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人下海抓拍人工鱼礁 水下海洋牧场鱼蟹增多

水下海洋牧场鱼蟹增多

水下海洋牧场鱼蟹增多

    “两个月前,我们到会场湾海洋牧场潜水摄像发现附着物很少,这次潜水摄像发现了有很多附着物,鱼虾蟹都增加了不少。”昨天,崂山区渔业局海洋牧场建设办主任周毅欣喜地告诉记者,会场湾人工鱼礁区建成半年来,已经吸引了众多海洋动物前来栖息。

    背景

    海洋牧场一期建成

    因为过度捕捞,近海渔业资源日益匮乏,为了保护崂山湾海域的渔业资源,尽快恢复海洋环境,崂山区从去年启动了崂山湾公益性海洋牧场工程建设。周毅说,崂山湾公益海洋牧场位于崂山湾东南海域,共建设了会场湾资源保护型鱼礁区、崂山湾A区休闲生态保护型鱼礁区(兔子岛西南侧)、崂山湾B区生态保护型鱼礁区(女儿岛、狮子岛东南侧)三处人工鱼礁群,总用海面积为600公顷,总投资4700多万元,这是我国北方第一个公益性海洋牧场。

    “为了尽快保护会场湾的渔业资源,我们一期开工建设了会场湾人工鱼礁区。”周毅告诉记者,会场湾人工鱼礁区,投放了人工鱼礁体3317块,箱式人工鱼礁体858块和部分经过专门处理的废旧渔船,形成了2.6万立方米的人工鱼礁区。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全部完工。从今年7月份开始,崂山湾公益海洋牧场项目二期工程将正式开工,届时将投资2000万元,在崂山湾A区鱼礁区建设的人工鱼礁区今年年底将完成,崂山湾B区鱼礁区计划在明年10月份完成。

    勘探

    螃蟹住进“水泥窝”

    “我们在会场湾投放的人工鱼礁体就像是水泥阵,偷捕的渔船一下网,渔网就会被撕烂,这样就起到了保护虾蟹的作用。”周毅说,为了记录海洋牧场一期建成后带来的生态变化,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启动了海底摄像工作,跟踪三年得出海底生态直观变化,为最终效果评价报告做影像资料。今年6月份,摄制组开展了第一次拍摄,近期摄制组又启动了第二次拍摄。昨天,记者联系了海洋牧场水下摄制组的张主任,他向记者讲述了今年两次拍摄的经过。

    “我们聘请的是有5年潜水经验的潜水教练员,使用的都是水下专用摄像机,造价10万多元,潜水员要装备氧气瓶、摄像机套装,这些加起来有50斤重,我们摄制组共5人,光是潜水员的后勤保障就有3个人负责。”张主任说,他们在150公顷的海域上选择了6个摄像点,每次都摄制了12个小时。潜水员每次要潜到水下10米,拍摄10分钟,然后上船,休息半个小时后再下水继续工作。“第一次摄像时,潜水员发现鱼礁体和沉船上只有零星的附着物,是一些小贝类,两周前,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水下拍摄,这次变化简直是太大了。”张主任说,“首先是附着物很多,船体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海蛎子等贝类,水泥块和沉船就像是森林一样,有不少鱼虾穿梭其中,船底有一些螃蟹在觅食,其中最大的螃蟹有一斤多重,后来潜水员还捞起了八斤多螃蟹到船上拍照。”在随后摄制组给记者传来的照片中,记者见到了市民俗称的海簸箕、海螺、黑头等海货。(记者 陈勇 通讯员 王俊杰照片 均由海洋牧场水下摄制组提供)

    未来

    给海底居民造一片森林

    在给鱼虾蟹建好了“海底房”后,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还要在海底搞绿化,建设成片的“海底森林”。周毅说,本月他们计划启动藻类移植招投标,要在会场湾移植藻类,通过移植藻类给鱼虾蟹提供充裕的食物,还能起到净化海水,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也有利于修复海洋资源。此次要投放100亩藻类,计划从海带、裙带菜、鼠尾藻、江蓠和羊栖菜中选择几种,今年10月份要投放。“给鱼虾蟹建好家,自然会吸引更多的鱼虾蟹前来居住,再移植藻类,打造一条完整的生物链,这样就能让崂山湾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逐渐好转起来。”记者昨天采访了崂山湾周边社区的一些渔民得知,今年以来,前来偷捕的渔船已经大大减少了,有了海洋保护区后,今后崂山湾的螃蟹、黄鱼、鲈鱼将会越来越多。周毅说,根据海洋专家的保守估计,以崂山湾海域目前状况,海洋牧场建成后鱼类数量将增加至少20倍。

    记者从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得知,海洋牧场水下摄像每年都要进行,除此之外,明年3月份,崂山湾海洋牧场工程效果调查报告也将出炉。目前,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已经启动海洋牧场后期管理招投标,将安排专人管理海洋牧场,主要是看管人工鱼礁体,阻挡非法捕捞船只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