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青岛航天测控人员擅长星星的语言 为星地之间的对话连线

2020-12-07 07:34 来源: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分享到:


这群牧星人专门“跟着月亮走”

青岛航天测控人员擅长星星的语言 为星地之间的对话连线

工程师们连续多个通宵战斗在一线。

测控雷达天线始终对准月亮。

测控站工程师们紧盯屏幕,时刻注意卫星信息。

青岛测控站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浩渺的太空放牧卫星,被称为牧星人。他们流转的目光紧紧追逐美丽的弧段,“最强大脑”随时开展精密计算;他们擅长星星的语言,为星地之间的对话连线;他们在40米高的天线之巅“看风景”,全副武装检修每个细节……他们把青春和理想交托在胶州湾畔的热土上,也交托在头顶的神秘夜空中。

深情:月亮的方向是职责所在

“我从事航天测控工作已经16年了,在机房的时候,我们只能盯着冷冰冰的屏幕和枯燥的卫星下行信号。这是一份比较单调却意义重大的工作,我们在肩负使命的同时深感自豪。特别是参加上升段任务时,每一次听到卫星正常入轨,我都特别兴奋。”工程师佘磊告诉记者,每当调度口令里响起“青岛发现目标”“青岛跟踪正常”等铿锵有力的话语,他都知道那是大家在追逐梦想的事业,由大家的智慧和双手共同将卫星顺利送入轨道。

复杂的航天试验任务需要确保万无一失,经过反复艰苦的训练。比如市电异常、设备故障、GPS信号弱、通信中断、遥测参数切换、目标丢失……在嫦娥五号任务执行前,青岛测控站各岗位共经历了近百次模拟演练,所有大家能想到的突发状况,全部有条不紊地演练了一遍。

佘磊等工程师是跟着月亮走的牧星人,每一天的任务总是开始于月亮升起,结束于月亮落下。“每次任务完成后,回到宿舍休息时,我经常会凝望月亮,对月亮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因为月亮上面有好多颗需要我们照顾的卫星,有我们遥远的牵挂。”佘磊笑着说,别人走路看脚下的路,他们走路看头顶的天;别人聊天时五花八门,无所不谈,而他们术业有专攻,只会谈看似虚无缥缈的“天上的事”。

这次青岛测控站的嫦娥五号任务圆满完成之后,大家全力奋斗的日子依然历历在目。此时再抬头看看月亮,他们知道卫星就在月亮的方向。别人看月亮是欣赏它的美丽,而他们是眺望比月亮更远的地方,那里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智慧:星语心愿完成星地交流

如何与翱翔太空的卫星展开对话,让它们按照人的意愿安全运行,需要运用特殊语言指点它们的一举一动。蔺元祯和张磊就是这类特殊语言的制造者,蔺元祯风趣健谈,心直口快,而张磊谦逊平和,温文尔雅。两人虽然性格不同,但在工作上却配合默契。

与星星的语言打交道,让星星也能够懂事听话,并非易事。“我俩立下了规矩,问题不解决,人就不休息。”检查设备,记录数据,研究方案,埋头演算。随着太空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卫星,两人各自承担了日趋频繁的星地交流任务,积累了数以万计的数据,攻克了数十个技术难关,使测控软件的功能更强大,实用性更强,安全性和准确性更高。机房里的计算机荧光闪烁不息,随着轻快的敲击键盘声,一行行凝结着智慧的“星语”,从蔺元祯和张磊的指尖流畅地输入程序中。

浓眉大眼的王元亨说话略带腼腆,只要布置给他任务,他就立刻行动。王元亨有个外号叫“大亨”,这个外号名副其实,除了担任气象观测员外,他还把天伺馈专业学得精通,同时负责卫星场馆设备维护等工作。

王元亨连续多天从早到晚跟同事进行换班气象观测,每隔一个小时,就要观测风向、风速、湿度、气温和气压数据,还要在户外观测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准时向中心发送整点气象数据。“特别是天气不好的时候,我观测天气的频率会更高,没事就看看数据,观察一下云层,看有没有积雨云或危险天气,还经常夜观星象,这些都成了职业习惯。”王元亨为了更好地解决设备问题,在不发送气象数据时,勤快地爬天线、钻中心体、测指标、拆零件,乐此不疲。

艰难:行进在天线之巅的挑战

有一次,天线馈源进水,使飞行器跟踪基带发生相位漂移,此时已进入任务的关键阶段。为了排除天线X频段区域干扰,高级工程师邱德敏和同事背上几十公斤重的测试仪器,一路披荆斩棘徒步爬上海拔600多米的崂山支脉,在理想地点架设好信标天线。回到机房,从测试记录到试验数据,他连续奋战几天几夜,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天线馈源膜被鸟啄破漏气,夜晚低温使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水,导致馈源波导特性发生改变。每当天线仰角变化时,跟踪基带就会移相,从而影响天线跟踪精度。”邱德敏告诉记者,排除故障必须要攀爬50米高度,才能到达天线最顶端的馈源。三九寒冬,邱德敏和同事迅速穿上防护服,爬到天线顶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最终排干了积水。他们摘下手套,用手指蘸着硅胶对每一颗螺丝钉、每一条接缝进行涂抹密封。手冻僵了,就揣进怀里暖一暖,脚站麻了,就直起身来走一走,连续五个多小时的高空作业,有效解决了设备隐患。

在一次重要任务前夕,伺服天线出现了无法闭合的故障,当时距离任务实施只有不到两周的时间。工程师祝敬乐顶着户外-20℃的严寒,开始了寒风中的操作。凭借多年经验,他判断故障原因是天线的某个继电器或行程开关出现了问题,左手持万用表,右手持螺丝刀对电器和开关逐个排查。每天工作到凌晨四五点钟,休息两三个小时后接着干,连续三个昼夜攀爬检查线缆,终于查清原因,排除故障。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首席记者 张译心

通讯员 袁野 胡中月 赵子月

摄影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宋新华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