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杭州市萧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报》在网上流传。简报显示,萧山区发生了今年首例狂犬病例,患者是一名初二女生姜某。目前,女孩在PICU治疗中,处于脑死亡状态。
据疾控中心简报介绍,11月6日,女孩晚餐后出现右手发麻感觉、疲乏等不适等症状,但未引起重视没有就诊。8日凌晨2时,女孩呕吐2次。8日晚,女孩于家中呕吐,并伴有呕血、大量出汗、畏光等症状。13日,女孩开始逐渐昏迷。随后病情不断恶化,目前已处于脑死亡状态。家属称,女孩几个月前曾被自家狗咬伤过。
简报中介绍这个家庭两次从外带回狗。患者今年3月曾外带回一只流浪狗,因4月出现乱吠咬笼子等异常情况,持续约2天后,将该犬丢弃不知去向。女孩家属否认女孩被该犬所伤。
今年5月,女孩从朋友处带回一只小狗饲养,9月该犬曾咬伤其弟弟,弟弟及时注射了狂犬病疫苗。女孩曾向家长说起自己在7月也曾被该犬伤过,但未予以重视,也未处理伤口,未就诊和注射狂犬疫苗。目前,该犬已被丢弃,不知去向。
14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女孩脑干功能衰竭,家属仍未放弃。
不少网友质疑女孩的家人“重男轻女”,认为只带弟弟打狂犬疫苗而没有带姐姐打,导致姐姐脑死亡。
疾控中心:不存在重男轻女
15日,杭州市萧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防科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不存在重男轻女。“女孩病重期间,家长和医院都是不遗余力去救治。重男轻女无从谈起”。
关于女孩没有接种狂犬苗一事,该工作人员认为女孩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是缺乏这方面的常识,小学初中生可能不知道被动物咬伤抓伤暴露之后需要打针;二是,家长忙于工作可能也没发现。”
女孩父亲:当时未发现伤口
孩子父亲告诉澎湃新闻,弟弟被小狗咬伤后打了狂犬疫苗,姐姐之所以没打疫苗,是因为当时并未看到伤口。“孩子当时跟奶奶提到过。她被咬两个月后才告诉了家长,就是狗舔了一下,看不到伤口。”
马上评
别让“重男轻女”
模糊了这起悲剧的焦点
种种回应标明:截至目前,还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女孩父母“重男轻女”。网上的一些声音,更像是一种针对假想敌的泛道德化指责,是一种“空对空”。但它带来的后果却可能是真实且严重的。
一方面,未经证实的情况下,仅凭“弟弟及时打了疫苗,姐姐未打”,就给孩子父母贴上“重男轻女”的标贴,不啻为对这个正遭遇打击的家庭的二次伤害;另一方面,这样一种走偏、歪楼的舆论反应,模糊了狂犬病案例通报的焦点,弱化其警示和科普意义。
目前,关注此事应该聚焦两点。
一是公众对狂犬病的认知还不够。女孩家养过的两只狗,一只是外面捡的流浪狗,一只是从朋友家带回的,很有可能都没有注射狂犬疫苗;女孩被咬后没有及时告知父母;告知后又没有引起及时足够的重视……这些细节,都透露出,这家人没有掌握基本的狂犬病常识,没有足够的重视。这提醒我们,需要加强狂犬病相关知识的宣传,通过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的科普,让大人和孩子掌握基本的“保命”意识和能力。
二是对于流浪狗的管理要加强。简报里说,女孩家的两只狗,最后都是“被丢弃,不知去向”,这难免让人担心。好在疾控部门已采取措施,包括指导家属对周围环境及污染的场所和接触过的物品消毒、焚烧;要求涉事街道政府对流浪犬进行扑杀、消毒深埋;对家养犬加强登记及健康状况调查,倡导疫苗接种;对附近居民近三个月内有被犬猫等动物抓咬伤者,通知及时接种疫苗等。这些做法不能是一时一地的,应该为其他地方借鉴推广,常态化执行。
不可否认,“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公共舆论对此保持警惕和批评是好的,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有利于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但不能忘了,对于“重男轻女”的指责,必须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之上。任何想当然的“贴标签”式批判,不仅无助于社会观念的改善,还可能制造不可控的伤害。在这方面,我们有过太多教训。
也要指出的是,“重男轻女”舆论的形成,与信息传播过程中,简单将“姐姐未打疫苗脑死亡”和“弟弟及时打疫苗无碍”强行关联对比有关。这提醒网友,接受网络信息,不能“看了标题就发表意见”,多点耐心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再说话不迟;二则,相关信息发布应尽可能避免引发误读,该披露的关键信息不能缺席。
女孩的不幸,作为监护人的父母,说完全没有责任,可能难以服人。但具体是何种责任、多大责任,是主观故意还是疏忽所致,所导向的结论差距巨大。合理有度地发声,是法律的要求。对身遭不幸的人少点空洞的责难,多点真诚的体恤,是人性的底线。(记者 朱敏骏 廖艳 特约评论员 任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