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重工布子青岛 打造一城一院提升海工产业

    近日,青岛市政府与中船重工集团签约,携手共建海洋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这是青岛海工装备研发的里程碑式事件,其“一城一院”的大手笔规划布局,将进一步增强青岛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的创新优势,促进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中船重工(CSIC)成立于1999年,是特大型国有企业。拥有46个工业企业、28个科研院所,集中了我国舰船研究、设计的主要力量,有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0多个大型实验室,与韩国现代重工、日本三菱重工一起位居全球造船企业三强。截至目前,中船重工在青岛投资近200亿元,已实现百亿产业,形成了大型船舶、大型海洋平台、低速柴油机、大型曲轴、甲板机械、舰船电机和电力推进系统等产品的科研和生产基地,为青岛船舶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根据市政府与中船重工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重点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船舶及海洋装备设计、研发和产业创新体系,力争到2020年,中船重工在青岛集聚研发机构达到10家以上,组建约1500人的科研开发设计团队,形成“一城一院”创新发展格局,建成综合实力强、专业特色明显、部分专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支撑中船重工青岛企事业单位经济总量超过300亿元。

    根据协议,双方将合作构建海洋装备自主创新体系。双方发挥各自优势,推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海洋装备配套系统与设备、海洋装备研制工艺的研发、产业化与服务,重点开展水下智能机器人、深海探测装备等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推动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海洋装备自主创新体系。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高新区建设“青岛国际海洋装备科技城”。重点围绕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海洋装备配套系统与设备、海洋装备研制工艺等,开展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设备、水下智能探测设备、海洋雷达设备、海洋光学探测设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等海洋装备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转化、实验、服务和产业化。高新区规划提供约1400亩土地,其中,在国际创新城提供约800亩土地,由中船重工按照产城一体的理念,规划建设青岛国际海洋装备科技城;在高端装备产业区提供约600亩土地,由中船重工规划建设青岛海洋装备产业园。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人民币。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黄岛新区建设“海洋装备研究院”。重点围绕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深海潜器等海洋装备,以及动力系统、电力系统等关键系统等关键设备共建形成研发、设计、集成、试验、技术转化、服务与产业化。黄岛新区规划提供约400亩土地,由中船重工建设海洋装备研究院及产业化基地,并配套建设人才公寓。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人民币。

    “中船体系内的诸多企业集聚青岛的态势,必将进一步弥补我市海洋装备研发方面的短板,可助力我市突破制约海洋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瓶颈,在大型成套设备、关键技术、关键部件和基础元器件制造等方面实现自主创新,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高端产业集聚的全新海洋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对我市海洋装备产业升级发挥巨大作用。”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新闻链接

    海洋装备制造产业

    在青岛成集群态势(双主)

    近十年来,青岛先后引进了中船重工、武船重工、中海油海工、中石油海工等国内造船和研发、配套企业以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基本形成了船舶及海洋工程产业高度集聚发展的态势。一批致力于多领域船舶制造相关研究的高端研究机构及项目纷纷在青落户。一系列创新技术和成果相继诞生,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根据我市“十二五”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市将重点突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着重发展船舶修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海洋仪器仪表等高端装备产品。《关于加快推进青岛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市船舶及海洋工程总产值将超过8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建成布局合理、产业链完善、国内竞争力较强的船舶及海洋工程产业基地。

    ■一城:青岛国际海洋装备科技城,地址在高新区,占地1400亩,将重点围绕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海洋装备配套系统与设备、海洋装备研制工艺等,开展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设备、水下智能探测设备、海洋雷达设备、海洋光学探测设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等海洋装备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转化、实验、服务和产业化。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人民币。

    ■一院:海洋装备研究院,地址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占地约400亩,将重点围绕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深海潜器等海洋装备,以及动力系统、电力系统等关键系统及关键设备共建,形成研发、设计、集成、试验、技术转化、服务与产业化。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人民币。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隋 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