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西镇人

2016-12-20 17:34:03

    上次优优写了一篇沧口的文章

    我是老沧口人

    留言区瞬间爆了,

    里面满满的都是大家的回忆,

    看完真的很感动。

    其实说到青岛的城市发展,

    有这么几个区域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比如今天要说到的--西镇

    说起西镇,恐怕青岛没人不知道,

    这片在德占时期就形成的居住区,

    聚集了青岛市最多的原住民,

    自然也留下了“最青岛”的文化。

    作为一个青岛人,谁的青春没有西镇?

    但如果问你,西镇是什么样的,

    你会怎么回答呢?

    西镇,是美味----

    作为一个合格的吃货,优优首先想到的没有任何悬念--美食!每次到西镇,总免不了一顿大吃,最后捧着滚圆的肚子和朋友散步去海边,慢吞吞的走回家

    西镇电烤肉和西镇臭豆腐是一对“好兄弟”,每次去了都是先买烤肉,再去排队买臭豆腐。不论冬天夏天、假日工作日,这两家店门口永远排着长队

    小小的房间里,几个阿姨在“疯狂的烤肉”,压根停不下来,外面收钱的阿姨一边收钱一边喊着刚出炉的烤肉,在旁边排队买臭豆腐也不用担心听不到

    西镇臭豆腐并不臭,炸的酥脆可口,浇上的汤汁相当开胃。许多人都是一手烤肉一手臭豆腐,就这么站在路边吃完

    一中旁边的李姐炸串开了好多年,薯条和鸡柳分量十足,各种口味的酱装在不同的罐子里,就这么放在桌上,由着你自己去抹

    团岛农贸市场是这个区域最全最大的市场,周末的早晨总会塞满了人,里面有各式各样的海鲜、蔬菜、水果,卖油炸糕的摊位总是排着长队

    除此之外,还有包子、锅贴、鸭血粉丝汤、甜沫...这些美食好像一个个符号,看到名字就想到了它们的样子,接着味蕾也被占据

    西镇,是市井----

    提到西镇,绝对不能忽略的是这里的大杂院。西藏路、云南路...这一个个的大杂院携带了太多的历史,像住在这里的人们,都有自己的故事

    青岛的里院和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一样,是城市的记忆,这也是青岛人的生活方式。小孩子们的印象里,那个院子很大很大,可以喊上小伙伴在里面疯跑一下午,那个院子有很小很小,饭好了,各自的家长出来喊一声,孩子们就都回家了

    住在大杂院里,谁也不担心孩子会丢,因为大家彼此都很熟悉,谁家的孩子闯了祸,都一清二楚,每次做好了馒头、炸鱼,也会给邻居分上一点,那是最单纯的邻里关系

    大杂院里的孩子很少有没作过业的,也难怪了,几个七八岁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凑在一起免不了捣乱。互相壮胆去台西医院的太平间、互相比着在海里扎猛子、回家互相瞒着不让大人知道,被大人揍了之后再大声嚎着呼唤隔壁的爷爷奶奶来帮忙...这么热闹的生活,出了大杂院,再难找到了

    西镇,是活力----

    西镇的孩子上学基本都在这一圈,小学在贵州路、定陶路、成武路...初中在二十四,高中在一中、十二...每到放学时候,穿着校服的学生们冲出来,手里拿着刚买到的臭豆腐、电烤肉,边吃边走

    青岛各个区域的方言各有不同,西镇话和别的青岛话也有不小的差别,大概是叙述性的语言中尾音多带转折的拉长音,每次说出口,总有一种霸气的感觉

    也许是西镇话听起来比较冲,不知怎的就给人形成了“西镇孩子不好ye”的印象,但实际上,西镇的小哥小嫚儿个个都足够仗义,一人受了欺负,整个大院的孩子都能冲出去;一家赶上娶媳妇,邻居全都出来帮忙,大家要“噶货”在一块儿才够融洽

    西镇,是记忆----

    金城影院曾经活跃在西镇孩子的记忆里,作为曾经西镇最高级的电影院,谁小时候没去看过几场电影啊~

    这个万年青照相馆是小时候拍全家福会去的地方,满满的都是温馨的回忆

    黄大楼曾经是青岛西边儿最高的建筑,现在再想起来,不过四层而已...

    云南路182号,是原来的台西区第二联合诊所,小的时候经常在这儿打针

    你心中的西镇----

    现在的西镇发生了太多变化,但依然有许多历史得以保留,毕竟“西镇”的叫法依然活跃在聊天中,西镇的美食不断的充斥着我们的味蕾,这里的老建筑也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照片里

  

  

更多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