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V你点赞】护心使者杨苏民:4年为21人换心
【青岛新闻网独家】
(文/图/视频 孙志文 韩彤彤)
2015年6月份,在杨苏民赴美学习的最后一天,他的老师、美国休斯顿医学中心的一位顶级心脏移植专家请他吃了顿丰盛的晚餐,晚饭结束后还破天荒地邀请他去看了一场NBA火箭队的主场球赛。
那一晚,在人声鼎沸的观众席上,这位专家抬高嗓门,语重心长地告诉杨苏民:“每年都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生向我学习,你是我见过最勤奋的一个。我相信你回国后,一定能把青岛的心脏移植项目做起来。”
回想起这句沉甸甸的认可,杨苏民至今记忆犹新。让他也没有想到的是,仅仅4年后,他不仅实现了青岛心脏移植从无到有的飞跃,还带领他的团队成为山东半岛地区的领头羊,4年为21位重症病人换了心脏。
“认识到差距,我们就要迎头赶上”
几天前,发生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温情一幕感动了这座城市——一位曾患有重度心脏病的83岁老人,康复后像婴儿一般拥抱了为他做手术的主刀医生。那天,为了表示感谢,老人特地背着自己的古琴,从潍坊老家赶来青岛,在医院的会议室里,为主刀医生演奏了一曲《良宵引》。
老人的主刀医生正是杨苏民,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主任。事后,杨苏民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写道:“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做医生的含义,为了什么去担当。”(上图由杨苏民提供)
说起杨苏民这个名字,可能不少青岛市民都很熟悉,作为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的主任,他在心血管外科医疗、教学、科研领域深耕近30年,在业界拥有很高的知名度。而最让青岛市民所熟知的,则是他在心脏移植领域取得的成就。
据了解,早在2014年,青大附院就成立了器官移植科,作为器官移植的重要一环,心脏移植项目也提上日程。那一年,已经在医院心血管外科首屈一指的杨苏民,义不容辞地开始带领团队启动“问鼎心脏移植技术计划”。
彼时,距离1967年人类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已经过去47年,距1978年上海瑞金医院开展亚洲第一例心脏移植术也已过去36年。杨苏民:“医院早就意识到,在心脏移植方面我们与很多医疗机构还存在较大差距。时间不等人,既然认识到差距,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迎头赶上。”
为了观摩手术,他48小时没合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掌握心脏移植手术的诀窍,也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儿。
“问鼎心脏移植技术计划”启动后,杨苏民教授便开始带领团队成员辗转多地学习、观摩。2014年的平安夜,他们团队11人是在北京阜外医院心脏移植的手术间度过的。2015年2月,在上海国内唯一一家国际动物实验室,杨苏民团队连续3天做了6例猪心脏移植手术,均获得成功。那几年,在国内各地,他们的团队跟踪学习人体心脏移植手术20余例。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脏移植团队核心成员、心外科监护室病区主任王士忠全程参与了在国内的学习,他告诉记者:“那段日子,为了学到心脏移植手术的要领,我们几乎是全年无休。除了正常的工作、手术,一有时间大家就要去外地学习。”
为了接触到最顶尖的心脏移植技术,2015年4月,杨苏民一人远赴美国休斯顿医学中心进行专项学习。杨苏民跟随学习的美国心外科专家已经做了20多年的心脏移植和心肺移植手术,一年做心脏移植和心肺移植手术144例,可以说是业内的顶尖大咖。因为不想浪费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杨苏民夜以继日地观摩手术过程,最多的一次,他连续48小时没合眼,只为把一台高难度的心脏移植手术从头看到尾。
杨苏民告诉记者:“那次经历我印象很深,从找到供心,到乘坐飞机去取供心,再到手术过程,我全程观摩了一遍,一个细节也没错过。”
正是这般勤奋好学的态度,打动了美国专家,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破例允许杨苏民穿上无菌手术服,站在他身边用摄像机拍摄手术全过程。杨苏民:“要知道,美国专家怕影响手术,对于学生来说,一般连拍照都不允许。”
