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生开两家公司 创业奇才被保研(图)

青岛大学生开两家公司 创业奇才被保研

青岛大学生开两家公司 创业奇才被保研

    学的是“高大上”的动画专业,每天却跟五金配件打交道,在生产车间里忙着加工零件,干的是“不那么光鲜”的电镀工作……作为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郭士刚还是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和一家金属技术公司的总经理。12月10日,教育部部署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要求各地高校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大学生休学就业。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现在全市大学生创业比例为5%(毕业5年内),达到全国同类城市最高水平。随着各高校对在校生创业大开“绿灯”,更多像郭士刚这样的“小老板”将在校园出现。

    “小打小闹”意外成老板

    “原来本科时,我偶尔会接点小活,帮别人做宣传片、广告片、微电影。 2012年10月,我干脆跟3个学弟成立了工作室,自己接单子。 ”学动画专业的郭士刚,原来只想“小打小闹”,2013年夏天,他所在的青科大,组织有创业意向的在校生注册企业,还专门请来工商局的工作人员做培训,郭士刚报上了名,让他想不到的是,自己公司的工商注册无比顺利,2013年8月1日,他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当时学校在青科大都市科技园里给我们提供了50平方米的办公室,整整免租3年,后来我的这家公司,又成功入驻青岛国家广告产业园。 ”一开始创业,郭士刚就享受到来自学校、社会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但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相对微薄的利润和一年仅十几单的业务量,郭士刚和学弟们也感受到了创业的艰难。

    外地学新艺辛苦拉客户

    “偶尔一次听朋友说起国家开始实施新环保法,对于高污染的传统电镀肯定打击很大,环保型电镀有市场,值得干。 ”郭士刚说,对金属技术一无所知的他,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开办另一家专做电镀的企业。听说到江苏一家企业的技术好,从今年6月份开始,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跑去这家企业“学艺”,在工厂里吃住一个月,硬是学会了环保型化学镀镍的整个工艺。

    回到青岛后,拿着东拼西凑来的20万元,郭士刚在城阳金岭工业园租下了几百平方米的厂房,装上生产线,“忽悠”来了4个发小当员工,但没有客户却成了最大的难题。“青岛城阳、即墨、胶州一共有十几个工业园,今年8月和9月,我全部都跑了一遍,向一家家机械厂、五金厂发宣传单、自我推荐。”郭士刚说,那段时间他记不得吃了多少次 “闭门羹”、走了多少“冤枉路”,但神奇的是,有些老板一听项目很感兴趣,愿意让他回去做个样品,一旦遇到这样的客户,郭士刚晚上回到工厂,连夜加班加工样品,第二天再给客户送去。经过这样“苦行僧”式的创业,郭士刚还真的拉到了几个客户。

    “创业奇才”保送研究生

    现在郭士刚的恒瑞新业金属公司正在进行工商注册,每个月的营业额达到了几万元,他正准备着今年年底再加一条生产线,他的传媒公司也一直在接单子。郭士刚近期想申请青岛市大学生创业贷款。

    记者了解到,在岛城的很多高校里,像郭士刚这样的“小老板”都享受到了政策扶持,例如,青科大在校生创业,不仅有校方提供的3到5万元基金扶持,创业团队主要成员学籍还可延长一年。此外,创业团队中的研究生可获10个科研成果量化分,本科生可获12个创业实践学分,免修公共选修类课程,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也对创业团队学生免费开放,“创业奇才”还可作为有培养潜质的学生保送为研究生。青科大高分子学院学生柴大程创立新材料公司,年产1.5万吨新材料,被保送为研究生。

    青岛理工大毕业生周风现在已经拥有4家企业,在校创业期间,他充分借助了学校平台,今年夏天刚刚毕业的他,甚至拥有了自己的创投公司,开始做创业孵化项目,帮助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还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就读的曹亚楠,则利用学校老师、校友们搭建起的关系网,成功开办了石油行业小语种线上培训,培训网站去年一年净利润达到20万元。

    1人创业带动5人就业

    据了解,现在19所驻青高校都有自己的创业大学,市人社局免费提供大学生创业培训,学生们不仅可以参加各种创业培训,还能向专家志愿团中的企业家“拜师学艺”。据统计,近年来市人社局已累计培训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14475人。在大学生创业最发愁的“钱的问题”上,青岛市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额度已提高到45万元,还有专门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这一“天使投资”,今年10月份,青岛市首个获选的大学生创业投资项目,获得500万元风险投资。

    另外,青岛市对所有到青创业的大学生给予5000元创业补贴,对符合条件的每招用一人给予2000元的创业带动就业补贴。据了解,自2009年以来,青岛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累计扶持大学生创业15398人,创业带动就业77645人,平均1人创业带动5人就业,大学生创业者比例由2008年的0.3%上升至目前的5.1%。(记者 王晓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