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头条图片 > 正文

观象山2021年终特稿②:实力青岛 强势“进阶”

2021-12-30 06:24 来源:青报观象山
分享到:

在这个靠实力说话的时代,做好自己的事,不断提升竞争力、增强综合实力,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青岛作为山东发展的龙头,产业基础雄厚、人文底蕴丰厚、自然条件优越,开放程度高、科研实力强、创新活力足,是山青海碧的“黄海明珠”。

在全国城市版图上,青岛凭借独特的禀赋、超强的实力,始终占据重要位置,是名副其实的开放前沿、经济重镇。

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今天,城市间的竞争如此激烈,容不得半点迟疑与懈怠。青岛曾错过一些发展的风口,产业竞争力有所减弱,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这几年,青岛主动研判把握大势,积极顺应借助趋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塑造核心竞争力,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持续显现,城市竞争力、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能级不断提升。

经济总量是衡量一座城市经济实力最综合、最重要的指标。今年,青岛生产总值首次在前三季度突破万亿,达到10310.36亿元,全国第13位、山东龙头、北方第三城的地位愈发牢固,呈现出“争先进位”的良好态势。

赛迪顾问近日发布《2021城市综合竞争力百强研究》以及百强城市榜单,对全国293个地级市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排名。青岛位列全国第8位,是唯一进入榜单前十的北方城市(不含直辖市),从侧面反映出青岛经济换挡升级所取得的积极成效。与此同时,以文化、营商环境、品牌等为代表的城市软实力也实现了显著提升。

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眼下,青岛正保持“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状态,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努力在更高水平上“搞活一座城”,让城市更加富实力,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

01

硬实力更“硬”

城市的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通俗地说,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硬实力是有形的载体,软实力是无形的延伸。

青岛底子厚实,今年以来,硬实力实现了明显提升。前三季度,全市GDP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同比增速10.7%,高于全国、全省0.9和0.8个百分点,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跃升至第2位,创近10年新高。

青岛强,区市必须强。开局之年,各区市立足自身实际,自我审视,寻标对标,加紧谋篇布局,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实现了良好开局起步,实力不断增强。其中,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入围全国百强县,黄岛区、市南区、城阳区、即墨区、崂山区上榜全国百强区。

青岛经济的强势增长,得益于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强力支撑。制造业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于青岛而言,制造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

以制造业起家的青岛,拥有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涵盖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的39个,曾经创造过“上青天”的辉煌,品牌之都名扬天下。

与全省、全国制造业“同行”一样,青岛制造业也曾遭遇“成长的烦恼”,经历过转型的阵痛。但事实一再证明,阵痛之后就是新生,青岛制造业正在强势回归。

11月29日,工信部直属单位赛迪研究院赛迪顾问发布《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1)》,对全国293个地级市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评估,青岛排名全国第7位。这是青岛连续三年实现排名上升,标志着青岛制造业重回全国“第一梯队”。

青岛制造业的“华丽转身”路径清晰。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青岛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集群生态化攻坚战,加快打造海洋经济、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五个全国一流产业集群,以及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家电及电子信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2个产业基地入选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国共25个,全省2个均在青岛)。

项目是产业的承载和支撑。今年以来,青岛滚动推进计划总投资3044亿元的重点项目823个、竣工175个。其中,奇瑞青岛基地、京东方等重大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歌尔、美锦氢能、海湾化学聚苯乙烯等项目加快建设,富士康封测项目投产,北汽制造厂生产基地项目试生产,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项目年底投产。在项目的拉动下,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近年来首次实现提升。

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是整个社会经济的毛细血管。

国资国企不断做强做优做大。1-10月份,市属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8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实现营业收入5773.2亿元,利润总额458.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2%、14.4%,增长势头强劲。

民营经济呈现出市场主体逆势增长、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资本运作日益活跃的发展态势,对青岛的贡献度不断提升:截至今年10月,青岛实有民营市场主体189.5万户占比98.2%,民营企业数量占比95.2%,民间投资占比60.0%,进出口占比66.6%,税收占比62.7%,吸纳就业占比87.8%。年内新增的15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中13家是民营企业。

今年以来,青岛制造业企业军团表现抢眼。海尔、海信、青啤等近百家倍增培育企业营业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征和工业、青食股份、海泰新光、德固特、云路股份、海泰科、百洋医药、青达环保等8家制造业企业成功上市;近4000户规上企业以占全省9.9%的用地、贡献了14.7%的税收,亩均税收效益居全省首位。青岛制造业单项冠军达到26家,位列全国第7;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达到97家,排名全国第8。

城市“资金池”越蓄越满。截至10月末,全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2080.6亿元和23843.3亿元,存贷比达108%,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存贷比连续16个月超过100%。“金融活水”有力地“浇灌”了实体经济发展。

政府“钱袋子”越来越鼓。1-10月份,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07亿元,增长14.7%,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反映出财政与经济良性互动、稳中向好;税收占比73.4%,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反映出财政运行提质增效、更可持续。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将首次突破1300亿元。

