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轮美奂!雨后石老人现火烧云美景
青报网 2019-05-31
白岩松康辉等央视名嘴回中传录校歌 周涛鲁豫同框比美
新浪娱乐 2019-05-31
高清:东方影都 最是夏日景色美 有朋四面八方来
青岛新闻网 2019-05-31
▲2019年5月31日青岛日报5版截图
青即战役外围战②
攻克上疃:敌外围防线瓦解
□青报全媒体记者 郭菁荔 张晋 蔺君妍 刘栋 李宁 摄影报道
1949年5月4日,人民解放军第32军向上疃守敌发起进攻。人民解放军第94师280团担任主攻,第95师284团负责打援。国民党军为避免被歼,仓皇纠集7个团的兵力,依托盟旺山、马山进行反扑,均被击退。翌日拂晓,敌又调集4个团兵力,分东、西两路北上增援。解放军东路266师第796团、798团、西路255师第764团、765团将国民党援军阻于上疃以南。6日,击溃守敌反击,又歼敌一部。10日,第94师280团向上疃守敌发起猛攻,激战一昼夜未克。翌日,第95师284团接替280团继续攻击,乘胜攻占下疃,对上疃形成南北夹击之势。15日,284团以攻坚与袭扰相结合的战法,向上疃守敌连续攻击4昼夜。至19日,被围之敌大部被歼,残敌乘隙突围南窜。至此,青即外围战告捷。
上疃濒临交通要塞——烟青公路,是灵山至即墨城一线的要冲,也是敌军外围防御的中心。敌军派其主力部队32军255师763团驻守。该团火力强,防御工事坚固。
记者查阅当年参战的老兵口述历史得知,上疃据点外围设有铁丝网,内有高1米左右的子堡群,子堡后面有一道壕沟,沟沿是高3米、宽2米的围墙,上部修有碉堡,下部距地1米左右有许多暗堡。这样,壕沟内外的明碉暗堡形成子母堡,火力可任意交叉任一角落,没有死角,易守难攻。
▲解放军炮击上疃据点。
5月4日,人民解放军32军向上疃守敌发起进攻,94师280团主攻,95师284团打援。敌人为了支援上疃守军,仓皇纠集七个团,分路连续向我军阵地骚扰。敌255师一个营从盟旺山出发支援上疃,被解放军华东警备四旅歼灭在演泉。
次日拂晓,敌人又组织四个团的兵力,一路沿大留村、盟旺山山沟、石寨至蒋格庄,另一路从营上出发,沿曹家庄、朱家后戈庄,企图解救上疃敌人,又遇到解放军东路大军奋勇阻击,激战5小时,两路敌军均被击溃。
▲宋化泉村解放军建立的临时据点如今犹在。
即墨区文史爱好者袁玉坤的父亲袁淑美生于1930年,曾是华东警备四旅十二团一营一员。进攻上疃时,袁淑美所在的部队在上疃东边负责截击敌人援兵。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战斗打响后,敌军一个营从即墨城东边盟旺山出发,前来支援上疃国民党守军,被我们警备四旅截击在演泉村歼灭。当时一营副营长曹双玉腿部被子弹打伤,子弹头还露在外面一点,卫生员在硝烟火海中为他简单处理了伤口,他又马上投入了战斗。
上疃激战时,村民们就躲在自家的地窖里,倾听外面的轰鸣声,盼着战事早日结束。村民崔先会对那场战役的全部了解来自家中的长辈。说起这场残酷的战斗,崔先会表情凝重:“听老人说,村西侧的泉子沟上牺牲的解放军最多,那里有一个敌人的暗堡,不易被发现,一挺机枪喷着火舌,解放军几经冲锋,都被密集火力打回来,伤亡较重。”泉子沟上暗堡就在川流不息的烟青公路旁,早已拆除,若无年长村民指引,很难将这块凹地与当年的战火纷飞联系在一起。
▲解放军向上疃守敌发起攻击。
上疃守敌防御工事牢固,火力凶猛,且依靠明碉暗堡负隅顽抗,加上三面敌军增援,280团虽然英勇拼杀,激战两天一夜,但终因地势不利未能攻克。为总结经验以利再战,前线指挥部命令撤出战斗,进行休整。
