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贡献青岛力量!他们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回家”护航

2021-09-17 22:50 来源:青岛早报
分享到:

9月17日13时30分许,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

返回舱反推发动机成功点火后,

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

这是神舟飞船

首次在东风着陆场着陆。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及青岛、喀什等各测控站点

成功实施探测器返回段测控任务。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返回地球,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精准测控确保航天员安全回家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喀什测控站。

“‘天山’发现目标!”13时许,被誉为“航天测控第一站”的喀什测控站快速完成目标捕获,并成功实施返回舱遥测数据接收以及上行遥控任务。

该站工程师陈俊华告诉记者,作为迎接航天员返回祖国怀抱的第一站,能否在第一时间捕获高速再入的目标,对后续一系列精准测控能否准确实施而言至关重要。最近一段时间,他们结合任务特点组织了目标捕获与应急发令等针对性训练,确保对返回过程中的试验船成功捕获,精准测控,确保航天员安全回家。

不久后,部署在各场区的活动测控分队接过测控接力棒,通过部署在东风着陆场区的该分队光学经纬仪,返回舱引导伞、主伞依次打开的画面清晰可见。与此同时,在西安中心第一指挥大厅,技术人员正在通过该活动测控分队传来的返回器遥测数据快速计算预报落点,并准确提供至陆上、空中搜救分队。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喀什测控站。

“此次任务相较以往‘神舟’系列任务,返回段测控工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着陆场区发生了变化。我们通过最新研发的软件系统进行了多次模拟验证,确保返回舱落点预报的误差能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正高级工程师杨永安告诉记者。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青岛测控站。

青岛测控站承担返回前关键一役 

今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主力测控站点之一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青岛测控站精准测控,顺利将神舟十二号送入太空。此后的三个月的时间里,青岛测控站全体科技工作者追星揽月、精测妙控,与空间站日夜相随,各项测控工作顺利进行。

9月16日,青岛测控站迎来神舟十二号返回前的关键一役,为绕飞及径向交会对接试验和神舟十二号分离撤离提供测控支持,验证了新增的径向交会对接功能,为神舟十三号直接进行径向交会对接做准备。16日7时30分,青岛测控站各岗位人员已全部就位,测控人员井然有序地进行设备检查,所有状态正常。“青岛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经过岗位人员精准操作,一系列指令发送至空间站。8时56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实施分离。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返回地面之前,青岛测控站一直在进行测控支持,关注着各项状态,随时做好应急测控。当天下午,在兄弟单位的接力测控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火箭成功点火后,平安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青岛测控站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测控任务圆满落下帷幕。

“空间站任务政治影响深、状态技术新、持续时间长,我们全年都在执行空间站的测控任务,后续也将成为常态。我们针对这个情况,优化任务组织模式、合理调配人员力量、加大软件研究创新、多家单位联合保障,圆满完成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全部测控任务,三名英雄航天员凯旋归来。”青岛测控站站长范海涛介绍,他们将深入总结神舟十二号任务经验,更好地执行后续的天舟三号和神舟十三号任务。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某活动测控分队。 

提供“全方位”护航!

青岛科技力量助力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

平安返“人间”  

图源: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提供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完成神圣使命,搭载着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位宇航员荣誉归来,进驻东风着陆场的青岛科技力量的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电科22所”)921团队圆满完成载人航天搜救保障任务。同时,中国电科22所信息中心和全国各电波观测站在前期已进入24小时工作状态,为神舟十二号返航提供电离层环境信息态势分析和保障服务。

在中国电科22所,负责为载人飞船“保驾护航”的团队是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的启动而成立的,团队代称便是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的代号“921”。

载人航天搜救技术团队负责人宋磊 (资料图片)

团队负责人宋磊说,此次中国电科22所提供了包括定向仪、信标机和航天员通电电台等在内的多种设备。“简单来说,信标机安装于飞船返回舱上,无论是飞船意外降落还是正常返航,都可以实时发送其位置信号;而定向仪就负责捕捉这些信号,以此确定飞船着陆的具体位置,便于地面上的工作人员尽快找到飞船返回舱。”宋磊说。载人飞船返回地球时会以很高的速度穿越大气层,在一定高度区域,与地面的通信联络会中断,这个中断联络的区域就是黑障区。为了让宇航员“冲出”黑障区后迅速与地面取得联系,中国电科22所还提供了航天员用的无线电通话电台,让地面人员可以与宇航员及时通讯。

今年是我国载人空间站建设元年,

也是迄今为止22所承担载人航天工程

任务最重的一年。

22所的参试装备数量、新研装备数量、

保障点位数量达到历史最高值。

在所领导和上级机关部门的支持下,在部门的统一部署下,921团队统筹产品研制、对外协调和外场试验三条主线,锐意进取、刻苦攻关,创造了新装备“当年方案论证、当年批复立项、当年首样鉴定、当年批产列装”的历史记录,尤其是在天地信标对接试验中,新研制的新型机载定向仪一战成名,定向作用距离等关键指标碾压国外同类产品,得到了用户的广泛好评。

22所载人航天团队坚持创新驱动促进重大项目落地,以智慧着陆场建设为切入点,以产品网络化、智能化为落脚点,总结数十年来深耕着陆场建设的宝贵经验,从实战出发,论证了新型机载/车载/便携式定向仪,新型模拟信标机、新型航天员电台等项目。勇挑重担,组织实施多项关键技术突破,使该所的搜救定向技术站到了世界的前沿,使搜救定向产品功能更全面、性能更稳定。

技术团队通过不懈努力和技术攻关,建立起一张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索定向网络,确保航天员安全健康返回。走出了一条具有我国自主特色的航天器着陆回收技术创新发展之路。

随着“天舟三号”、“神十三”任务相继临近,标志着我国载人飞行任务进入密集发射期,22所921团队以及电离层信息态势分析和观测团队将继续发扬十六字载人航天精神,锐意进取、忠诚奉献,继续为航天员安全健康返回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争取创造新的更大成绩。

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搭载三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第四次飞行任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形成新的组合体,3名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驻留3个月后搭乘飞船返回舱返回东风着陆场。

图源:青岛理工大学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提供

由青岛理工大学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此次神舟十二号和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并在神舟十二号在轨飞行以及返回舱返回任务中发挥作用,为神舟十二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保驾护航。

来源 |青岛早报首席记者 孙启孟 记者 李彦宏 钟尚蕾 通讯员 吕炳宏 摄影 吕龙 赵金鑫 邹晨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