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12月11日讯(记者 韩彤彤)今天下午,青岛市科技局发布十三五时期青岛科技创新工作进展情况。青岛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绪永从“五个着力”入手总结了青岛科技创新成果。
十三五期间,青岛全社会研发费用从244.29亿元增长到294.62亿元,居全省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从40.73%增长到53.33%, 2019年居全省首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从964家增长到3829家, 2019年占到全省1/3;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43项,其中2019年获省科学技术奖达100项,占全省超四成; 2019年引进高端(A类)外籍人才1158人,占全省71%。
此外,青岛连年入选“魅力中国一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总次数达到9次。据国家信息中心《2020中国创新创业城市生态指数研究报告》,青岛位居“双创领跑型城市”第10位。
着力布局高端平台
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自主研发万米级深海水下滑翔机,刷新下潜深度世界纪录,建成国内海洋领域首个冷冻电镜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的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高速磁浮实验中心、高速磁浮试制中心等重点项目完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样车成功下线并试跑成功。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打造重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中科院、山东省、青岛市三方共建山东能源研究院,打造国家级能源创新平台。
培育大科学装置群。“蓝海101”“东方红3”“深蓝”号等三艘重量级科考船入列海洋科学考察船队。吸气式发动机热物理试验装置和海洋生态系统研究设施已由中科院提交国家发改委评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布局产业创新平台。创建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合物新材料、5G高新视频3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以及工业互联网等4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市级技术创新中心306家,其中新建202家全部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为企业发展增加了信用支撑。引进高端研发机构累计超过50家,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交易合同800余项,孵化科技型企业200余家。
着力强化产业培育
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累计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金额(226.61亿元)、企业数(7944家次),高企所得税减免的金额(92.77亿元)、企业数(2140家次)均居全省第一,研发投入奖励共落实7.5亿元,惠及5021家次企业。启动高企上市培育计划,建立上市高企培育库,成立高企上市服务联盟,让全社会看到科技致富,投入科技可以产出十倍百倍回报,今年已上市过会6家,还有26家高企启动上市工作,为助力企业克服疫情,提前拨付高企认定和研发投入奖励7.62亿元,惠及企业2900余家。
建设一流科技园区。青岛高新区连续两年获评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全省唯一。蓝谷建设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做法获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布局科教产融合园区,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科技惠及民生。启动三轮疫情防控科技应急攻关,资助病毒核酸检测和非接触式技术等项目研发。实施科技惠民专项,布局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听力和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筛诊治”一体化体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相隔3000公里成功开展世界首例5G超远程机器人泌尿外科人体手术。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市200个扶贫重点村科技指导人员全覆盖。
增强科技人才支撑。坚持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推进,累计资助8个高层次人才团队,每个团队给予1000万到1亿元不等的综合资助,支持5批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共256人。优化外籍人才服务,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不见面审批",全程网上办理。海尔、青岛农业大学入选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着力深化双招双引
生物医药领域。引进中科院理化所建设未来大健康技术创新研究院。与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合作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支持百洋医药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医疗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中心。
高端制造领域。与中国工程院在智能新能源交通、智能制造、智能建造等领域合作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与北京建工集团在智能建造、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修复、装配式制造等领域开展合作。
新材料领域。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签署合作协议,推动中科院“仿生合成橡胶”先导专项落户。支持中科院兰化所孵化项目产业化,高端润滑油脂材料打破风电和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国外产品垄断,风力发电润滑材料装机量国内品牌第一。支持川大青岛研究院与青啤联合开发啤酒包装材料,实现瓶盖密封垫材料完全替代德国进口。
信息技术领域。推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项目签约落地,打造国家级空间信息产业国际科技创新园。推进“中国智谷”项目,吸引200家泛人工智能企业落户。引进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声智科技,建设“声与智能融合技术研发基地与产业应用示范中心"
着力完善创新创业生态
举办2020青岛创新节,以“创意创新、创造创业”为主题,引进王煜全前哨大会、吴声新物种发布等科创领域顶尖流量品牌,邀请412位专家学者、1522位企业家、256位投资人参加, 10大高科技项目签约落地、带动新增投资500亿元,500架无人机海上表演给市民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体验。中山路“点亮青岛”灯光秀活动形成网红打卡地,被央视国际频道向海外直播。
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的科技创新母基金。加快科技金融产品扩面增量,组建围绕企业成长发展全周期的“智库基金-成果转化基金-种子基金-天使基金-产业基金”扶持链条。实施科技金融特派员计划,累计辅导企业融资8.03亿。通过“科技贷”“高企贷”“投保贷”“专利质押贷”等产品,累计为1273家次中小微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支持42.5亿元。
开展孵化器提升行动。以平台思维打造标杆孵化器。引进启迪之星注册公司41家、注册资金24.42亿元,与启迪合作设立的离岸孵化器在英国剑桥科技园挂牌。引进华夏基石建设“产业孵化/加速器”+“上市公司北方总部基地”。引进创业黑马建设独角兽加速基地。引进春光里打造创投生态综合体。引进中国科技开发院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和产业培育平合。创新创业大赛设立深圳赛区,升级为全球赛事。目前,已有认定孵化机构341家(孵化器173家、众创空间168家),国家级孵化器和国家备案众创空间99家。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建成17个分中心,形成“一总多分”的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推进成立半岛科创联盟,协同五市高校院所、企业、创投风投等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建立“局校会商”制度,深化产学研对接合作。推动成立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定向培养工业互联网专业人才。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获批山东省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发展国际合作平台载体,建设青岛中日科学城、中德青年科学院,累计设立企业海外研发中心48家、海外联合实验室5家,拥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5家,居计划单列市首位。海尔亚洲研发中心获批全省首批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着力推进流程再造
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针对科技资金“撒芝麻盐”问题,改革项目形成机制,集中力量办大事, 50万元以下160个项目全部砍掉,设立局区(市)会商专项,将资金集中到惠民和新兴产业领域。项目评审中邀请基金、咨询、企业界人士参加,提高市场眼光对科技项目的考量。实行“以赛代评”,以创新创业大赛结果取代创新创业项目评审,将成果转化、产业落地作为项目的主要评价标准。
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弱化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评价指标,建立科学规范的科技评价体系。将科研诚信要求融入科技计划管理全过程,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责任者,实行“一票否决”。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大幅压缩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对办理免税的技术开发和转让合同登记由30个工作日缩短至当天办结,将外国人工作许可办理时限由25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两项均达到全国同类城市最短水平。
未来五年,青岛将突出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突出科技自立自强,围绕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标杆这个核心目标,强化增强城市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营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三大支撑,助力打造创业城市、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让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发展最强劲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