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转换动能,谋求高质量发展,高校无疑是重要引擎。
近年来的青岛不断扩大高校朋友圈,引入了一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大力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高校力量释放城市发展的活力。如今,高校与青岛的关系更加密切,书写着城市与高校共生共荣的故事,依托高校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引进优质高校,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校拥有大量人才和科技资源,既是一个城市重要的靓丽名片,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深谙此道的青岛积极行动,早早加入了高校“争夺”中,吸纳国内外优质资源纷至沓来,并通过政策“加码”展现诚意,让一众高校纷纷抢滩这片热土,打造起科技和人才的新高地,共同书写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愿景。
时间推回到2016年年初,青岛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实施办法》等文件,明确政策支持引进优质高等教育机构,按下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快进键。这一轮以引入高校为主的行动中,青岛有着深层次的人才思考,瞄准的不仅仅是校区、分校,而是画出了一个大“朋友圈”,力邀优质高校、高层次人才“加盟”。
如今,青岛汇聚了一批名校、研究院、研究生院等资源。今年又有不少好消息传来:与北京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北京大学(青岛)计算社会科学研究院,与上海海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上海海事大学青岛研究院并落地启用,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青岛眼科研究院。今年10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国家产教融合青岛基地揭牌,200名新生入住西海岸过渡校区。上海海事大学青岛研究院正式启用,首批37名硕士研究生正式入学。根据此前确定的目标计划,到今年,在青高等教育机构(含军事院校)总数增加至50所以上。
共建重点学科,抢抓时代新风口
引入高等教育资源是一方面,真正激发高校产学研活力,助推城市走上高质量发展,更是高校引进的题中之意。为了激活高等教育资源齐聚的活力,青岛发布《青岛市新引进高等教育机构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在青本科高校服务青岛贡献度评价实施方案(试行)》,持续推进在青高校贡献度评价。完成在青本科高校重点学科和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市校共建工程,重点建设与青岛市产业关联度和融合度高的30个重点学科(专业),促进高校与地方的合作共赢。
在科研及成果转化方面,各机构通过研发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不断聚集科研资源,结合青岛产业发展需求,创造新旧动能转换的增长点。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从近三年数据看,青科大共有41项专利实现技术转让,合同金额超过4亿元。在41项专利技术转让中,服务青岛本地企业14家,占比34%。在社会服务方面,各机构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主动增强服务青岛的能力和意识,基本形成了互惠互利、校地共赢的发展格局。
目前,青岛抢抓机遇和风口,正向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疾驰,一路上离不开专业人才支撑,驻青高校更是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如今,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工业互联网学院已经挂牌;山东科技大学牵头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各个高校正共同为青岛工业互联网的建设赋能。市教育局也出台了行动方案,为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提供创新引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首期总裁班结业仪式上,一位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工业互联网学院学习和实训奉献的饕餮盛宴,为企业融入工业互联网提供了智慧,必然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进而为青岛经济社会贡献力量。学院向全市企业发出了“‘100+1’产教研融合赋能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倡议书,号召全市企业走好产教研融合、“四链合一”、高层次人才培养,走高质量发展、信息共享之路。
优化调整专业,紧贴城市脉搏
近年来,驻青高校加大专业建设投入,不断推进高校专业的内涵建设,实现专业集群的优化调整,探索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建设。今年3月份,教育部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驻青高校新增28个备案本科专业。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轮新增专业中,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新能源等成为热门,更与十强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密切结合。
其中,山东大学新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智能医学工程、供应链管理专业;中国海洋大学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两个备案本科专业,同时新增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审批本科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增财务管理专业;山东科技大学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船舶与海洋工程3个专业;青岛科技大学新增人工智能专业……
聚焦战略新兴产业、海洋产业、高端服务业等,高校为青岛的重点产业不断输送人才,以更好服务于产业转方式、调结构等经济发展需要。在一位驻青高校招生老师看来,近年来高校专业的优化调整中,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贴近性越来越强,融入青岛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培养更多紧缺人才留在青岛、兴业青岛。
推进资源汇聚,形成高教全新格局
在推进高等教育资源汇聚,推动高校产学研融合过程中,青岛形成了高教的全新格局。驻青高校朋友圈已经起势,在青岛的“高校矩阵”当中,不再仅有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院校,一批优质研究院、研究生院正式落地甚至启用,成为建设青岛的有生力量。此外,在青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上也取得积极进展,中国海洋大学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合作举办的海德学院、青岛农业大学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合作举办的巴瑟斯未来技术学院正式获批,今年开始招生。
我省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青岛更是明确了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国际职业教育科技产业城和中德职业教育示范基地的“一区、一城、一基地”发展目标。今年,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获批正式招生,全市高职院校达到11所,每年招生规模达到4万人。国家产教融合城市和“1+X”证书试点全面深化,14个企业获评产教融合型企业,12所中职学校14个项目参加国家“1+X”证书试点,试点学校数全省第一。
记者从青岛市教育局了解到,聚焦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和十五个攻势,围绕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目标,青岛今年继续走访对接知名高校,面向青岛急需开辟新项目、开展新合作,引进更多顶尖资源落地青岛,服务产业发展。同时积极支持已引进高校项目建设及落地研究院的发展,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高端人才汇聚、创新平台培育等措施,为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记者 刘金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