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实拍童博会宝宝爬行赛 各路萌娃萌态百出
青岛新闻网 2019-06-01
范冰冰低调亮相某盛典 一身黑西装坐台下吸睛
2019-06-01
高清:美丽的花朵在开放 孩子们的六一儿童节剪影
青岛新闻网 2019-06-01
▲2019年6月2日 青岛日报特刊4
传播“活记忆” 记录“新历史”
□青报全媒体记者 张淼淼
连日来,我们匆匆走过上疃、即墨古城、驯虎山、蝎子山和丹山等当年战场,遍寻解放军中路军第94师的脚印,其间有太多感慨、感动、感恩、感悟。
采访中,对两个细节印象尤为深刻。
在驯虎山山顶,当我们询问蝎子山的方位时,带路的村民指着一处低矮的土丘说,蝎子山在炮火中被轰掉了山头。当年,蝎子山上的守敌也有一个连,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物理上的消失,关于这座山的记载好像也比较少。在感慨战斗惨烈、我军无畏牺牲的同时,也深感这样的走访、记录和传播,是多么有必要,历史是需要每一个人去主动铭记和传承的。
普通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有着一种平实的说服力。青岛作为全国最后解放的地区之一,当地群众对解放军认知或许不那么全面,但是,当年村里的孩子还记得,这群叫解放军的人虽然脖子上挂的玉米饼干得难以下咽,却从来没有进过百姓家里讨一块粮食;他们武器简陋,为了消耗敌人军火不得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但是纪律严明,会在山下一动不动地趴上一整天,打的枪弹“百发百中”。这跟日常闯入百姓家里抓壮丁、搜刮一切材料建碉堡的敌人,形成了鲜明对照。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深入生活,记录当下,传承历史,责无旁贷。仅存不多的“活记忆”和每一个当下的“新历史”,都等着我们去记录和传播,与历史共鸣,与时代共振,我为此感受到职业荣誉感。
牢记使命 继续奋力前行
□青报全媒体记者 宋新华
70年前,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困境下,趴在密集的乱石之中,等待着最佳战机,枪响之后,生死置之度外,唯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撑着——解放青岛。最美好的年纪,用鲜血和生命去实现心中的理想,为了人民,为了青岛,为了那些即将诞生的新生命。
重走青岛解放路,70年的光阴瞬间缩短,仿佛压缩了时空,注视着地上残存的战壕,破损的碉堡,触碰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为了祖国和人民以及伟大的理想而献出生命,这样的故事不是只存在于影视剧和历史书当中,就在我们走过的每一寸土地。当我们行走在青岛,欣赏如今灵山的秀美、感受四舍山的魅力、感慨着莲花山庄的优雅、沐浴着温泉海滨的海风、体悟着乡村振兴的蓬勃之气,我们是幸福的,不用像70年前那样为了生存而奔波,不用担心流弹带来的死亡威胁,不用承受残酷战斗带来的创伤,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70年前一批又一批和我们年龄相仿的青年人为我们争取来的。伟大领袖毛主席高瞻远瞩,在解放青岛战役当中采取迫敌撤退的战斗思路,换取了更多战士的生命,换取了一个完整的青岛城,这也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丽城市。饮水思源,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的新中国,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和消怠,理想不应该磨灭,致敬过去,壮行未
重走解放路,感受军民鱼水情
□青报全媒体记者 李宁
初夏的青岛已有了几分暑气,此次重走青岛解放路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段光辉历史,能亲耳听到这些历史的见证者们讲述他们的经历。
西线的战事主要发生在上疃。上疃位于即墨北安街道,是灵山至即墨公路上的要点。“当时敌军把上疃村作为据点,把上疃村的民房改成了碉堡,他们还到我们村里去抓劳力,给他们修建工事”,下疃村93岁的黄立布向我们介绍。如今的黄立布因为身体原因已在住院治疗,但与我们谈及这段往事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那份执念。
在与上疃村相邻宋化泉村,我们终于见到了当年解放军的“据点”,这是村民陆知升家的三家屋子,解放军围攻上疃时,周围村庄都被炮火所覆盖,陆知升家与上疃间隔了一条大沟,解放军将其作为一处进攻区域,解放军劝说陆知升家撤退,但陆家人口较多无处可去,只能在旁边的屋子躲起来,解放军多次给陆知升家送吃食,陆家才得以生存。
