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头条图片 > 正文

开通!这个“虫洞”,胶州湾等了万年……

2021-12-30 11:37 来源:琴屿时评
分享到:

6分钟。这条洞穿胶州湾的地铁线,像是天文学家或物理学家讲的“虫洞”,原本很遥远的距离,突然折叠般出现捷径……

文|秦小鱼

时间往前追溯不知多少年,这片土地在形成的时候,自然神力或许是过于慷慨,在大片的海洋中,给人类尽可能地多留了一些陆地,从两边包抄,形成了一个海湾。

也可能是过于吝啬,在大片的陆地中,又注入了一湾海水。

在经历了无数岁月后的近现代,人们将这片海湾称为胶州湾,古称少海、胶澳。

图源:@三维地图科普局

01 母亲湾

这个近似喇叭形的半封闭海湾,形状又像是一个贝壳镶嵌在大片的土地上。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对大自然的这个馈赠一定是心怀感恩的,海湾内相对风平浪静,宜于海产捕捞,带给人们大量的海产品。另外,也适合人们获取海盐。

多少年来,它一直被称为青岛的母亲湾。

地处青岛市胶州湾北岸的青岛东风盐场,依然保留着千亩盐滩。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食物变得日渐丰富,人们更加追求生产效率、交通速度等条件后,胶州湾的“B面”凸显了出来,大自然当年的“吝啬”留下了一道难题——两岸交通不便。

有个词似乎是专门表现这种状态的:青黄不接。

青岛和黄岛被一湾海水阻隔,形成了一道“天堑”。

通过太空里的“天眼”来看这道“天堑”,胶州湾“全貌”尽收眼底。

12月20日,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首批9个区域11幅影像在京发布。这些影像包括微光成像仪图像、多谱段成像仪图像以及热红外成像仪图像三类,涉及我国长三角、山东半岛、西藏纳木错、新疆阿克苏、北京、上海及法国巴黎等多个地区和城市。

真是一泓碧水!

其形状如喇叭或贝壳,其色泽更像是一颗镶嵌在青岛陆地上的翡翠,透着迷人的绿色。

根据说明,图像右侧为青岛市区(局部),左侧为西海岸新区,胶州湾跨海大桥横跨中间。东北侧的墨水河与西北侧的大沽河注入胶州湾,河水流向清晰可辨。

重点是,“湾内风平浪静,有利于水中的泥质悬浮物沉淀,水体相对清澈;湾外海水流速变大,泥质悬浮物不易沉淀,呈浑浊的浅黄色。”

其实,借助现在的科技手段,在网上也可以找到3D版的地图,但这张图片显然更具科技含量。据中科院院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介绍,针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监测与评估需求,SDGSAT-1搭载了热红外、微光和多谱段成像仪三个有效载荷,以实现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精细刻画。

听君一席话,小编不是很懂,但大受震撼。对“多谱段成像仪”等名词有些陌生,但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这一行字还认得,一定是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利用这种高科技手段拍摄的首组照片,其中就包含胶州湾,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胶州湾的重要性。

重要性自不必多言,胶州湾对于青岛来说一直都是名副其实的“母亲湾”。

我们常说青岛因海而兴、因港而兴,此海此港,离不开胶州湾。因此,可谓先有胶州湾,再有青岛城当年德国人李希霍芬看中青岛这个地方,欲让德国霸占青岛,主要是看中了胶州湾的“不冻港”的优良特点。由此,拉开了青岛近现代历史的序幕。(前文有述,具体可点击此行文字阅读

02 青黄红

在青岛的“童年”时期,胶州湾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但进入“青壮年”之后,当城市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当城市开发建设方式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当人改造自然的本领增强,人们开始重新打量胶州湾:该如何消除它带来的交通不利因素呢?

一水当关,将青岛主城区大致分成了东岸、西岸、北岸。

巧的是,这三“岸”的城区,其名称都分别有一种颜色。

青岛,其得名来源于一百多年前,最为主流的说法是“青岛”这个名称原指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

而隔胶州湾相望的黄岛,其名称也来源于一座岛,且也与岛上视觉颜色相关。

据《胶澳志》载,黄岛亦名“齐伯山”,“齐伯山岛”。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为齐国某一侯之封地。又据其他史料,黄岛之所以得名,一是位于黄岛庵山之北,一是因为四面环海,土层薄而含卤高,土石皆呈黄色,以颜色命名,以别于东岸之青岛。

而红岛之名称,则与“岛”颜色无关。据说是当年秦始皇在巡游胶州湾时,在大臣李斯建议下,将北岸这一小岛命名为“荫岛”,后来简写为“阴岛”。还有专家称,“荫岛”还有个更唯美的名字,是“桃花岛”,传说是汉武帝刘彻给取的。后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改名为红岛。

青、黄、红三“岛”环峙,穿越胶州湾,只是个时间问题。

而在这条时间轴上,也有着几个清晰的刻度,有媒体进行了盘点:

为打破东西两岸划海而分的格局,让“青黄不接”变“青黄相接”,青岛早先拟定了青黄之间交通“三步走”规划:第一步先通轮渡,第二步修建环湾公路,第三步建设海上通道。

1986年青岛与黄岛轮渡航线开通,可以说是青黄相连1.0版,在当时的青岛人眼里,轮渡就是最原始版的豪华游轮。航程缩短为半个小时,从此青岛和黄岛两地告别了“青黄不接”的时代。这极大地方便了两岸人民的出行,这也极大促进了正值初创阶段开发区发展。

