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肺部病变 胶东首台电磁导航手术系统启用

2017-02-28 13:54:59 青岛新闻网

电磁导航内镜定位系统应用到了手术中

   青岛新闻网2月28日讯(记者 朱颖)今天上午,胶东半岛首台电磁导航内镜定位系统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启用!肺癌是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而提高肺癌治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电磁导航手术系统的启用,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肺部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还能更好利用电磁导航开展微创穿刺、精准定位,实现“诊断—定位—手术”一体化治疗。

    外科手术中的GPS导航系统

    作为医院首个操刀电磁导航内镜定位系统的专家,胸外科矫文捷主任以GPS导航打比方,形象地解释了电磁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

    “如果把病人CT图像自动生成的肺部三维树状模型比作导航地图,那么,医生根据三维模型规划出的几条通向病灶的路径,就好比GPS导航仪画出的到达目的地的路线。而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前端的探头就好比汽车。操作时,医生沿着既定路径‘驾驶汽车’,也就是操纵探头,就会到达目的地——病灶。”

     那么,这辆高科技的“汽车”是如何到达目的地的呢?矫文捷医生操纵探头时,无形中就向放置在病人胸部的三个磁极和身下的一块电磁定位板发射出信号,形成了磁场。在电磁作用下,医生们按照术前规划的路径,将探头引导到病灶位置,就完成了导航,继而再进行穿刺活检、定位和射频消融等治疗。

    这两天,胸外科就接连诊治了几位肺部小结节的病人。术中,医生们将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引导至病人肺部可疑部位进行活检,不到半小时就得出了检查结果。其中一位病人的病理检查结果为“肺癌”,医生们随即再度应用电磁导航系统精准定位,为病人成功实施了肺癌根治术,实现了“诊断—定位—手术”的一体化治疗。

电磁导航内镜定位系统实际操作图,黄圈内为病灶,白圈内为电磁导航锁定病灶位置

    病灶藏得再深也能揪出来

    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肺小结节的诊断手段主要包括胸外科开放手术、胸腔镜手术、经胸细针穿刺、支气管镜诊断、纵隔镜和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等。

    那么,电磁导航内镜定位系统对比目前这些手段,有哪些革新呢?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于文成向青岛新闻网介绍,在电磁导航应用之前,医生为病人取活检一般采用经皮下穿刺,但容易出现气胸、血胸。如果是已经长了恶性肿瘤的病人,这一穿刺很可能会导致癌细胞的转移。而微创手术虽能完整摘取病灶取活检,避免了癌细胞的扩散,但却给病人留下了身体上的创伤。万一病理诊断为良性,贸然进行肺叶切除,还会对病人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因此,电磁导航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

    不仅在穿刺活检方面优势独特,电磁导航对比支气管镜技术也有明显进步。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导管的直径只有1.9mm,有8个方向,可以360度旋转,这使它几乎能覆盖全肺,可以自由进出任意支气管,突破了支气管镜仅能进入前段粗大支气管的瓶颈,提高了检查的深入度。特别是对于位置偏远、病灶微小的肺部周边结节、早期肿瘤等盲区,能够精准捕捉、精准定位,从而最大限度地切除病灶,保留健康组织。

    除此之外,电磁导航内镜定位系统抗干扰能力强,使手术更为精确。整个手术过程在基础麻醉下进行,患者无需住院。

电磁导航内镜定位系统操作示意图

    肺癌早诊早治的新利器

    肺癌是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2013年,青岛市恶性肿瘤前十位死因中,肺癌占据首位!肺癌发病率持续增高,肺部小结节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而提高肺癌治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配备电磁导航内镜定位系统将极大地提高肺小结节等周围型肺部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对肺小结节、早期肺癌等肺部病变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微创诊断和微创治疗,肺癌微小结节诊断率高达85%~90%,将高诊断率和微创性兼而得之。

电磁导航内镜定位系统启用仪式

胶东半岛首台电磁导航手术系统应用到手术中

更多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