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数字医疗起于青岛 源于两个男人之间的合作

2017-03-20 07:15:42 青岛晚报

山东数字医疗起于青岛 源于两个男人之间的合作

山东数字医疗起于青岛 源于两个男人之间的合作

     原标题:山东数字医疗起于青岛 源于两个男人之间的合作

    青大附院和海信联合研发数字医疗系统 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大大降低手术风险

    2月下旬,新出版的《经济学人》发布了一份有关数字医疗的国际报告。在《经济学人》眼里,将医疗数据与人工智能有效匹配对接的“模范生”是谁呢?中国成为全球六个主要国家之一。

    3月15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召开了第一届数字医学与临床3D打印学会研讨会。这本来是一次医院内部的学术交流和研讨,却因为朋友圈的分享,吸引了省内众多城市医院及省外武汉、西安、南京等城市的医疗界代表前来聆听。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CAS、海信外科智能显示系统SID以及3D打印临床应用,短短几年间将青岛拉升到中国数字医疗的第一线。在山东省各方的支持下,青岛数字医疗迅速推广,引起了全国乃至国际关注。

    对患者来说,数字医疗带来的精准治疗将大大降低手术风险。对城市发展来说,青大附院董蒨教授领衔的山东省数字医学重点实验室与海信集团的合作,代表着学院派与企业界“产学研”的新高度。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学术人才与企业研发的“互补型”合作,既能互相成就事业,更能助推一座城市的产业升级之路。

    江苏路16号:一位外科医生的梦想

    江苏路16号,拥有百年历史的青大附院里,上世纪90年代来了一名特别的外科医生,1992年获得日本国立德岛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董蒨,拥有令人羡慕的高超医术,也是一名“愤青”。他的愤懑源于国内高端医疗设备的窘迫境况。 “大医院的高端医疗设备70%-90%都是进口的,作为一名外科医生,这让我很痛心! ”在董蒨的印象里,就连一枚小小的缝合针都需要进口。 “我们有的国产针在做婴儿手术拔针时会撕下一块小肉来,而我做的好多手术都是针对婴幼儿,每次看到这些都让我很悲愤! ”他用“悲愤”两个字来形容这种状况带给自己的感受。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能制造高科技的医疗产品? ”

    一名外科医生一边拿着手术刀,一边研究起了高端智能医疗设备,在“跨界”这个词汇尚不流行的20年前,董蒨的志向注定充满了艰难。早在1999年,时任青岛市政协常委的董蒨,向青岛市两会提交了一件《关于鼓励我市企业涉足医疗仪器设备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提案,建议全市有实力的企业涉足医疗设备产业。相关部门召集企业座谈,最终答复是企业“目前没有涉足医疗领域的计划”。 “我的这件提案获得了优秀提案,奖励500元。 ”他笑谈自己当年的“收获”。

    董蒨说他当时有些失望,但一直没有放弃这一计划。此后的十多年间,他一直关注并参与着“精准医疗”的发展。在董蒨看来,随着技术发展,智慧医疗、人工智能必将深刻影响传统的医疗服务,如何将手术过程中积累的直接经验与高端智能设备相结合这一课题始终萦绕在他心头。他所承担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小儿肝脏肿瘤手术治疗临床决策系统开发”也遇到了难题。课题目标要求不仅要实现该领域重大突破,即将肝脏病患的CT数据变成三维的数字肝脏以指导临床手术,最后还要形成一个人类肝脏数据库系统。

    董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医学技术,却苦无技术团队的支撑,他苦苦等待的,是一场“产学研”东风。

    东海西路17号:海信的“B计划”

    10公里之外,1969年建厂的海信,已经成长为世界家电领域的重要品牌。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早就洞悉了家电业的相对饱和,崇尚技术立企的海信急需将技术基因向外扩张延伸,开辟新的高端业务,实现战略转型。这就是最近两年海信才明确亮出的“B面”,而实际布局要早得多。