1995年12月底起有了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这可以是青黄相连2.0版,加大了两岸的物流客流来往。不管轮渡和高速都受天气影响比较大,如遇上大雨或有雾的天气一封闭,人们也是只有“望海兴叹”的份儿。

2011年6月30日,“北桥南隧”——青岛海湾大桥与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正式建成通车,这是青黄相连3.0版,这也是终结“青黄不接”的关键节点,青岛黄岛两地开车上下班,成为了现实。并且大桥还陆续连接红岛、胶州,使得“青黄红相接”,多地融通。

图源:@三维地图科普局

地铁1号线南段定于2021年12月30日通车,青黄相连4.0时代到来了!有力缓解了“东西海岸来往的客流太大”的问题。

由青黄不接,到青黄相连1.0、2.0、3.0,1号线全线开通,意味着进入青黄相连4.0时代。

由渡轮、轿车、公交车,再到地下铁路,交通工具的升级,也使得运力、效率极大提升,这个“4.0时代”,彻底让胶州湾“天堑变通途”,“青黄相接”的道路也真正变成了风雨无阻的铁路,东西海岸真正合体。

03“虫洞”

2021年12月25日,西方文化里的圣诞节,不少年轻人也借此制造欢乐。而从前一天开始,青岛就不断飘落雪花,迎来了今冬最认真的一场雪。

雪,闲适的人看到它的美丽,盼望着大雪纷飞。

忙碌的人,则看到它的冷酷,为它带来的交通不便而烦恼不已。

当天一早,开车出门的市民感受到了雪带来的不便,道路结冰,汽车龟速前行,交通按下了“慢倍速”,就这样,还是有很多路段发生多起交通事故,给本来就不畅的通行雪上加霜。

这个时候,我们对地铁更是充满了期待,若有地铁可乘,谁会冰雪天驱车出门?!

当然,这几年,青岛的地铁建设速度在不断加快,从2015年开始,每年的年终岁末,青岛都会有新的地铁线路开通运营,也给我们的快捷、绿色出行带来了便利。

如今,最为关键的一条地铁线开通:1号线南段通车后,将缩短青黄两地间的出行时间,并实现1号线与2、3、8、13号线多条线路的直接换乘。

图源:@三维地图科普局。注:上图未标示1号线北段,详见下图。

“1”通百通!地铁1号线的开通,真正起到了连线成网的作用,使得青岛现在的各条地铁线有机连接,互相呼应,也为市民变成“土行孙”赋以更大“法力”。

相信更多的市民会陆续放弃开车改坐地铁,对于雪的好感也会增进几分。如果再算一下低碳账,更是功德无量。

胶州湾这个母亲湾,若是湾心有知,自此可以不必“愧疚”交通方面带来的不便了,可心安理得地享受市民对其的尊崇。

母湾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地铁穿越胶州湾,只用了6分钟,而胶州湾为此却等了成千上万年。

“千万年”到底是多少年?胶州湾的年龄有多大?其“湾龄”很可能与我们大多数人想象的不一样。

在“胶州湾”词条的百度百科里,有说法是:

胶州湾内第四纪沉积厚度不大于30米。海底以下的海湾相沉积厚7-12米,其14C测年值在11000年以内,下伏皆为陆相沉积,表明胶州湾形成于全新世。距今8000年左右……

还有资料称,“据我国地质调查,胶州湾的初步形成,大约在6000多年前火山和地壳的相互作用时期。”

作为一种自然地质存在,6000年、8000年、1万年,都是很年轻的。而过去的一万年里地球的气候稳定,全新世是文明诞生的时期。

有考古专家说,青岛在7000年前,就已经有人类文明史存在,即墨考古发现青岛人7000年前爱吃海鲜。

如果真是如此,那胶州湾可谓与人类的文明史几乎“同龄”,它见证了我们的文明起源,也见证了我们今天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包括穿越东西海岸的地铁1号线的建设与开通。

1号线也像穿越了时空,在海底巡回往复。两岸的距离缩短:6分钟。在现代人的概念里,就是刷一条中视频的时间,@张同学的一条视频还刷不完。

这条洞穿胶州湾的地铁线,像是天文学家讲的“虫洞”——本来遥远的距离,通过时空的改变找到一个最短的距离,这个通道就像虫子在苹果上咬出并钻过的一个洞。

如果胶州湾像一个苹果,多年来,我们或者绕着它的边缘前行,或者在它的表面上乘船、搭桥越过,也凿洞开隧通公交,但总不及此次的地铁呼啸,“压缩”时空。

我们敬畏自然,懂得改造和利用自然,但前提是要保护好自然。母亲湾哺育了我们,我们最好的反哺就是保护好它,以及我们所处的整个自然环境。开头提到的卫星照下的胶州湾,让人欣慰。

放大时间轴,有科学家说,我们正在由全新世进入到人类世,这是人类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是地球上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在短短50年里,我们就设法把自己从过去保持了1万年的状态中推了出去。

人类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积极行动起来,实施碳达标、碳中和等行动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有人比较了燃油车、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发现,地铁在众多公共交通中是绝对的节能先锋。无论是从节能环保还是交通效率来看,地铁都是出行的最优选项。

而在未来,随着地铁线路的一条条增多,我们的出行轨迹和生活图景也会改写,一切将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盼望着在人类世,世界在无所不能的人类的手中能够更可爱。

一条短短的“虫洞”,拉开了胶州湾新的历史,也谱写了青岛交通历史新的一页。

海面涛声依旧,地铁已穿海而过,开往崭新的一年,下一个美丽的春天……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