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这是成为一流城市的“必由之路”!青岛未来五年准备这么干…

2021-09-08 05:40 来源:青报观象山
分享到: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新起点、新征程、新期待,无论是国家的顶层设计还是各个城市的谋篇布局,都昭示着“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的发展逻辑。

一个城市,经济体量再大,没有科技创新引领的能力,也成不了一流城市。

只有科技创新能力强了、活力足了,才能真正搞活青岛这座城。未来五年,青岛在城市竞争中占据什么位置,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青岛的科技创新发展到什么水平。

9月7日,在青岛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十四五”专项规划政策解读系列新闻发布会上,《青岛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正式对外发布,擘画了青岛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

《规划》提出,围绕“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标杆”这一“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定位,着力建设“三城一廊”,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学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造创新城、国家重要的未来产业城和全国知名的湾区科创走廊,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是“十四五”时期青岛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必然选择。《规划》的发布,则为这个选择描绘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01、打好“海洋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学城

青岛拥有涉海科研机构数量,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以及全职在青涉海院士数量均居全国首位,科研优势显著。

但青岛海洋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仍然较低。相关调查发现,中国海洋大学和青岛科技大学的本地转化率约为40%,黄海水产研究所不足3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不足20%,还有的高校本地转化率不到1%。

作为海洋强市,抓住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机遇,将海洋科研优势不断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是青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不二选择。《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彰显海洋科研优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学城。

有了目标,就要有具体可行的实现路径。《规划》透露,未来五年,青岛将加快打造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强化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现代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打造世界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是前沿海洋技术的“发源地”,是科技创新重要的策源地,也是青岛打造海洋科学城必须“抓住”“用好”的重点。

青岛最重要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当然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这样的“国字号”梯队。“十四五”期间,青岛将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打造体现国家意志的、与海洋名城地位相匹配的战略科技力量。

同时,建好、用好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等高端科技创新平台,也是推动青岛积极参与和承担海洋领域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底气所在。

海洋科技企业是海洋科创成果的“婆家”,也是海洋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推动海洋科技发展,就要强化海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为此,青岛正在制定相关政策,将围绕海洋高端装备、海洋信息、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海洋新材料、现代海洋渔业、海水利用与海洋新能源6个细分领域,通过项目资助、研发补贴、上市培育、贷款融资、人才引育等举措,精准培育海洋领域头部企业。

将科研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说到底就是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十四五”期间,青岛还要重点在海洋科技成果的供需对接上发力。

要加码培育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等第三方实体创新平台,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提供专业化服务;

要加快推进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平台市场化运营,打造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

要发展科技服务业,在创新孵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营造有利于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创业生态……

明确的目标与明晰的路径下,一个海洋科研成果更加突出、成果转化路径愈发通畅、海洋产业发展越发强劲的“海洋科学城”正呼之欲出。

02、科技赋能要见实效,引领产业升级进入快车道

科技创新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应该在产业发展中得到体现。

不久前,当前速度最快的地面交通工具——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下线,打开了“贴地飞行”的想象空间。这项“青岛产”的尖端成果,就是前沿科技与青岛传统优势“赛道”制造业完美结合的效果。

“十四五”期间,这样的结合会越来越多。《规划》提出,青岛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科技赋能,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造创新城,以科技引领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科技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新一代人工智能城市云脑、微系统模组等重点项目将在青逐步实现产业化应用,传感器、计算机视听觉、空天一体化网络等关键技术也在超高清视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加速着产业化的脚步。

在智能家电领域,青岛将发力突破高性能变频、高效节能、语音交互等关键技术,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的高端智能家电产品,让传统优势产业“优上加优”。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高续航动力电池、电控系统、大功率快速充电、车路协同等关键技术离不开科技的加持,智能网联、汽车电器等配套产业正在加速崛起,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能级,青岛朝着“汽车产业城”大步迈进。

无论是海洋经济、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还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青岛都将借助科技的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个又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从科学技术到产业发展,企业是重要的“转换器”。“盯紧”企业发展这个关键,青岛要进一步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促进项目、资金、人才、平台、奖励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规划》的目标透露着青岛的底气——要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上市高企”的发展梯队,争取到“十四五”末,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8000家,其中上市高企超5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5%。

在科技引领进入“见实效”发展阶段,打造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先进产业集群,是城市提速发展不能错过的重要机遇。显然,青岛正“借力”科技,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与市场需求有机衔接。

03、以颠覆性创新布局未来产业,用先手棋谋发展增量

一座城市对待科技创新的态度,就是对待未来的态度。作为山东乃至北方地区科技创新的“前排”城市,青岛的发展眼光必须是超前的。

锚定未来,《规划》提出,把握科技产业革命契机,前瞻性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未来产业城,形成一批未来产业,塑造更多高科技含量、爆发式增长的新经济增长点。

“未来”意味着颠覆,颠覆性创新是给未来产业带来内生动力的“基因芯片”。聚焦类脑智能、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青岛正先人一步,加码培育中子技术、下一代显示、软磁材料、新型光存储、脑科学等未来产业。

这个过程离不开高校院所、领军企业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优势科技创新资源。《规划》明确,要进一步建设未来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源头供给。

新生事物需要细致“呵护”,布局未来产业就要构建多元投入机制。通过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行动,青岛将在长寿科技、飞秒激光、人工智能芯片、氢能等领域积极引进高端研发机构、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团队,鼓励科研人员自由探索原创性、颠覆性成果,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和金融资本向未来产业汇集。

同时,支持领军企业牵头设立联合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沿技术攻关;发挥市、区(市)两级国有资本平台公司作用,为未来产业搭建“加速器”,为企业前沿领域的创新“试错”提供场景、数据、资金等支持。

未来产业的落地离不开配套应用场景的创新与迭代。青岛将在未来五年布局一批创新应用实验室和场景应用实验室,依托行业领军企业,进行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融合创新的场景实测,为前沿技术转化提供早期市场。

如果一个城市不能拥抱、吸引新经济,城市发展错过的将不仅是现在,更可能是未来。事实上,在青岛,已经有很多“未来产业”成为现实——

赛轮集团推出的“液体黄金”轮胎采用新型胎面胶材料制造,可显著降低汽车行驶阻力,从而节油减碳;国内首个全要素集聚的青岛科学仪器产业园正式开园,就是要为科学仪器、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的发展打造“摇篮”。

面向“十四五”,青岛更需通过加快突破性和颠覆性的前沿技术研发、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早期市场培育,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更肥沃的土壤,让未来产业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量”,为城市未来发展赢得更多先机。

不日新者必日退。《规划》为“十四五”期间的青岛“预设”了很多科技创新的“引爆点”,值得期待!

(作者 耿耿)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