    早在10多年前,周厚健就有了这个想法。他开始组织人力,期望在医疗设备领域有所建树,与处于垄断地位的国外医疗巨头一较高下。但除了医用低温冰箱之类的硬件产品,却迟迟未有大的进展。他意识到,海信要想将自己强大的技术储备复制到电视机之外的医疗设备领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而此时的精准数字医疗已经显现出巨大潜力。一是医疗事关人的健康、生命,它对技术的诉求比普通生活场景更高。事实上,人类许多伟大创新都来自医学,精准医疗几乎可以集成海信的所有技术储备,尤其是显示技术。二是整个行业已在风口,精准医疗确实正处于爆发前夜。

    海信不缺技术与方案,也能构建许多应用场景,既拥有显像技术,又拥有计算机技术储备,但像精准医疗这个领域,单纯的外部技术力量很难实现“单打独斗”。因为临床部分与技术的碰撞,需要双方朝夕切磋、磨合,海信研发人员拥有技术,但缺乏对临床医学场景的深厚积累。海信意识到,人的因素是当中关键。

    那么,谁能成为开启数字医疗之门的合伙人?

山东数字医疗起于青岛 源于两个男人之间的合作

    转机:两个男人之间的合作

    一切的转机出现在2013年1月6日,这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让董蒨此后每每接受采访时都会特别提起。每次谈到这段往事,他也一直流露出对海信董事长周厚健和海信研发团队深深的感激之情。

    那天,董蒨和周厚健在青大附院的办公室里有一次会面。会谈快结束的时候,董蒨向周厚健提起他的肝脏信息数据化课题遇到的瓶颈。了解这位外科专家的数字医疗梦想后,周厚健承诺,一定会帮忙。

    1小时40分钟后,董蒨收到了周厚健的电子邮件,对方向他推荐了海信集团的计算机专家——留美学者高川和来自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教研室的留日学者陈永健。董蒨后来才知道,周厚健在离开青大附院后,一直在打电话询问海信各个部门,谁有技术能力帮助董蒨教授完成研发项目。

    由此,青大附院和海信集团开始了一段美妙合作,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研发出了海信CAS系统和SID系统,目前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等50余家三甲医院临床试用,实施重大肝胆、胰腺和泌尿手术两千余例,挽救了无数危重病人,均为国际首创。为了今后的更大发展,双方还共同建立了山东省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大学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研究院。

    今年2月,第50届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在美国举行,青岛市数字医疗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CAS)和外科智能显示系统(SID)首次参展,获得国际业界专家和官方人士的认可。CES是由美国电子消费品制造商协会主办,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消费类电子技术年展,来自青岛的数字医疗技术让世界刮目相看。

    董蒨丰富的临床经验得到了技术的升华,海信的技术研发终于找到正确的路径。比如海信最初电视机的手势控制技术,本来已经束之高阁,双方合作又将其重新运用到SID系统之中。董蒨告诉记者,自己会经常跟夫人讨论工作,谈到数字医疗的发展,夫人笑言:这是两个男人之间的合作。这场合作既是两人的互相成就,也是对青岛乃至中国数字医疗发展的成就。

    2013年1月6日17:40,周厚健发给董蒨的那封简短邮件,或许可以被追溯为中国原生科技与全球临床医学最佳融合的先河,青岛的数字医疗发展之路就此开启。

    展望:走向世界的青岛数字医学

    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 (CAS)堪称疑难危重手术的 “神器”。据董蒨介绍,将某个患者的上千张肝脏CT数据输入CAS系统,就可以模拟出患者肝脏、肿瘤和血管的三维立体图像,让医生在手术前精确计算脏器、病变体积和门静脉、肝静脉各分支的供血区域,还可以实施虚拟手术切除,确定最佳手术切除线。

    2年半之前,当时6岁的健健肝脏中央长了一个巨大肿瘤,几乎占据了肝脏的一半,父母带着他在全国各地求医,但没有医院敢接手这个高风险手术,只能建议化疗。“实际上,化疗对健健这种肝脏肉瘤效果并不明显。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这个孩子唯一的生机。 ”董蒨从CAS系统上调出当时健健的数字肝脏:褐色的部分是肝脏,橘色的部分是肿瘤,紫红色、蓝色的枝丫状形态是血管,肿瘤和血管的关系一目了然。董蒨团队在电脑上预设了几种方案:如果连同肿瘤带左肝一起切掉,剩下322ml的肝脏无法令孩子存活;连肿瘤带右肝一起切掉,剩余329ml肝脏也无法支撑孩子的生命;最终只能从肝中央将肿瘤精准切除。“肝脏中央的血管分布密度是最精细复杂的,这种手术放在以前无法想象,因为医生仅通过普通CT无法确认血管走向,而海信CAS能做到精准显现。 ”

