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咱青岛人向外地游客推荐
来青岛游玩时最应该的著名景点
相信大多数青岛人的第一反应
首推崂山
可你知道吗?
崂山最美的不仅仅是它的风景
更重要的是其背后蕴藏的人文和历史典故
崂山大小景点加起来共有四百多处
你或许走过,见过,听过很多
但下面这些故事
却是连大部分青岛人都不知道的秘密往事
太清宫 — 引发僧道舌战16年
在众多的道教庙殿当中,太清宫是有记载的最早的崂山道教祖庭,已经历两千多年的历史,几乎每朝每代都进行过修葺。
至今其建筑风格还一直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典型风格,这在国内各宗教建筑中,也是极少有的。因此,又可以说,太清景区是崂山景区中展现道教文化的代表景区。
金泰和八年(1208年),邱处机到崂山,在太清宫谈玄传道,名声大噪。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佛教憨山大师在太清宫建立海印寺,发生了一起僧道相互争夺太清宫庙址的公案。官司一直打到朝廷,历时十余年,终以道士胜诉而告终。
现太清宫前有“海印寺遗址”镌碑。
那罗延窟 — 莲花一夜盛开传说
传说,1590年前深秋,崂山所有的莲花一夜之间全部绽放,一时间,莲的清香飘出千里万里。而深秋,本不是莲花盛开的时节,何以莲花如此绚丽?
长郡太守大惊,莲花盛开必有大德高僧光临崂山。太守急披衣,赶到海边。果然,五彩霞光中乘风破浪驶来一船,一位身披袈裟、手持禅杖,足踏芒鞋的大师立在船头,他就是中国西行求法第一人——法显大师。
据说这个洞原来没有孔,那罗延佛在成佛前带着徒弟在此洞修炼,当他修炼成佛后,凭着巨大的法力将洞顶冲开一个圆孔升天而去,才留下这幺个通天的圆洞。
明霞洞 — 遭雷劈的庙宇
明霞洞凿于金朝,元代道士李志明曾于洞内修道。自山下拾级而上,一路幽篁夹道1公里许即到洞口,也可乘太清索道扶摇直上。
据说原洞高大宽敞,明代道人孙紫阳曾静修于此。清康熙年间遭雷击,大半陷入地下,所以现在看到的洞口只有不到半人高。洞东巨石尚存,题刻有“天半朱霞”。
洞前平崖如台,由此遥望大海,空蒙浩渺;俯视崖下,沟壑纵横。崂山胜景“明霞散绮”即此。
法海寺 — 没有白素贞的古刹
法海寺为纪念创建该寺的第一任方丈法海大师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青岛乃至整个山东半岛地区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不是白蛇传里的法海哟。
据法海寺内元泰定三年所立《重修法海寺碑》记载:法海寺为魏武皇帝创建,宋嘉佑二年重修,清康熙五十二年也有碑记载重修的经过。最后一次重修是民国二十三年,解放后青岛市人民政府也曾拨款维修过。
法海寺前院有银杏树两株,已有1600多年,相传:先有白果树,后有即墨城之说。2006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道观 — 采药炼丹居所
明道观始建于唐代,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崂山道士宋天成重建。海拔700米的高山上,在崂山现有的宫、观、庙、庵中属地势最高的一座道观。
观院外面有3株银杏树,树高都在20米以上,最高的近30米,胸径都有1米左右,树龄都超过1000年。据专家分析,这些古树大约植于唐代后期,推算起来,与孙昙奉旨来崂山采药炼丹有关。
据《崂山地名志》记载,远在唐朝天宝二年(743),这里就有过“建筑物”,但肯定不是真正的道观,而是孙昙在崂山采药炼丹的山房,实际为一座草堂。
在明道观西南涧水的东侧有一方大石,刻有“敕孙昙采仙药山房”8个大字和观音菩萨像,旁边镌有“天宝二年敕采药孙昙”等字。
蔚竹庵 — 林之静谧修道院
宋代,蔚竹庵附近住有几户看护林地的百姓,刚来时搭起几间窝棚居住,到了晚上,有好多野兔钻进窝棚里来。
古汉语中,兔子又称“蔚儿”,于是就将这里称为“蔚儿铺”。在德国人统治青岛时期,蔚竹庵有一个德语名字:Kloster Waldfrieden, 直译为"林之静谧修道院"。
