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自制美食火爆质量难保 每次口味不一致

通过微信预定的方式进行销售,有的业绩还不错。青岛日报/青报网 记者 任钊 摄

    “精心挑选的食材,自己家手工制作,不添加防腐剂,安全卫生,口味独特。”从去年开始,在岛城市民的朋友圈里,总能看到这样卖美食的广告语。这些家庭制作的美食,通过朋友圈的传播,在市民间卖得很火。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私房美食的制作者,有公司白领、全职妈妈和职业厨师等,他们很多还没有实体店,通过微信预定的方式进行销售,有的业绩还不错,成为新领域中首先吃到了螃蟹的人。然而家庭自制美食火爆的背后,存在着无证经营、食品安全难监管等一系列隐患,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四个微信号1.5万好友

    不定期发布各种美食

    认识张琳是因为吃过她在微信上卖的美食。张琳毕业于青岛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她找了一份工作,后来辞职。结婚后,老公有厨师方面经验,能做一手很赞的麻辣美食。“每次朋友来我家聚会,我都拿出自己家做的麻辣食品,比如辣鸡脖、海鲜、鸡腿菇等,大家尝了都说好”,张琳说。

    看到自己家做的食物如此受欢迎,张琳便想到“在微信上做这件事情”。通过朋友传朋友,来进行销售。2014年5月,她第一次在朋友圈挂出了照片和价格,通过几位品尝过的好朋友积极转发,她赢了第一份订单。由于口味独特,加上有制作过程的照片、送货上门服务等,从那之后,订购的人“停不下来”了。

    张琳为自己的美食想出了名字和一个暂时用的logo,注册了专门的微信号,得知她微信号的人都可以加她,由于加她的好友成几何数字增长,很快账号就满5000好友上限,她一连注册有4个号,现在大约共有1.5万好友。每个号上,张琳都会不定期发布和销售麻辣美食,好友看到后,通过微信或电话订购,然后给送货上门。

    记者了解到,和张琳一样,现在在岛城有很多销售水果、甜点等食品的微信创业者。

    微信卖美食健康又方便

    但质量把关全靠“良心”

    因为可以直播制作过程,加上朋友推荐,微信上转发的美食比较受年轻人欢迎。“现在很担心食物里的不良添加剂,或者使用不好的食材,在微信上能看到制作过程,加上信任好友的推荐,就愿意购买”,经常在微信上订购食品的白领刘女士表示。

    但由于制作没有标准化,加上规模扩张较快,微信销售的食品存在各个批次间口感有差异的问题。“有时我第一次买觉得很好吃,但第二次就没有之前那么好吃”,刘女士说。对此,张琳表示,因为销售规模扩张较快,现在得雇人来制作,口味只能尽量保持原来的风味。

    除口感问题,目前朋友圈美食还面临着监管难、信任缺失等问题。记者采访发现,由于门槛低,很多市民在朋友圈开始卖自己制作的甜点、水果、海鲜等食品,有的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由于我国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从制作到流通销售,都存在着监管漏洞。“把握质量关,全靠从业者自己的良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从业者表示。

    而且,随着近期毒面膜等有害商品在朋友圈出现,让熟人间的信任感受到冲击,很多市民对朋友圈商品有了抵触情绪。“以前买朋友东西都足够信任,但现在也不敢从他们那里拿货了,不是说熟人专坑熟人吗”,有过购买经历的李先生表示。

    微信美食需要扶持和监管

    市青年创业促进会会长郭强认为,物美价廉、生态绿色是微信美食的竞争优势,也是市民创业的一条道路。应加强诚信倡导和宣传,切莫让“朋友圈面膜”的泛滥,毁了未来。另外,随着规模扩大,很多食品商家想从线上落地到线下,但肯定会遇到注册、房租人员成本等问题,这方面政府应给予一定指导和政策扶持。

    市食药监局食品流通处工作人员表示,微信朋友圈自制手工美食,制作者肯定具备生产场地,属于具备登记条件,应当到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等合法证照后,才能进行商品生产销售。

    山东琴岛律师事务所祝焕卫律师认为,微信的美食购物是一个新鲜事物,应该得到扶持发展,但目前的确还存在监管漏洞。市民微信购买切忌盲目跟风,还是要尽量在实体店或经过相关部门审核的店铺进行消费,保障自身权利。如果去买,避免去陌生的微信朋友处购买,以免万一出了问题,查不到卖家的真实信息,导致投诉无门。在交易过程中,还要注意保存交易凭证,以便出现问题后索偿。(文中张琳系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