    海信SID系统是智能显示系统。以前,医生在手术时看患者的肝脏三维图像,为避免手污染,需要助手帮忙操作系统。而海信SID系统可由主刀医生直接用手势来控制,董蒨在手术室里对着显示屏挥挥手、转转手腕,就可以将患者的三维数字肝脏360度看个清楚,提高了手术效率和精度。

    2013年11月4日,在第五届中国PACS大会上,董蒨第一次向全国业界重量级专家展示这套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获得强烈关注和好评。在大会演讲结束后,一家外国医疗设备公司负责人向他表示:“我参加5届大会,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透彻和真实的三维影像应用于临床手术计划的研究案例,展示了未来多学科影像协作诊疗的发展方向。 ”而2016年6月董蒨和陈永健及团队成员携海信CAS和SID系统亮相北京“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是对这一技术的最高褒奖和肯定。据了解,目前海信CAS系统除了肝脏,还实现了胆、胰、脾、肾模块的制作,全国已经有50多家医院引入了CAS系统和SID系统,成功完成了2000多例疑难、危重肿瘤手术。 2016年3月,复旦大学儿科医院曾借助这套系统,成功完成了一对肝脏相连的连体男婴的分离手术。

    近日,青岛大学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研究院副院长卢云教授收到了国际“第十二届世界胃癌年会”的正式邀请,将在四月份举行的世界胃癌大会上就与海信共同研发的虚拟内窥镜显示系统及应用做主题发言。这是继肝胆外科手术应用之后,青岛数字医疗技术在器官层面应用的扩张典范。

    而董蒨团队的 “数字医学”梦不止于此。在山东省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里,一个临床医学3D打印中心已经落成。除了肝脏的数字3D打印模型,脊柱外科、口腔颌面外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甚至内科所需要的骨骼、血管、肿瘤数字模型都可以打印、标注出来,方便医生在手术之前进行模拟操作。 “数字医疗是大势所趋,今后全智能的手术室一定会实现。”董?说。(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曹为鹏 王伟)

    数字医疗CAS和SID系统

    数字医疗CAS系统全称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SID系统全称海信外科智能显示系统。CAS系统可以利用三维重建、虚拟仿真等计算机技术,对肝脏肿瘤和门静脉血管系统、肝静脉系统、肝动脉系统和胆道系统进行三维重建成像,对肿瘤及毗邻的肝脏管道系统的关系进行精确定位和判断,进行手术规划和术式设计。SID系统可以通过手势控制,从不同视角、全方位进行精准的三维成像观察,实时导航,实现了精准肝脏外科手术的实际应用。

    “产学研”的青岛模式

    青大附院与海信集团在数字医疗领域的合作,正是青岛“产学研”融合的典型代表。董蒨教授的科研项目不仅得到海信集团的支持,还获得青岛市科技局2000万元资金的扶持。在向国家申请科研资金时,初始申请160万元,最终却获批400万元,创造了一项奇迹。

    记者从市经信委获悉,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市经信委进一步完善常态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机制,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00余项,举办产学研对接洽谈活动20余场,参会企业400余家,直接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0余项,拓展了产学研合作的领域和渠道,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速了技术创新成果规模化应用。

    青岛市组织企业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传统,可以追溯到1991年,初期的主要形式是,每年举办一次大型的产学研展览洽谈会。近年来,青岛市经信委改变以往做法,每年举办多场次专题化、小型化的产学研对接会,使产学研合作更具针对性。据统计,目前全市技术创新重点项目中,产学研合作项目约占1/3。目前我市正紧紧围绕“三中心一基地”建设需求,着力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更多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