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大动作!山东发布重磅规划,塑强济青增长极,力促176家开发区“回归本位”!

2021-09-14 05:40 来源:青报观象山
分享到:

这是山东省首次对全省开发区发展作出全面规划。

“塑强济南、青岛开发区增长极,打造黄河流域开发区转型发展示范带和沿海开发区开放创新发展示范带……”

近日,经山东省政府同意,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山东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全省176家各类开发区的总体布局和发展策略。

兴办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大创举。自1984年青岛、烟台2家开发区获国家批准设立以来,山东开发区建设经历了改革开放的非凡历程,取得了重大成就,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截至2020年底,山东拥有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176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58031.7亿元,占全省的61.2%。

开发区已经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但这些年来,山东开发区也面临不少“成长的烦恼”,比如主体功能弱化、产业同质化严重、发展质效不高等问题突出。

要加快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进一步发挥开发区改革创新排头兵和高质量发展主阵地作用,改革是必由之路。

开发区改革是山东重点推动的大事,经过近两年的快速推进,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在“点”上实现突破的基础上,此番又出台五年发展规划,从“面”上对全省176家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改革发展进行全覆盖,表明前期的做法已经具有普遍的复制推广价值,一场全省范围内的开发区改革发展正全面铺开。

开发区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特殊待遇”。1984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由此获得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较为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的政策优惠,走在了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排。

经过多年发展,开发区对推动青岛扩大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全市开发区用占全市不到1/10的土地,贡献了60%的外贸进出口额、近50%的GDP和30%以上的财政收入、税收收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但与全省一样,青岛的开发区同样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与不足,亟需解决。作为山东最早拥有开发区的两个城市之一,作为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青岛在山东这一轮开发区大改革、大发展中理应冲在前头,率先探路,争做表率。

01

改革创新“排头兵”,重要经济增长极

改革开放初期,为推广放大举办经济特区的经验,1984年至1988年间,国家在14个沿海城市批准设立了1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其中的两个。

作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区域经济增长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今年1月,商务部发布的“2020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显示,218家国家级经开区总体上呈现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和质量提升、开放带动作用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

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10.6%;实现进出口总额6.4万亿元,占比20.2%;实际使用外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547.6亿美元,占比22%;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1万家;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的比重为14.1%,税收收入占比15.7%。

从山东看,近年来,开发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产业集聚、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引领作用大幅提升,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2020年底,山东拥有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176家,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140家(含国家级15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1家(含国家级12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13家,旅游度假区1家(国家级)。

全省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58031.7亿元,占全省的61.2%;贡献税收2814.7亿元,占全省的59.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的开发区10家,其中青岛、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超过2000亿元,分列2020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第7位和第8位。

开发区成为山东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承载地,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达到9507家,其中国家级494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9084家,占全省的62.2%。济南、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其中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连续两年获国家“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双创示范基地”督查激励,青岛蓝谷、潍坊、济宁、枣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5家开发区入选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开发区“开放窗口”作用彰显。2020年全省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135.5亿美元,占全省的76.8%;实现进出口14857亿元,占全省的67.5%。

很显然,开发区是全国、全省及青岛重要经济增长极,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事关当下与未来。

02

“伤筋动骨”,破解“成长的烦恼”

但这些年来,山东开发区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与全国先进开发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功能定位不清,部分开发区主责主业不突出,产业孵化转化等经济发展主要功能弱化,逐步演变为行政区、准行政区;

核心竞争力不强,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和科技人才缺乏,尚未形成良好产业生态,全省13家国家级高新区无一进入全国前十强,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30位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仅2家;

主导产业类型不新,大多处在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集聚度低,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上下游缺乏有效协作;

开放能级亟待提升,对接国际规则、链接全球资源、承接高端要素能力偏弱,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质量效益不优,管理体制、运维模式、评价机制亟待优化,标志性、首创式改革较少,许多开发区要素短缺与资源闲置、低效利用现象并存,集约高效发展水平不高。

……

青岛开发区

当然,这些问题和不足不少也是全国开发区的“通病”。

山东把开发区改革作为全省重点推动的大事来抓。2019年7月10日,中共山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更加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更加灵活实用的开发运营机制、更加激励竞争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更加系统集成的政策支持体系,拉开了山东开发区改革的大幕。

