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糖球会,青岛人赶了500年……

    不论是年少的孩童,还是花甲的老人。在所有青岛人的记忆中似乎都有这样一座庙。庙不大,就两亩三分地。建筑也很少,只有一座古朴的大殿。

    然而,将这样一座毫不起眼的庙宇深深刻入青岛人共同记忆的不是传奇的历史故事与伟人事迹,而是一种简单的食物:糖球。

    忆往昔

    ▲

    【海云庵·拍摄于1970——2016】

    “初九咬春,十六踏圆”,500多年来不论时代与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青岛人因庙而聚,以糖球为乐的习俗随着这段俗语和一颗颗糖球一直传承了下来。

    【民国时期赶会的商贩】

    每年的农历的正月初九便是海云庵糖球会的日子,方圆几十里的人们纷纷前来赶会。各路艺人和商贩们也云集而来,场面热闹沸腾。作为青岛人年后最重要的一个节会,每年到糖球会结束的时候也就标志着年已经过完了。

    岁月冉冉,随着交通能力的不断提高。糖球会这个本土味道十足的节会已然突破了传统地域的限制影响越来越大。全国各地的职业练摊人也把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国的特色搬上了会场,糖球会的青岛味儿也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加入逐年淡化。

    看今朝

    一座海云庵,见证了糖球会的变化与成长,在这个中西杂糅,包容开放的庙会文化史中,有一种力量,出身低微,却自成一家,在演变中,不因各方冲击而消失,反倒越来越清晰强大,这就是青岛本土文化,它也奠定了整个节会的底蕴之本。

    今年的糖球会,无疑将是一场青岛本土文化的大观园。即墨西的柳腔等本土老戏被搬上了大台,鲁西南的菏泽面人、核桃微雕等民间技艺被请入了主广场,还有各个分会场穿行其间的赶场艺人。本土文化已经成为了本次糖球会的“颜值”担当!

    主会场大戏台上,演员着装浓墨重彩,口中哼唱着胶东味十足的柳腔,梆子、板胡、大锣等乐器的声音通过音箱散入云霄,响遏街头巷尾。

    街巷间,跑江湖的艺人怪模怪样,在庙会的一角演着魔术杂技,被人围得密不透风,频频爆发出喝彩声。

    既然是庙会,自然也缺少不了民间传统手工艺。面人、糖瓜栩栩如生、造型新潮。这些来自鲁西南的手艺师傅身旁似乎总少不了孩子的身影。

    大至长宽数米的巨幅一笔刻字,小如鹌鹑蛋大小却惟妙惟肖的核舟微雕。在糖球会的会场之上都能一览来自青岛民间的艺术精粹。

    逛到最后,总少不了要买上一支糖球的。此时此刻不论糖球品种和花样已经发生了何样的变化,流淌在舌尖心头的味道只有一种:甜味。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糖球会已经变了味。

    但是,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不论人们的物质需求如何改变。500年来能在青岛人共同记忆中所留下的只有那一颗颗红艳艳的糖球,和那一张张灿烂的笑颜。与本土文化一起伴随着时间的发酵,愈发醉人、香甜!

    这里是海云庵,

    这里是糖球会,

    这里是我们一起长大的地方。

    恰逢年后的第一个公休日,周末咱们糖球会走一遭!

阅读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