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高校探索精英教育一个本科生投入十万元

    早上8点,姬敬开来到教室,他要参加一场测试,测试的内容是通过制作的一个PPT,对最近一期《Nature》上的关于基因组的文章进行点评。

    他身处的教室位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总部,对他进行测试的老师也都是华大基因的研究人员。

    测试的结果让姬敬开比较满意,此前半年在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的学习,使他的英文学术期刊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电话中他告诉记者,再经过几次测试,他将最终确定进入华大基因哪个课题组,跟随导师开始科研工作。

    作为青岛大学大三的在校生,姬敬开入学时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大学生活会如此度过—不仅拥有国外大学长达半年的学习经历,还有机会进入相关领域世界最好的研究院进行学习。

    姬敬开大学生涯轨迹的改变,开始于青岛大学2012年与深圳华大基因共同组建创新学院,经过选拔,他和其他27名同学进入了这一全新的学院,成为青岛高校首批 “精英”教育的受益者。

    一个学生预算是10万元

    青大华大基因创新学院的每个学生,学校为他们准备的资金预算高达10万元。

    “虽然实际花不了这么多钱,但这些学生的培养成本远远高于其他学生。”创新学院的常务副院长王斌说。小班上课,从入学开始就配备一对一的导师,实验环节一人一组,“别小看实验环节,普通学生做实验,一般是8个人一组,用一套实验材料,有的实验只能是老师进行示范演示。”王斌说,一人一组,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肯定会得到更大的锻炼。

    当然,花费最大的一块还是在出国学习上,半年国外学习期间学生只承担自己的生活费,其他费用由学校承担。“虽然花费高,但出国学习对学生的帮助很大。”王斌说,英文的读写听能力,这对科研的帮助不言而喻。通过美国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了国际上最前沿的科研动态,“我们还组织他们去生物巨头公司参观,了解这些公司最新的产品技术,这对本科生来说,更是难得的机会。”

    从花费上来看,这种教育模式的确称得上“精英”教育。与青岛大学的创新学院类似,青岛科技大学2013年启动的 “英才计划”中,每名学生在原来的培养经费基础之上,学校又增加了一万元。与中科院青岛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合作的材料学专业,还可以再从中科院获得25万元的经费支持。青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谢广文告诉记者,这些钱将用于老师的课时费、学生的实验材料费等方面。

    “培养科研创新人才,必须要有实验动手能力。”谢广文说,现在研究所招研究生,招来高分考生后发现学生往往实验能力很差,这是当下理工类本科教育的问题所在。但学生实验课时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实验耗材的增加,培养成本的上升。所以,要改变这一现状只能小范围的尝试。

    打破专业限制根据兴趣选方向

    除了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姬敬开发现,进入创新学院后,自己的学习模式与之前也大不相同。

    “我是大二的时候经过选拔进入创新学院的。大二一年,我们的课时数增加了一倍,几乎每天要上10节课。”因为他们这一批学生,被要求必须拿到双学位,姬敬开当时选择的是计算机。

    “我们和华大基因的人员在讨论学院的课程设置时,他们就提出,现在最缺的不是生物技术研究人员。而是懂医学、懂计算机、懂统计学的生物技术人才。”王斌说,针对研究一线的实际需要,他们为创新学院的学生设置了六大模块的方向,完全打破了专业限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成为哪种复合型人才。“前两批学生,我们都要求他们拿到双学位,第三批学生没有这个要求,因为我们的培养模式本身就是复合式的培养。”

    王斌对此不无自豪,“通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了解,我们这种打破大专业限制的教育方法,在国际上也不多见。”很多研究机构和高校听完他的介绍,已经向他下“订单”预订毕业生。

    对这些“精英”班来说,小班化的授课,研究生式的讨论学习,属于必备内容,甚至有些课程还可以自修或缓修。谢广文告诉记者,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点,这些学生很早就会参与到科研课题中。

    “我们给学生配的是双导师,本校一个,青能所一个。放假期间,学生会跟着自己另一个导师直接进课题组,参与课题的研究。”在谢广文看来,现在大四的学生固然也有科研机会,但大部分学生不是忙于考研,就是忙于找工作,根本无法安心进行科研训练。要培养高素质科研创新人才,显然要避免这一点。

    改革当前教育模式的实验田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让已经进入到大众化阶段的中国高校,重新审视自己的培育模式。2009年教育部启动 “珠峰计划”,中科大开办“华罗庚班”,浙大开办“竺可桢班”……重点高校纷纷举办各类创新班、创新学院,意图“培养未来的科学家、世界一流的学科引领者”。

    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创新学院、英才班的创办,显然是这股风潮在地方高校的体现。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仍然需要一种‘精英’培养。”在谢广文看来,而这些“精英”教育在培养模式、管理制度上的创新,无疑能为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探索新路径,摸索新经验,“一些合适的经验,也会向普通班推广。”谢广文说。

    在这方面,青岛大学利用省属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机会,在全校 18个专业开设了 “创新班”,青大教务处副处长李敏告诉记者,这些“创新班”的办学模式将根据专业特色各有不同,但也有一些共性的内容,比如课程设置要结合社会需求,有条件的专业可以和企业、院所合建,鼓励这些学生拥有第二校园经历等等,而这些共性的内容,显然是被已经存在两年多的青大华大基因创新学院所证明了的“好东西”。(记者 赵 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