首战告捷,青岛心脏移植实现零的突破
赴美学习的经历给了杨苏民很大信心,回到青岛以后,他和他的团队马不停蹄地开始为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做准备。此时,一位来自胶州的农民成了首例心脏移植手术的人选,这位49岁的患者患有扩张性心肌病,如果不进行心脏移植,不可能活到50岁。
正所谓“好事多磨”,确定接受心脏移植后,合适的供心却迟迟没能出现。
杨苏民:“在所有人体器官移植中,心脏移植难度最大,一是因为心脏供体少,大于45岁的心脏基本不能用,而肝脏和肾脏即使过了50、60岁,只要功能完好还可以使用;二是心脏是耐受缺血时间最短的器官;三是容易出现术后排异和感染。”
情况在2016年4月19日发生了转折,那天一名27岁的小伙子不幸高空坠落,当场脑死亡。家人把他的心脏、肝、肾全部捐献。家人说,虽然亲人离世,但他器官的生命如果能在陌生人身上得以延续,那将令人欣慰。
团队连夜手术,最终将那颗27岁的心脏装在了49岁的患者身上。完成移植之后,患者的心功能都恢复到了I级,这意味着他的心功能恢复到了正常状态,也代表着青岛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宣告成功。(上图由杨苏民提供)
三天之内,他们为60岁老人两次“换心”
在青大附院心脏移植团队做了首例手术之后,又连续成功完成了6例心脏移植手术,2016年,心脏移植手术量居山东省第一位。
一次次成功案例的背后,同样有很多棘手的问题等待团队解决。
2017年,青大附院心脏移植团队就遇到了一位情况特殊的病人。那是一位60岁的妇女,同样因患有扩张性心肌病急需心脏移植。幸运的是,在等待了不久后,老人遇到了合适的心脏。移植手术过程比较顺利,但是术后病人却出现了严重的排异反应。
杨苏民:“当时她的家人准备放弃治疗了,但我始终觉得希望还有。从医这么多年,我见过很多千钧一发之际起死回生的病例。所以,我劝他们再等等,如果再有合适的心脏,马上进行第二次移植。”
然而,谁也没想到,就在这短暂的等待过程中,生命的奇迹真的出现了。术后第三天,合适的供体再一次出现。团队当即安排了第二次心脏移植手术。最终,第二颗心脏成功移植,团队硬生生把老人从死亡边缘拽了回来。
“心脏移植,考验的是团队协作”
从2016年4月19日完成首例心脏移植手术至今,杨苏民带领着青大附院心脏移植团队,已经完成了21例移植手术。其中最小的心脏移植接受者仅13岁,年龄最大的患者67岁。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青大附院心脏移植手术量达到12台,山东省排第一,全国排第九。
杨苏民:“对于一台心脏移植手术来说,最难闯的不是手术关,前期的心脏转运和后期的术后免疫排斥,都是决定心脏移植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心脏移植考验的是团队协作,我们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团队每一个人的付出。”
正如杨教授所说,是团队协作造就了21例移植手术的成功——
心外科监护室病区主任、心脏移植团队取心组负责人王士忠:“长途转运是制约心脏移植的重要因素,心脏的受冷缺血时间上限是6~8小时。缺血时间越长,器官移植后的成活率越低。一旦有了合适的供体心脏,不论白天还是黑夜,我们都要即刻出发,用最短的时间取回心脏。我们的时间,就是病人的生命。”
麻醉科主任医师、心脏移植团队麻醉组负责人袁莉:“心脏移植手术麻醉的风险,除了终末期心脏本身的因素以外,还要面对难逆的肺、肝、肾等器官的继发性损害。术中更是要严格控制麻醉深度,既要考虑病人代偿所必须的应激反应能力,又要抑制手术刺激所造成的过度心血管反应。”
心外科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心脏移植团队术后监护组成员刘翠:“所有做完心脏移植的患者都会发生免疫排斥,还有可能因伤口破裂出现大出血,所有的这些情况,我们都要24小时监护。一旦出现状况,晚一分钟发现就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在青大附院心脏移植团队6个小组中,像他们一样在心脏移植手术各个环节默默奉献的医务工作者还有22人……
采访的最后,杨苏民教授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他做的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心脏供体的年龄和受体儿子的年龄一样大;第二例心脏移植手术,心脏供体和受体竟然是同一天生日。
杨教授说,这可能就是一种缘分,一种生命延续、生生不息的缘分。或许,也正是这种妙不可言的缘分,给了杨教授和他的团队在心脏移植领域继续深耕的信念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