沿青岛解放路一路走来听到了太多军民鱼水情的故事,解放军晚上不进民宅,路边露宿,村民自发抬送伤员等等。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我想这就是解放军胜利的关键。
七十年战火已经远去,但是这些历史需要被铭记,这些精神需要被传承。
青即战场“旧貌换新颜”
□青报全媒体记者 蔺君妍
70年后“重走”,其实境况早已与70年前大不相同。交织的道路网、便捷的交通工具,似乎很难亲身体会到当年解放军部队长途奔袭之辛苦。但透过亲历者的讲述,仿佛仍然可以看到70年前的战斗景象。
已是初夏,但从70年前的今天起,青岛的春天真正到来了。
沿当年西线部队的进军路线一路南下,战争场景早已不复,当年被枪林弹雨笼罩的城镇和村落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它们的风采:
作为主战场的上疃,已经基本完成了群众的迁置工作,正敞开怀抱,加紧筹备新旧动能转换区域的建设,迎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端产业园的入住。
如今的白沙河,白鹭翔集,波光闪闪,这条世代滋养着两岸居民的“母亲河”仍在静静地流淌,而七十年前站在河堤上遥望硝烟战火的少年如今已步入耄耋。不远处的流亭机场,飞机正在起落,它正有序完成转场前的运营。
在通济街道工作人员指引下,我们来到墨水河畔,70年前,我军正是从这里的一座石桥经过时与敌军发生了激战。“从河边向西,是当时敌军驻扎的董村。”当年的石桥已被拆除,在不远处,一座新桥横跨两岸。正值傍晚,顺着河流的方向远眺,高层住宅拔地而起,车辆人流络绎不绝,这座被战争洗礼的村庄正焕发着孕育新事物的力量。
是的,我们永远拥有面对苦难的意志,也从不乏重生的勇气。
那些解放的故事,请讲给更多人听
□青报全媒体记者 郭菁荔
青岛解放的枪炮声早已消逝,可那段记忆却并未被尘封和遗忘。重走在当年中路军解放青岛的路上,尽管没有寻找到当年参加战斗的战士们,庆幸的是,所经过的每个村庄依然有村民能为我们讲述那些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故事。
村民们在为我们讲述那段历史时,眼中绽放着光芒。那源于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和无尽怀念。
因为敬仰,丹山战斗结束后,丹山村的村妇女会会长的金玉敏诚恳请求烈士徐玉珠的妹妹徐玉兰不要把姐姐的遗骨带回家乡安葬。她说:“玉珠是在解放我们家乡的战斗中牺牲的,大家都已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村民们一致请求将玉珠烈士的遗骨埋葬在丹山,世世代代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从那之后每逢除夕这一天,金玉敏老人都会端着包好的饺子来到位于当年丹山战斗所在地的徐玉珠烈士的墓碑前看望,一直坚持了35年,直到1985年去世前还一再嘱咐儿女要继续把这事坚持下去。
这是两年前我在丹山社区采访时,一名村民为我讲述的故事,此后便扎根在了我的脑海中。每次路过丹山大桥,我都会把这个故事讲给同行的朋友。这次行至丹山战役旧址,我又为同行的记者讲起了这段情缘。
历史并未远去,往事也并不如烟。期待读者通过我们的报道,了解到更多解放青岛的故事。也期待读者能像我一样,在读到打动你的故事或片段后,能讲给别人听。
为了见证更好的将来
□青报全媒体记者 毕然
重走青岛解放路,70年的历史浓缩在这段时间的采访之中,我觉得自己接触到了一个更为翔实的青即战役。
当年的战场,仿佛都已经被时间和新的事物所代替。但是因为有历史,有人的见证,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他们又被人记起。更好的发展是对过去的回报,新建成的自行车公园,许多人慕名而来的温泉镇是新时代的成功样本。
去四舍山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些村民,大家多多少少都了解这段历史。问到为什么会了解的时候,他们说因为“村里的老人都会跟我们讲,历史也不能被遗忘”;我们采访到105岁的孙允福老人时,虽然他听不清,但他就是历史的见证者,坐在那就能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岁月的流逝。五世同堂的一大家子,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村子遭受到了什么样战争的洗礼,也知道自家的长辈曾为这场战役贡献过热血和生命。
在村子里,这样的老人也特别受爱戴。
沿线采访时,听到最多的话是“现在应该没有当时经历过的人了”,当年战斗发生过的地方,很多名字也已变迁几许。但是,我们发现,历史永远不会被遗忘,现在越来越多的纪念馆、档案馆留存下了这些记录,也有一些民间的历史记录者,将资料保存下来让历史保有原来的色彩。