5月11日,人民解放军再攻上疃。95师284团担任主攻,94师一部打援。240团以2营5连攻占宋花泉村(今为宋化泉村,下同),作为攻占上疃的立足点。5连战士出其不意,迅速攻占宋花泉村,击溃守敌。为防敌人反扑,战士们争分夺秒抢修工事,巩固阵地。不久,敌人以炮火猛轰宋花泉村,并以数倍兵力向5连阵地反扑。该连数个班、排干部和机枪射手先后英勇牺牲,弹药也将耗尽。眼看敌人又一次接近阵地前沿,指导员高喊:“同志们!我们要坚守阵地,为解放青岛立功!”战士们情绪高昂,再次打退了敌人反扑。在反扑、击退、再反扑、再击退的情况下,战士们在宋花泉村坚守一昼夜,为攻克上疃据点开辟了道路。
宋花泉战斗结束后,5连又接到攻击下疃,截断敌人后路,拖住敌人加以歼灭的任务。战士们精神抖擞,连续作战,当天就攻占下疃。下疃位于上疃与即墨城之间,是上疃去青岛的必由之路。敌人见后路已被切断,在炮火掩护下,向5连阵地猛扑,几次冲锋均被击退。困守在上疃之敌胆战心惊,龟缩在据点求援、呼救。慑于被歼,19日,敌人乘隙突围,仓皇逃窜。
▲1949年5月11日,山东军区向华东军区、中央军委汇报青即战役外围战况的电文。
敌军逃亡的情形,下疃村93岁的村民黄立布老人留有印象:“当时,我正在地里干农活,看见敌军纷纷逃亡,就从我眼前跑走了,十分狼狈。”
5月21日,《胶东日报》刊发《青即外围我军收复上疃》消息:
【青即前线十九日电】即墨城东北十五里的上疃据点匪三十二军二五五师七六三团,慑于被歼,于今晨仓皇南逃,该地遂被我军收复。
上疃失守,标志着敌人外围防线土崩瓦解。至此,国民党青岛守军精心构筑的“三道防线”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火力之下。
战地今貌
人工智能产业区即将崛起
5月25日,记者一行来到烟青路旁的上疃村,为促进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青岛)项目建设,这里已实施整体拆迁。与上疃旧址隔路相望的回迁安置区两年后将竣工,这里将配套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等设施,昔日村落正向城市社区嬗变。
▲正在拆迁的上疃村。
昔日硝烟弥漫的这片土地正在升腾着新希望——北安街道在部分区域规划布局了新旧动能转化区。其中,原上疃村因临近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项目区,因此将被打造成为转化区内的“人工智能产业区”,主要招引工业机器人、商用机器人、高端智能制造等项目,目前已签约落户了创泽智能机器人制造、惠科6英寸晶圆半导体等项目。
未来,随着这片区域拆迁和重塑,一个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高端现代都市工业聚集区将快速崛起。
亲历者说
老兵阎德奎回忆录记述:
上疃战役出现“王成”式英雄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郭菁荔
阎德奎老人是一线指挥员,时任95师283团军事参谋。“上疃战役打得十分艰苦,也非常惨烈。出现了‘王成’式、‘狼牙山五壮士’式的战斗英雄。”阎德奎在回忆录中写道。
上疃战役打响后,战士们个个英勇无比。二连排长于德海,在敌人炮火涌上阵地的时候,带领排里剩下为数不多的同志跃出掩体,与敌人拼上了刺刀。他始终冲在队伍最前头,一连刺死了3个敌人,后来自己倒在了血泊中。
一名叫刘荣的战士,是位征战南北多次立功的老兵。战斗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死了两个敌人,牺牲时手里还紧紧地攥着一块带血的石头。
“战斗进行几天了,敌人还在不断增兵反扑。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场面,通讯员含着眼泪来到指挥所报告,在一股敌人摸上来时,一位姓周的班长抄起一根爆破筒冲进敌群,与2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了。”
和尚庄村民于为风:
