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深处有个村,如今只剩一对老夫妻…

    过去的10几年,中国消失了近百万自然村,在青岛崂山沙子口街道,即将消失的砖塔岭村就是一个真实的缩影。古村老树斑驳,断壁残垣,目前仅剩下一对年近80岁的老夫妇相依为命……

    砖塔岭村全村仅剩两位老人

    2月24日,青报君和已经搬下山的村民,一起走进砖塔岭,试图解读这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村庄的前世今生。

    “砖塔岭,哈塌岚,从那儿走,出身儿汗。”这是流传在崂山西南麓一带已经有一百余年的歌谣。歌谣形象地说明此处道路崎岖不平、险峻陡峭、极不易行。

    砖塔岭是一个海拔380米的山顶村庄,嘉庆年间,有王姓人氏为当地地主老财看山种地,遂有子孙在此繁衍。岭上旧有砖塔一座,因此得名。站在岭上远眺,四周美景秀色可尽收眼底。向北仰望,巨峰一带层峦叠嶂,耸立云端,一片青苍,好像一幅很有气势的丹青墨画;往南眺去,海光如镜,一望无垠,似海螺般的海岛,历历在目。

△目前村里仅有一对老夫妇守望。

    可是,由于山路闭塞,靠天吃饭的当地人难以为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里变得捉襟见肘。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乡民,一个个离开让他们爱恨交织的土地,仅留下一个空荡而破败的村落。山上的49户人家陆续下山,年轻人不再留恋故乡,目前仅有一对老夫妇在此留守。

    △砖塔岭村委会原址

    石头房、羊肠路、一只猫、一副扁担、几把锄头、两个老人,构成砖塔岭村的生态文明。这个崂山深处的村庄,这个被游客偶然发现的“世外桃源”,在城镇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今空荡荡地矗立在的蟹子夹山的东南。

    马鞍子村已搬离20年,孤址犹在

△马鞍子村,因村口有巨石似马而得名。

    据该村宗谱记载,距今约200年前,马鞍子村山上的这片山林,归小河东村一大户人家所有,为了不被盗伐,大户就雇佣了本村的王明卷等两人先后来到这片荒山野林开荒造田、盖屋看山。后来两人各自娶妻生子,繁衍后代,至今已传到第八代。

    马鞍子村三面环山,一面朝海。斜背后,云雾飘渺、巨峰青苍;村脚下,流清河玉带婉转似“飞天”;极目处,海澄波碧,犹如仙境。

    村内樱桃、山杏等果木,树龄均在40年以上,春暖时节,马鞍子村一片花海。村内石屋均依山而建,古木掩映下,参差错落,极具情趣。

    △“流清河水库”为石砌双曲拱式,坝高68米,长200米,有“崂山第一石坝”之称。

    马鞍子村前有一深达百米的山涧,山泉长年流淌不断。1971年,沙子口人民公社决定在此修建一座水库,公社所属38个生产大队上千名青壮年劳动力轮流涌向这里,开始了“愚公移山”式的艰苦创业。经过10年的大干苦干,位于马鞍子村村下的这座水库终于落成。

    马鞍子村受大山所困,经济及各项事业发展受到制约,尤其孩子上学,七八里地的山路,下山需要一个小时,极为不便。

    从1994年春到1995年冬天,由沙子口镇政府、村集体和村民个人三方出资,在烟云涧村西0.5公里处建起了总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的马鞍子新村住宅楼,居住在山上的50余户村民全部迁到了山下,结束了长达200多年的山民生活。目前,马鞍子旧村空置,瓦破墙颓,老树斑驳。

△马鞍子村新盖的楼房。

    50余处石头房,在海拔180米的半山腰上,迎来巨峰飞云,送走涧湖流水,成为大山最忠诚的守护。

    “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美丽乡愁。”从农村到城市,斗转星移,足迹在变,不变的是记忆里那袅袅炊烟,和儿时肆意撒欢的惬意。恁老家是哪个村滴?变化有多大?现在还常回去吗?

阅读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