致敬历史,致敬亲历者
□青报全媒体记者 张晋
重走解放路,感受峥嵘岁月。一路上,我们去追寻散落在宋化泉、下疃、上疃、古庙头、赵村等村落里,留在黄立布、陆知升等亲历者记忆里的场景,这些场景与史料相重合,在青岛解放70年的今天又一次再现了当年的战争景象。
重走一段解放路、探访经历了那个时代的老人,方知原来历史是我们在今天认知的基础上难以想象的,它并不是书籍上简短概括的文字,而是在青岛大地上留有的悲壮史诗,也是这些耄耋之年战争亲历者的切身记忆,只有经历那个年代才知道其真实的模样。
采访时,93岁的黄立布老人正在住院,记者到达病房时,老人刚结束输液。老人说,无论身体如何,自己要接受采访,因为如今解放战争的岁月已经远去,时下人们对战争岁月的了解也越来越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回忆,让人们保有这段宝贵的历史记忆,并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81岁的陆知升家里当年就是解放军的“碉堡”,墙角子弹壳“一抓一把”。这些经历了战争年代的老人,多有一份淡然和知足,但他们同样有迫切的心声:希望人们铭记历史,而这也是我们努力做的。一路走来,同样有欢喜——旧时的战场不复存在,如今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这些村庄或是已经建设成为城市社区,或是正在建设美丽乡村,抑或是被规划为产业园区……没有昔日革命先辈的艰苦卓绝,就没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肩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强烈。
总有一种力量,历久弥坚
□青报全媒体记者 刘栋
本报推出“重走青岛解放路”大型采访活动,用脚步丈量昔日的艰难与荣光。作为报道组的一员,我所在的采访小组以青即战役的中路为线,途经上疃、驯虎山、丹山等多个当年重要攻歼地,忆往昔峥嵘岁月。
“我父亲当时是华东军区警备第4旅12团1营的通讯员,在攻打上疃时,他亲眼看见副营长曹双玉在战斗过程中,腿部被敌人打伤,自己直接把弹头拔出来,用纱布简单一缠,便继续作战。”在北安街道采访时,袁玉坤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父亲回忆录里的描写。这个至今听来都让人热血澎湃的场面是青即解放战役的缩影,正是千千万万个曹双玉们在硝烟弥漫中抛洒热血,才吹响了胜利的凯歌。
在驯虎山下,因道路无法驱车前行,记者随村委工作人员沿小路徒步上山。当日,头顶炎炎烈日,脚下是陡峭野路,带着无人机和单反设备的我更加体会到解放军的艰辛。
一路向南。在丹山之巅,已是一片生机盎然之景,只有远处残存的碉堡印证着这里曾发生的一切。望着纪念碑上一个个烈士的名字,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采访过程中,我们用无人机记录下了沿途风光。沧海桑田,上疃村所在的北安街道正全力打造“双招双引”优质载体,筹建新型产业园区;驯虎山上葱葱郁郁,周边村民安居乐业;即墨古城,从棚户区的改造中诞生,已成为城市新地标。
牢记那段峥嵘岁月
□青报全媒体记者 孙志文
作为青报全媒体“重走青岛解放路”报道团队的一员,我有幸身临其境感受那段值得每一位青岛人铭记的峥嵘岁月。无论是在即墨区灵山镇的农田里驻足,还是站在四舍山脚下向山顶眺望,我看到了丛生的杂草和险要的山路,看到了解放军的地堡和敌军的炮楼……
在灵山镇灵东村,我见到了105岁的孙允福老人。青即战役中,他曾是担架队队长,带领着村里的村民穿梭在前线和后方,救助受伤的解放军战士。回想起70年前的血雨腥风,老人言语模糊但思维清晰。他告诉我,听说战役打响的消息,出于对共产党的信任,村里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战事中,都想为青岛解放贡献一臂之力。然而,相比战争,更让老人感慨的是解放后的故事。
战争结束后,当地百废待兴,他被推举为互助组组长,带着大伙儿复耕农田,恢复生产。也正是带着战场上那种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一代又一代灵山人不断奋发图强,将这个昔日的战场,发展成如今的面貌。
曾经枪林弹雨的战场,如今已经成为生态宜居的“山水小镇”、特色民俗文化旅游服务镇和生态休闲农业、养生养老度假区。我感慨于如今的青岛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曾经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早已在时空流转中“换了新天”。
青岛新闻网 2019-06-01
2019-06-01
青岛新闻网 2019-06-01
识别二维码
关注青岛新闻网微信qdxww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