惨遭敌军拆房被迫背井离家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郭菁荔
彼时,和尚庄紧邻上疃。在和尚庄村委会,87岁的于为风回忆起70年前的那场硬仗,“我们村子就像一个分界线,村南的上疃驻守着敌军,村北侧便是解放军。敌军为了清除遮蔽物,开阔视野,便召集劳工把我们村子给拆了,村里人纷纷外逃,有的投奔亲戚,有的住在破庙。我记得战争是在麦收前打完了,我们还赶回来收了麦子,那年的口粮有了着落。”
和尚庄村民归家时,也是上疃被攻克后,迎接他们的是经历了拆除和炮火双重洗礼的家园。于为风感慨地说:“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牺牲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换来的。”
宋化泉村村民陆知升:
自家房屋变成解放军“碉堡”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张晋 蔺君妍
“你看,这些门板,当年都被敌军拆去建工事了,这是我们家后补的。”在北安街道宋化泉村东头,81岁的村民陆知升指着家中的西门说。
陆知升家门口有一条七八米宽的大沟,他告诉记者,以前沟没修葺时更宽,这条大沟直通上疃,是解放军进攻上疃的主要渠道。“那个时候,上疃周边非常开阔,如果地面攻击敌人很容易发现,这条沟起到了掩体作用。”不但如此,陆知升家在村最东头,是村庄离上疃最近的地方,由此成为解放军作为碉堡的最佳位置,陆家的三间屋子也成为解放军一处有力的进攻区域。
“我清楚地记得,解放军来到我家说:‘快走吧,打起仗来你们家很危险的。’”“我家大人说:‘家里有13口人哩,不走了,就在家里留着,命大就伤不着’。”
于是,解放军和陆家13口人都留在了这趟屋子里。解放军在最东头的三间屋中,并利用东屋的有利位置射击。陆家13口人则住在东西屋连接处的一间东屋里。
“那时候,解放军就在东屋的窗棂上架上机枪射击,我在隔壁屋里听着,枪响声就像是刮风一般。”陆知升说,后来他去东屋墙角上,那里尽是子弹壳,“一抓一把”。除了激烈的战事,陆知升印象最深的是解放军日常的片段。“我啥记不清,也能记清解放军同志给我们家送了两次饼子。”陆知升告诉记者,在那个年代,敌军是从他们嘴里抢饭吃,然而解放军刚一到他们家,就送给他们吃的,送得还是平日里很是稀罕的饼子,这让全家人很是感激。
如今,当年解放军作为碉堡的陆家东边三间屋子,被居住在此的陆知升侄子翻盖一新。而陆知升自家的东屋,便是当年全家13口人住的地方。这场战事于陆家最大的幸运,便是一家人在战争中丝毫无伤。
陆知升还清楚地记得,当年解放军留在家中的小挎包,平板车拉了三四车才拉完。“战士们每人一个小挎包,我记得他们要去打仗时,把小挎包一扔就走了。这些留在家中没有被拿走的包,怕是有许多是牺牲了的战士的吧。”
下疃村93岁村民黄立布:
就盼着咱们的军队赶紧来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张晋 蔺君妍
“当时,为了修筑上疃工事,我们附近几个村可遭了殃。”回忆当年,下疃村93岁的村民黄立布如是感慨。他告诉记者,敌军驻守在上疃村,为修筑工事常常到附近几个村庄“抓劳力”,下疃村当年有350户人家,年轻力壮的都给敌军修筑过工事。“冬天天冷到水泥都被冻住,我们也不能停工,要烧热水去和泥”。黄立布说,敌军将村子里所有人家的门板、农具等全都“征收”了,就连村里两座庙的门板也不放过。在那个自家都吃不饱的年代,敌军还向每家每户要草、要木材,要求每家为其提供口粮。
“那时候,就盼着咱们的军队赶紧来把他们打跑。”经历了那段艰苦岁月的黄立布,充满了对解放的期盼。
青报网 2019-05-31
新浪娱乐 2019-05-31
青岛新闻网 2019-05-31
识别二维码
关注青岛新闻网微信qdxww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