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食堂用上炒菜机器人 几分钟出一锅菜(图)

学校食堂用上炒菜机器人 几分钟出一锅菜

机器人炒菜现场。

    原标题:节约!卫生!速度快! “炒菜机器人”表现不赖

    青岛十六中食堂试点机器人炒菜两年效果不错,全市推广智慧厨房仍受诸多制约

    电脑开启,设定好程序,让机器人配菜炒菜,是否可行?随着春季学期开启,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如何让学生吃得好、吃得健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青岛市教育局将继续内设200所标准化食堂,探索智慧厨房建设。率先试点推行机器人炒菜的十六中,在推行两年后,如今效果如何?学校智慧厨房建设还差几步路?针对这一问题,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

    几分钟出炉一锅菜

  上午九点左右,青岛十六中餐厅后厨的厨师们就已经忙活开了。在这个面积不到100平方米的食品处理区,放置着已经配好的食材、两口大锅和三台滚筒状的炒菜机,也就是俗称的“炒菜机器人”。

  “现在炒的是茭瓜鸡蛋,你只要把程序设定好,把菜倒进去,几分钟就能炒完。”记者来到后厨时,三台炒菜机器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控制程序的厨师告诉记者,一台机器人一次能炒将近20斤菜。每份菜电脑里都有相应的菜谱,工作人员要根据营养菜谱来放菜、加油、添佐料等。

  “它们炒菜的速度很快,几分钟一大锅菜就炒好了,比人工炒菜省力多了。”几分钟后,一锅茭瓜鸡蛋新鲜出炉。记者品尝了一下,口味咸淡适中,并不比人工炒制的逊色。

  “以前都是厨师用大锅在火上翻炒,翻动相当花力气,还容易搅拌不均匀。炒菜机器人力气大,并且各种食材配比、油量控制都是根据营养食谱来的。”在后厨掌勺十几年的李师傅在炒完一道菜后,按动清洗按钮,然后将油倒进输油盒子,开始炒制下一道菜。“该放多少油,电脑会根据‘肚子’里食材的量智能输入。”机器人“肚子”不断搅拌,各种食材上下左右翻滚,翻炒更均匀、入味。

  干净卫生,节省成本

  用作午餐的食材黄瓜、鸡蛋、土豆等已经洗干净、切好,只等待最后一道工序——炒制。整个十六中午餐的就餐师生有一千余人,后厨面积有限且无法扩建,针对这一问题,从2014年起,该校率先试点引进机器人炒菜。

  目前,该校使用的炒菜机器人为半自动型,需要人工准备好食材,设定程序。但整个油盐酱醋的比例、火候的控制、炒菜时间皆可由机器人自行控制。据后厨负责人张主任介绍,一台机器人的费用大致在十五六万,但一台机器大致可完成3个人的工作量,从长期来看,能够节省不少成本,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学校食堂用工数量和用工时间。

  另一方面,机器人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整个过程中的卫生。炒菜机器人应用人工智能控制炒菜锅自动运行,不仅降低了厨师劳动强度,并且因为标准化操作降低了人均用油用盐量以及用水、用电、用气量,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菜品也更加健康。“如果全用人力,虽然我们也实行严格监管,这一过程中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尤其是卫生方面,现在家长都很看重这个。”张主任表示,人工炒菜都会产生油烟,而机器人炒菜就没有。“以前炒菜的油都会挥发,耗油量也多,现在这种方式炒菜,用的油更少更健康。”

  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学校每周都会邀请家长前来品尝菜品、参观后厨并提出建议。记者翻阅家长意见簿发现,经过实行一段时间后,家长们对菜品的质量大多比较满意,有部分意见针对菜品价格,校方表示目前中午的饭菜品种在20个左右,标准餐(两荤两素)价格为8元,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也有从低到高多种价格的菜品可供选择,基本能满足师生需求。

  智慧食堂推广

  还须借力

  节约人力成本、保证食品安全与卫生,炒菜机器人的推行在当下几乎已成智慧厨房建设的必然趋势,然而仍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其在全市范围内的大面积推广。

  成本因素是最大的障碍。包括十六中、青岛盲校等学校是首批进行试点的几所学校,据十六中后厨负责人张主任表示,该校现有的三台炒菜机器人从引进以来,利用率一直较高,无疑节省了不少成本,也提高了效率。但下一步能否引进更多的机器人,则仍受困于资金。另外,人员配置也影响着其推广进程。由于大部分学校食堂厨师年龄较大,对于电脑操作系统不熟练,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培训,较年长的厨师对这一机器的接受度仍有待普及。

  针对这一问题,青岛市教育局后勤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建设200所标准化食堂,探索智能厨房建设,并加强营养餐配备。在试点机器人炒菜的基础上,下一步将扩大设备投放范围,改善食堂卫生状况。(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孙冰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