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上,青岛位列“硬实力榜”第13位。

硬实力让城市强大。硬实力的不断增强,让青岛有了迈向新征程、筑梦新时代的底气和能力。

02

软实力不“软”

一座城市能够被记住、被尊重、被向往,能够真正彰显出自身的精神、品格和风范,能够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带动力,除了物质层面的体量、规模、能级,更要看是否有个性鲜明的文化,有开放包容的环境,有富于活力、创造力、向心力的人。

当下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竞争,也日渐体现在软实力较量上。软实力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全面均衡发展的需要,是城市发展的“加速器”,也是城市能级的核心要素。

青岛在注重硬实力提升的同时,越来越重视软实力的建设。

优良的营商环境是重要的软实力。今年以来,青岛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好,聚焦办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竞争力强、宜居宜业四个重点领域,坚持问题导向,具体化、项目化、清单化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7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情况。青岛居第11位,较上一年提升8位,是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重要的软实力。青岛历来是多元文化的集聚、交汇、融合,是创新思想的策源地。“十四五”开局之年,青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彰显多彩包容的人文时尚魅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更自信的心态、更宽广的胸怀,大力传承弘扬齐文化、海洋文化、工业文化等城市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培育新兴时尚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品牌是一个企业、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青岛因盛产品牌,素有“品牌之都”美誉。今年7月,青岛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以品牌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系统性对青岛品牌建设作出顶层设计,提出实施“品质青岛”塑造工程,将打造“青岛制造”“青岛农品”“青岛服务”“青岛购物”“青岛文旅”五大品牌,作为全面提升城市核心功能、服务能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6月22日,2021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揭晓,青岛共有18个品牌上榜,超过山东上榜品牌总量的40%,其中,品牌价值超千亿元企业2家,500亿元至1000亿元企业5家。

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青岛一向有着重质量、讲品质的传承和底蕴,对质量的追求,培育了青岛的城市品牌,塑造了青岛的城市品位,使青岛显现出独有的城市品格。9月16日,第四届中国质量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青岛啤酒、中车四方和青岛超银中学3家组织荣获第四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青岛累计获得中国质量奖1个,中国质量提名奖8个(次)。

得标准者得天下。标准也是重要的软实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掌握了行业的话语权、市场的主动权。青岛“先行一步”,作为最早获批创建技术标准试点城市,率先在全国城市中提出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主导或参与148项国际标准、1300余项国家标准制定,在标准国际化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山东标准”“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探索出了“青岛经验”。

1000万青岛人,每一个人都是城市的软实力。作为城市主人的青岛人,一向以开放、热情、爱自己的城市著称。他们在风雨来袭时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在承平顺境时毫不懈怠、奋发进取,在日常岗位上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在平时生活中友爱友善、和睦和谐,携手为城市“筑梦”。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软实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青岛软实力的不断提升,给城市带来的变化,是影响未来、影响长远的。

03

城市能级实现跃升

向东是日韩,向西是黄河流域、中亚、西亚、欧洲,向北是京津冀、东三省,向南是上海、长三角——从地图上看,青岛处于十分关键的“十字形”战略位置,注定要肩负重担,展现一番作为。

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青岛的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对各类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配置力明显增强,在全国开放发展格局中的位置不断加强。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叠加,为青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城市能级拓展了战略空间。

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核心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重大平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为青岛汇聚全球要素资源、集聚高质量发展强大动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山东确立的区域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协同提升、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率先起势,为青岛发挥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协同烟潍威日共同构筑中日韩深度合作“胶东渠道”带来了历史契机。

11月9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着力提升青岛市龙头引领作用,紧抓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建设契机,持续放大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效应,聚力增强海洋开放门户枢纽、海洋要素资源全球配置、海洋科技创新策源、海洋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十四五”开局之年,青岛在全国交通格局中的定位实现了从“全国枢纽”到“国际枢纽”的功能跃升。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青岛成功入选20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名单,成为“京津冀—长三角主轴”“京哈走廊”“京藏走廊”的关键节点城市。青岛港被确定为11个“国际枢纽海港”之一,意味着国家战略层面确立了青岛的国际性“双枢纽”城市功能定位。

今年以来,围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总目标,青岛依托港口和航空两大着力点,以世界一流港口和国际航空枢纽为核心,突出开放融合,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青岛交通大格局,推动城市向更高能级跃升,为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可持续发展承载力打开了新的更大空间,也让城市对外开放的格局和站位更加高远。

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人口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底蕴。5月21日,山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青岛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000万,在全省的排名由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第3位提升到第2位,十年共增加135.69万人。这意味着青岛城市能级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人口集聚能力不断加强,省内中心城市核心地位不断巩固。

城市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才会好。让城市变得更好,更富有实力,这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1000万青岛人努力的方向。

硬实力让城市变得强大,软实力让城市变得伟大。青岛“软硬兼施”,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城市能级跃上新台阶,极大地提升了城市逐梦、筑梦未来的底气。一个富有实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正信心满满地迈向未来。

作者|观象君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