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数字医疗起于青岛 源于两个男人之间的合作

2017-03-20 07:15:42 青岛晚报

山东数字医疗起于青岛 源于两个男人之间的合作

山东数字医疗起于青岛 源于两个男人之间的合作

     原标题:山东数字医疗起于青岛 源于两个男人之间的合作

    青大附院和海信联合研发数字医疗系统 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大大降低手术风险

    2月下旬,新出版的《经济学人》发布了一份有关数字医疗的国际报告。在《经济学人》眼里,将医疗数据与人工智能有效匹配对接的“模范生”是谁呢?中国成为全球六个主要国家之一。

    3月15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召开了第一届数字医学与临床3D打印学会研讨会。这本来是一次医院内部的学术交流和研讨,却因为朋友圈的分享,吸引了省内众多城市医院及省外武汉、西安、南京等城市的医疗界代表前来聆听。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CAS、海信外科智能显示系统SID以及3D打印临床应用,短短几年间将青岛拉升到中国数字医疗的第一线。在山东省各方的支持下,青岛数字医疗迅速推广,引起了全国乃至国际关注。

    对患者来说,数字医疗带来的精准治疗将大大降低手术风险。对城市发展来说,青大附院董蒨教授领衔的山东省数字医学重点实验室与海信集团的合作,代表着学院派与企业界“产学研”的新高度。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学术人才与企业研发的“互补型”合作,既能互相成就事业,更能助推一座城市的产业升级之路。

    江苏路16号:一位外科医生的梦想

    江苏路16号,拥有百年历史的青大附院里,上世纪90年代来了一名特别的外科医生,1992年获得日本国立德岛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董蒨,拥有令人羡慕的高超医术,也是一名“愤青”。他的愤懑源于国内高端医疗设备的窘迫境况。 “大医院的高端医疗设备70%-90%都是进口的,作为一名外科医生,这让我很痛心! ”在董蒨的印象里,就连一枚小小的缝合针都需要进口。 “我们有的国产针在做婴儿手术拔针时会撕下一块小肉来,而我做的好多手术都是针对婴幼儿,每次看到这些都让我很悲愤! ”他用“悲愤”两个字来形容这种状况带给自己的感受。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能制造高科技的医疗产品? ”

    一名外科医生一边拿着手术刀,一边研究起了高端智能医疗设备,在“跨界”这个词汇尚不流行的20年前,董蒨的志向注定充满了艰难。早在1999年,时任青岛市政协常委的董蒨,向青岛市两会提交了一件《关于鼓励我市企业涉足医疗仪器设备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提案,建议全市有实力的企业涉足医疗设备产业。相关部门召集企业座谈,最终答复是企业“目前没有涉足医疗领域的计划”。 “我的这件提案获得了优秀提案,奖励500元。 ”他笑谈自己当年的“收获”。

    董蒨说他当时有些失望,但一直没有放弃这一计划。此后的十多年间,他一直关注并参与着“精准医疗”的发展。在董蒨看来,随着技术发展,智慧医疗、人工智能必将深刻影响传统的医疗服务,如何将手术过程中积累的直接经验与高端智能设备相结合这一课题始终萦绕在他心头。他所承担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小儿肝脏肿瘤手术治疗临床决策系统开发”也遇到了难题。课题目标要求不仅要实现该领域重大突破,即将肝脏病患的CT数据变成三维的数字肝脏以指导临床手术,最后还要形成一个人类肝脏数据库系统。

    董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医学技术,却苦无技术团队的支撑,他苦苦等待的,是一场“产学研”东风。

    东海西路17号:海信的“B计划”

    10公里之外,1969年建厂的海信,已经成长为世界家电领域的重要品牌。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早就洞悉了家电业的相对饱和,崇尚技术立企的海信急需将技术基因向外扩张延伸,开辟新的高端业务,实现战略转型。这就是最近两年海信才明确亮出的“B面”,而实际布局要早得多。

    早在10多年前,周厚健就有了这个想法。他开始组织人力,期望在医疗设备领域有所建树,与处于垄断地位的国外医疗巨头一较高下。但除了医用低温冰箱之类的硬件产品,却迟迟未有大的进展。他意识到,海信要想将自己强大的技术储备复制到电视机之外的医疗设备领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而此时的精准数字医疗已经显现出巨大潜力。一是医疗事关人的健康、生命,它对技术的诉求比普通生活场景更高。事实上,人类许多伟大创新都来自医学,精准医疗几乎可以集成海信的所有技术储备,尤其是显示技术。二是整个行业已在风口,精准医疗确实正处于爆发前夜。

    海信不缺技术与方案,也能构建许多应用场景,既拥有显像技术,又拥有计算机技术储备,但像精准医疗这个领域,单纯的外部技术力量很难实现“单打独斗”。因为临床部分与技术的碰撞,需要双方朝夕切磋、磨合,海信研发人员拥有技术,但缺乏对临床医学场景的深厚积累。海信意识到,人的因素是当中关键。

    那么,谁能成为开启数字医疗之门的合伙人?

更多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