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青岛嫚,凉粉卖了一个亿!

 

    放弃做记者,从一碗海凉粉起家,29岁的青岛姑娘创业8年不言弃。如今,她已从最初夫妻经营的小作坊,做大到有四千多平方米厂房的大企业,年销售额过亿元。公司不仅挂牌上市,产品也成了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红火的同时,她还向其他创业初期的女大学生分享经验,带动三百多名女性创业就业。

    司空见惯的海凉粉,外地人却吃不够

    “爬崂山时吃的一碗海凉粉引起了我的创业兴趣。”1986年出生的青岛姑娘冯晓丛说,大学在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学习新闻采编,2007年大学毕业后她做了一名记者。

    工作不久,她和对象陪着从广州来的朋友爬崂山、吃海凉粉,朋友对本地的海凉粉赞不绝口,没吃够还要带些回广州。可是当时的海凉粉都是自家熬制的,虽然好吃却保存难,保质期短,容易化掉而失去原本的口感。她告诉朋友,带回去也就化了,让朋友颇感遗憾。爱吃青岛海凉粉的朋友越来越多,这让冯晓丛看到了商机,萌生把海凉粉包装起来到外地销售的想法。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冯晓丛在青岛海内外游客最密集的节日—— —啤酒节期间租了一个小摊位卖海凉粉。“怎么上这卖凉粉!”旁边的摊主感觉不可思议,这个家家有,有谁会买啊。没想到的是,那年的啤酒节因为下雨,客流量少,别的摊位前没大有人,但她的凉粉摊却排起了长队。不只是青岛人,很多外地人也很喜欢吃海凉粉。整个啤酒节下来,她挣了2万多元钱。

    这让冯晓丛看到了外地人对青岛海凉粉的认可,经过市场调研,全国各地都吃凉粉,只是原材料不同,她觉得海凉粉进入外地市场销售没有问题。她不顾大家的反对,辞掉了记者工作,全心投入到创业当中。想把凉粉销往外地,保质期是个问题,冯晓丛与中科院海洋所的专家取得联系,经过半年多的试验,终于研制出了在常温下可以保存6至12个月的海凉粉,拉长了海凉粉的保存“寿命”。

    陷入绝境时,为筹资金婚房都贱卖了

    注册公司、找代理商、跑展销会、发货,在事业最顺风顺水的时候,冯晓丛却遭受了创业以来最大的一次打击。2008年,代理商纷纷退货,因为外地顾客反映海凉粉里有渣。其实青岛人都知道,那是石花菜的渣,没有危害,是可以吃的,但是外地的消费者并不清楚,认为是产品不干净,都不接受。冯晓丛回忆说,当时退回的货品堆满了100多平方米的院子,她和对象的心情濒临崩溃了,只能一个个把它们割了处理。“那是在割我们的钱和心血啊。”

    海凉粉有渣的问题还没解决,更大的问题出现了—— —资金链断了。由于扩建厂房,一部分资金占用,产品又遭遇退货,夫妇俩几乎陷入了绝境。走投无路的夫妇俩,无奈之下含泪将婚房以10万元的低价卖掉了,“两层小楼,才刚刚盖起来的。”经历了一次次的辛酸与曲折,冯晓丛没想过放弃,并重新联系了专家团,一遍又一遍地投入研究,终于解决了残渣问题。

    重新投放市场时,经销商们纷纷拒绝: “顾客已经有印象了,不可能再买了”。她就和经销商一个个求情, “再卖卖看,卖不出去,就当我送给你们的”。

    通过不断的坚持,冯晓丛研发的便于保存的海凉粉不断登上省内外超市的货架,并出口到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地,仅2014年的年销售额就达一个多亿。公司的厂区也从100多平米的人工小作坊到了现在的4000多平米的全自动生产设备的厂房。

    带动300多人创业,产品还成了青岛非遗项目

    19日,在青岛市巾帼创新创业创客行动现场推进会上,冯晓丛创办的青岛源海底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青岛市巾帼“三创”示范基地的称号。通过创业,冯晓丛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还带动了300多名农户、妇女及女大学生创业、就业。在青岛市妇联的带领下,她和青岛一大批创业女性还成立了“青岛市女大学生创业联盟”,把创业经验分享给刚开始创业的女大学生,大家在联盟的平台上互相帮助、抱团发展。

    去年,她的公司成为青岛市第二批在蓝海股权挂牌上市的企业,预计一到两年的时间跳板到新三板。产品还通过了HACCP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成为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岛市十大旅游特色商品。

    如今,冯晓丛还参加了妇联举办的互联网培训班,放开手脚做起电商来,用微信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并建立了微网店,网上下单、快递送货,通过鼠标、键盘,凉粉就能配送到家。还用互联网金融推出众筹产品“冬虫夏草海凉粉”“枸杞海凉粉”等私人定制的海凉粉。“我们还与水产养殖所合作,建立中国北方第一家石花菜科技示范基地。”冯晓丛说。

    打出海凉粉的市场后,冯晓丛并没有原地踏步,而是不断开阔市场和产品。看到海外需求,冯晓丛便开始与美国经销商联系、到美国实地考察建厂,“资料正在审批,今年会启动这个项目”。除了海外建厂,冯晓丛今年还打算在凉粉的营养价值和品种上再做开发。除此以外,公司还顺利拿下了植物海藻空心胶囊的专利,投入生产的话,将会改变市面上明胶做的胶囊的历史。

阅读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