1934年7月,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在亲友们的陪同下,携带小女儿来蔚竹庵游览时,被这里的风光所陶醉,一时激情如潮,挥笔写了《咏蔚竹庵》的七绝诗一首:
柳台石屋接澄潭,
云雾深藏蔚竹庵。
十里清溪千尺瀑,
果然风景似江南。
这首诗虽短,仅28个字,但道出了蔚蔚竹庵竹庵的秀美的特色。这首诗由著名书法家谢莆子手书,刻在内九水的二水路边的巨石上。路过的游人都会驻足吟诵,并被它引导去蔚竹庵。
华严寺 — 毁于兵火的佛寺
华严寺属于佛教临济宗。为崂山中现存唯一佛寺。在明崇祯时(1628--1644)即墨人明代御史黄宗昌捐造,名华严庵,亦称“华严禅院”,在寺的西边山上,后毁于兵火。
清初黄坦助慈沾禅师重建于今址,1931年改今名。清初重建后,整体建筑宏伟典雅,为崂山古代建筑艺术之最。
寺庙共四进。第一进原有僧舍12间。第二进为藏经阁,阁中藏有清顺治九年(1652年)刊本《大藏经》一部,明人手抄《册府元龟》一部和明版经典142册,计1000卷。
该经等藏品经郭沫若鉴定,认为是国内珍宝,嘱于保护。第三进为正殿。第四进为后殿即大悲殿。清初重建后改名为“华严寺”,规模更加宏大。
1931年,青岛市代理市长沈鸿烈为华严庵赠匾,将其改名为华严寺,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占青岛,流亡的青岛政府就设在这里,后经多次修缮,“文革”期间,华严寺受到严重破坏,现在的华严寺是1999年修葺的。
康成书院 — 青岛最早的书院
康成书院是东汉大经学家郑玄,当年在崂山讲学论经时留下的。因郑玄的字“康成”而得名。
东汉经学家郑玄讲学授徒,据史书《三齐记》记载,从学者有万人之众,影响很大。此后,崂山的书院历代兴建。崂山众多书院的建立,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伸。
所以,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看了崂山的康成书院之后写道:“荒山书院有人耕,不记山名与县名。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
历尽沧桑,早已倾圯无存,初建时之规模、结构、布局已无可考。但明正德七年(1512年)重建的书院遗迹仍在,建筑格局与规模至今犹存,2001年,青岛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视察崂山风景区,提议恢复"康成书院"。
按照以高等学府为依托搞好书院建设的思路,崂山风景区管委会与山东大学经磋商,决定共同恢复康成书院,并迁址于崂山南麓,更名为"崂山康成书院"。
沈鸿烈碑 — 人文景观歌功颂德
崂山现存古今刻石270多块,其中有四块碑文颂扬沈鸿烈:
【沈鸿烈照片】
第一块碑用来颂扬沈鸿烈剿灭崂山盗匪,使村庙安居。
【沈鸿烈古道】
第二块碑主要颂扬沈鸿烈修路、建校等功绩。
【沈鸿烈给华楼山题字】
第三块碑颂沈鸿烈筹款修筑公路。
【沈鸿烈大道】
第四块碑颂沈鸿烈执政青岛多年,农村殷庶,百业盛兴,名为“斐然亭”。
【斐然亭】
写书亭 —《聊斋志异》的灵感之地
蒲松龄第二次到崂山游玩时,住在太清宫,据说当年蒲松龄月夜独坐亭中凝思,忽见对面墙上有人一闪而过,像是穿墙而去,原来却是送茶道士的影子。蒲松龄由此受到启发,写了《崂山道士》,这面墙也被称为“穿墙壁”。
在崂山太清宫有一株高约7米、胸径约60厘米的特大号山茶花,因开花在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故又称耐冬,古书中也叫曼陀罗。树下立着一块木牌,上书:此耐冬——山茶,即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香玉》篇之绛雪。
《香玉》写的是胶州一位姓黄的书生在宫中读书时,与由白牡丹所幻化的女子香玉浪漫而缠绵的爱情以及与由耐冬所幻化的女子绛雪的深厚友情。