随后,全省54个试点开发区开始紧锣密鼓的系列改革,鼓励探索创新、先行先试。截至目前,已全部实现剥离社会管理职能,共撤减管委会内设机构619个,压减65.2%;减少代管乡镇32个,压减52.5%;缩减实际管辖面积3244.1平方公里,压减38%。

青岛着眼全市开放发展的主战场,深化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

胶州开发区

针对功能区行政色彩浓厚、活力衰减、能力不强的问题,青岛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对功能区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塑性改革,实施“管委会+公司”模式,推行“小管委、大服务、强公司”,激活功能区体制创新的制度优势。

功能区活不活,首先要看用人制度活不活。青岛聚焦专业化,按照全体起立、重新上岗、择优选配、统筹安排的原则,公开选聘23名优秀干部,配齐配强功能区班子,并实行了以薪酬政策为核心的用人制度改革,公开选聘338名工作人员,构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突出考核导向,专门制定功能区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作为功能区薪酬浮动额度的重要依据,并与人员刚性淘汰挂钩联动,倒逼功能区创新突破、进位争先。

一系列“伤筋动骨”的改革举措,极大地激发了青岛开发区的活力,为谋求更大发展做好了准备。

03

青岛这个“增长极”怎么建

开发区作为国内大循环的平台和载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窗口和桥梁,承担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节点功能,融入全球市场的空间更加广阔,特别是在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内需外需协调联动和更高水平开放合作等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展现更大作为。

《山东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围绕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布局,突出各类开发区主体功能,聚力提升开发区创新驱动、产业基础、要素支撑、开放引领、绿色发展和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建设国际化、现代化、特色化开发区。

规划明确了“两极引领、两带并进、三圈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坚持全省一盘棋,塑强济南、青岛开发区增长极,打造黄河流域开发区转型发展示范带和沿海开发区开放创新发展示范带,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开发区协同发展,以优化开发区布局引领全省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在开发区率先突破、落地实施。

到2025年,结构优化、技术领先、集群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开发区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济南、青岛、烟台开发区在全国开发区发展排名实现整体前移,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的达到60家左右。

其中超5000亿元的开发区3家——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超3000亿元的14家;1000亿级开发区42家,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环海经济开发区、山东即墨经济开发区、山东平度经济开发区、山东莱西经济开发区、青岛城阳工业园区、青岛蓝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列其中。

青岛如何塑强开发区集聚增长极?《规划》作出安排部署——

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引领,以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为支撑,优化布局大学、科研院所、新型科研机构、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精准招引国际高端产业项目,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海洋、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吸引“硬科技”产业集聚,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同时,充分利用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综合保税区等政策叠加优势,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制造、销售、贸易、结算等功能性机构,建设特色国别产业园区,创新外贸发展模式,提升青岛市开发区航运物流枢纽地位,打造国际贸易供应链平台,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开发区强不强,关键在产业。目前,开发区普遍存在产业集聚度低、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上下游缺乏有效协作等问题。为此,《规划》从全省角度统筹全省开发区产业布局,推动形成特色发展、协同发展、竞相发展的新格局,给出了“全省开发区主导产业指导目录”。

其中,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导产业为家电电子、高端化工、汽车制造;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导产业为高端装备制造、国际贸易、现代物流;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导产业为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主导产业为国际贸易、现代物流;青岛蓝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导产业为通用航空、安全科技、智能制造,等等(详见图表)。

应该说,这些主导产业都是立足各开发区产业实际,契合各自发展方向,只要“心无旁骛”,坚持深耕,就一定可以拥有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开发区是科技创新的引领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开发区越有活力,青岛发展就越有动力。

青岛要实现更大城市梦想,必须进一步发挥好各类开发区在政策供给、战略承载、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推动开发区改革发展,青岛一直在发力,成绩也有目共睹,此番有了山东省的引领与助力,自当提速疾行,加快迭代升级,为全市、全省开放发展提供更为澎湃的动能。

(作者 观象君)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