”……这么多年走过来,家人有过抱怨,但也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原本应该是“过客”的两家人就这样变成了一家,结下了多少妙不可言的缘分。
赫赫、馨馨是点点萤火,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其实帮助赫赫是我们团队这么多年真情服务的一小部分,六年、八年、十年,只要乘客有需要,我们一直都在。”说起青岛真情巴士驾驶员帮助病童,令很多人动容的是他们六年如一日的坚守,但在于义睦看来,帮助乘客是一个“享受”过程,相辅相成的,从乘客那里他们获得了更大的前进动力。
2014年10月1日,贯穿青岛西海岸新区东西的重要交通纽带快线K1路正式开通,上岗第四天,驾驶员卢振华在始发站珠山路等候发车,遇到了前往市北区做康复治疗的赫赫母子。
回忆起初次见到赫赫的情景,卢振华仍觉得历历在目,“孩子很瘦,缩在轮椅上小小的,不能正常走路,他妈妈拎着大包小包,还得弄他上车很不容易”,见状,卢振华下车将赫赫抱上车,就是这一抱,结下了他和赫赫的缘分。
周一到周五赫赫上午去学校上课,下午到市北做康复,周末间隔做康复,可以说,一年365天,有300天,赫赫都是在卢振华、于义睦等50位k1路驾驶员的陪伴下度过的。
为了让赫赫接纳康复,他们变着法儿地鼓励赫赫,“口水不流了,就给你买个飞机模型”,卢振华用“诱惑”的办法,帮助赫赫止住了口水、慢慢站起来,学着开口说话;为了让赫赫好好学习,于义睦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打起山东快板,“当里个当当里个当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小赫赫……”,成功赢得赫赫“欢心”,听话进入学堂;为了让娘俩在中午赶车前吃上口热乎饭,卢振华两人帮着她们在真情巴士的食堂里办理了员工卡……
这些和孩子之间的点滴,两位驾驶员有说不完的故事。“最感动的是今年上半年,赫赫刚上车,嘟囔了句话,我一下子没听清,”卢振华告诉记者,这天早上,赫赫在车上叫他爸爸,“于爸爸”“赫赫你说什么?”“于、爸、爸”,听清孩子的话后,这位四十多岁的大男人掉下了眼泪。
从六年前抱着上车、到稍大点背上车、再到现在,14岁的赫赫可以扶着把手自己上车,卢振华说,“陪着小赫赫一点点长大,我们也得到了很多。那天赫赫妈妈说没有我们,她娘俩可能坚持不了这么久,但其实,没有她们,有些难关我们可能也撑不过来。”
和赫赫一样,残疾儿童馨馨也有驾驶员爸爸妈妈。八年前,馨馨结识志愿团队成员25路驾驶员邢海英,八年来,邢妈妈帮助、开导馨馨,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女儿。如今馨馨在网上开了家水果店,找到了可以为之努力的工作。今年5月20日,馨馨说:“我没有情人,我要把我的爱送给爸爸妈妈们。”她守在小区路边的公交车站,为每一位途径的25路“爸爸妈妈”送上一份水果,表达多年来的感谢。
黄岛区老年大学的大爷大妈们也是这个车队的铁杆粉丝,为了感谢驾驶员平日的悉心照顾,他们自发到真情巴士公司唱红歌、打腰鼓、表演节目……
“我们被好多乘客记挂着,关心我们吃饱穿暖,除了家人谁能做到这样。”于义睦说。福利院、春蕾女童、独居老人……志愿服务团队的“孩子”“父母”遍布西海岸,他们像点点萤火,为这帮驾驶员指明前行的方向,大路越走越宽阔。
就是想把工作干好!于义睦带点天真的偏执,带着他找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于义睦说,帮助乘客是一个“享受”过程,每天开车都像是过年。
加入“义睦创新劳模工作室”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用心”,用真心换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