这一人物的言行,无疑也使太清宫这株饱经风霜的耐冬蕴含了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内涵,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纯美的人性魅力。
崂山十二景 — 各具特色的奇观
【十二景之冠——巨峰旭照】
巨峰是崂山的主峰,这么高的山峰用来观日出“真真是极好的”。清乾隆年间,即墨知县就写诗赞叹巨峰:“持较岱宗应特绝,碧天咫尺彩云红。”
【音韵激昂——龙潭喷雨】
几十条溪水汇成一股从悬崖上倾泻而下,因形如玉龙而得名,周至元赞叹龙潭瀑“凌空乱溅沫,疑是玉龙飞”。
【变幻无穷——明霞散绮】
明霞洞虽然已经大部分隐入地下,但洞口依然是欣赏霞光的好地点,霞光也曾让清代高密文人孙风云“拾级不辞劳”。
【海上月出——太清水月】
中秋在太清宫赏月在户外运动爱好者中早就不是秘密,毕竟清代文人就已经发现了这一美景——相约访仙界,今宵宿太清。烟澄山月小,夜静海潮平。微雨五更冷,新秋一叶惊。悄然成独坐,细数晓钟声。
【让八仙不忍过海——海峤仙墩】
海峤仙墩就是八仙墩,由于海浪多年冲击,崖岸陡峭,崖下海中有十多块两米高的石墩,神话传说八仙过海时曾在这里小憩,因此得名。
【荒山留佛骨——那罗延窟】
那罗延窟因为形成了国内罕见的花岗岩洞而列入崂山十二景,清代即墨文人黄玉瑚赞叹:“荒山留佛骨,卓锡何年至?那罗延窟存,东来识大意。
【古松势如腾龙——云洞潘松】
白云洞后有一棵造型奇特的古松,“华盖松”老干蟠曲,小枝伸向洞外,好像巨龙飞起。
【婉若游龙——狮岭横云】
狮子峰本身因为造型像只狮子而出名,狮子峰上的云也不甘落后,一片片宛若游龙。
【美丽传说——华楼叠石】
传说王母娘娘曾在这里梳洗,所以也叫作“梳洗楼”。
【最多姿景观——九水明漪】
九水景色各不相同,“令人目不暇给,诚二崂之邃处,山水之奇观也。”
【北九水的尽头——岩瀑潮音】
潮音瀑原名叫“鱼鳞瀑”,因为流动形状像鱼鳞而得名,1931年改为“潮音瀑”。
【泉水叮咚——蔚竹鸣泉】
蔚竹庵的殿壁上刻有诗句“叩门惊宿鸟,隔涧听流泉”,其中的流泉就是蔚竹鸣泉的声音。
名家石刻
【李白石刻】
李白与崂山的不解之缘源自他的一首名诗《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相传李白来崂山时,是他生平第一次来到海边大山,见到峰峦叠翠、波光粼粼的山海奇观,精神为之大振。沐浴海风,手翻紫霞,恍入仙境。于是,这首咏颂崂山的名篇佳作应运而生。
现今你如果来到崂山太清宫背后的垭口,沿着蟠桃峰的梯子石北上,登上五百余级台阶,就会见到右前方的石壁上刻着李白的游崂诗,左侧路边立着一块高三米的长方巨石,上刻“太白石”三字,这就是为纪念李白游崂山而雕刻的。
【康有为长诗石刻】
康有为的66句长诗刻在崂山太清宫后巨石上,康有为将诗写在四张四尺宣纸后直接上石镌刻,书法与镌工精绝,但没有留下原稿。
【成吉思汗圣谕石刻】
太清宫三皇殿殿门东西庑墙上,嵌有两块石刻:“元太祖敕谕护教文”和“元太祖颁给丘处机金虎符文”,是在成吉思汗召见丘处机的第二年所赐。
文革中,崂山所有庙宇的碑碣全部被毁,只有这两方刻石被人用红油漆书写“万岁”,因而无人敢砸。
【游记石刻】
游记《梯子石记》原文由光绪乙卯举人林钟柱撰写,共388字,石刻地处梯子石东端登山路南。
【邱长春石刻】
南宋庆元元年亦即金明昌六年(1195年),邱长春(处机)首次由宁海之昆仑山到崂山太清宫,据《太清宫志》载:“邱祖住未久,留诗二十一首,偕其道侣西去。”其中十首镌太清宫。
这十首诗镌于上清宫玉皇殿西墙外的石头上,石头陷入地下,所以最低处的字早已没入土中。这十首诗是在邱处机逝去后的120多年,由道士刻上的。
【最惊险的石刻】
“一步三回头”刻在九水山路最惊险的地方,悬崖如锥,直刺天空,经过的游人没有不回头的。
END
其实,崂山里面隐藏的历史故事
以及那些被尘封的记忆不仅仅如此
最近青岛的天气特别好
大家不妨借着周末
呼朋唤友一起去爬爬我们的崂山
感受一下这些曾经被你忽视文化沧桑哦
识别二维码
关注青岛新闻网微信qdxww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