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奇马来袭 浙江沿海掀10米高巨浪
新华网 2019-08-10
超强台风致临安发生塌方和泥石流
中国新闻网 2019-08-11
范冰冰打扮素雅现身烤羊肉店
新浪娱乐 2019-08-14
“希望在未来,当人们提起青岛的名企时,不只海尔、海信,还有海研。”
文/本刊记者 徐吉鹏
温琦
进入青岛市李沧区金水路187号国际院士产业加速器5号楼海洋科技产业加速区,宛如走进科学的殿堂。牛顿、伽利略、诺贝尔、达尔文、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的图像整齐排布在墙壁两侧,迎面墙上赫然印着“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共图民族复兴大业”的标语,昭示着这里浓厚的科研氛围与所承担的重大使命。
这里毗邻中国海洋大学(简称“海大”),青岛国际院士港也是青岛市为坚持创新驱动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而打造的国际一流、世界首创的院士聚集区,以期实现“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个项目,带动产业优化”的连锁效应。
5号楼二楼,是一家创立于2014年的企业——青岛海研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研”)。公司虽初创不久,却凭借强大的团队和先进的技术于2017年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取得3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80后创始人温琦,也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青岛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这一切,皆源于两个字:海洋。
研精究微:海洋有自己的独特条件
走进海研的大门,右侧墙壁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映入眼帘:“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温琦和他的公司所从事的,正是海洋装备的技术研发与深海探宝的工作。
走廊过道一侧,陈列着公司自2014年成立至今所获的3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照片,而另一侧墙壁张贴着公司研发的代表性海洋装备产品的图片。温琦如数家珍地向《中国青年》记者逐一介绍:
“这是水下移动储能站,去年习总书记在上合峰会期间视察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时,它就是其中一项展品。
“这是在可燃冰试采前进行环境监测的观测站,它能下潜到水下2000米甚至更深的地方,对水下的甲烷、二氧化碳和各种与可燃冰相关的环境参数进行观测,一般要在水下工作三个月到半年左右,再把它回收回来。
“这是我们与中国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基地联合研制的水下三维重建装置,它可以实现对水下地形地貌或特定目标物的精细三维测量,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
“这是一款波浪浮标,其中,波浪传感器里的完全内置算法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它从外表看就是一个外壳加一个电路板,而核心是嵌入在硬件中的算法。当一个算法能卖几万块的时候,我们真正感受到了知识的价值。”
……
每一张展示图片的下方,都印着“百川赴海研精究微”八个字。这是温琦创办公司伊始就提出的企业理念。
何谓“研精究微”?温琦解释道,“海研所做的很多都是细小的技术突破,并形成了一系列小技术上的知识产权。很多技术在陆地条件下看,会认为很简单,但如果要把它们移植到海上,其中有很多细节技术难点是很难解决的。”他以公司研发的一款水下灯为例,“如果你找做灯的厂家,他们会觉得这个事情很简单。但如果告诉他,这个灯完全没有风扇散热,又没有空气流通,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保证它色度的稳定性,就是一个难题了。”而海研所研发的水下灯,在水下能达到76%左右的能量转化效率,甚至高于陆地上大多数LED灯的效率。
海研团队所研发的小型海洋装备产品 (王正阳 摄影)
海洋经济必将大有可为
几十万、三四百万、一千五百万、三千五百万……这是海研公司成立四年多来的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80%。而带领这家海洋装备研发企业创造辉煌的,却是一个来自内陆深处的内蒙古人。
2001年,怀揣着对大海的向往,温琦从家乡内蒙古考入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毕业后,他曾先后任职于华硕、微软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尽管待遇优渥,但他却始终感到生活缺少些什么。直到毕业十年后与同学相聚聊起过往生活时,他才意识到,过往十年间,竟没能留下什么令自己感到光荣与骄傲的事情。
沮丧之余,温琦又想起了那个被掩藏了十年的海洋梦。审慎考量后,他决定放弃北京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厚待遇,重回青岛,开启了在海洋领域创业的征程。
从IT行业转入海洋创业,这个决定看似唐突,对温琦而言,却也算是天时地利人和皆备。他注意到,2013年国家提出海洋强国战略,青岛成为开展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试点城市。那时开始有国际海洋装备展在中国设点,而国内的大规模海洋观测招标项目在变多,国家在海洋领域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山东省,在海洋研究、经费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海洋的重视程度远超其他沿海省份。作为海大学子,温琦早已嗅到了这一趋势。
“据我了解,中国有三四成的‘海洋人’都是从海大毕业的。平时同学朋友和老师聊天,总是不自觉地就聊到海洋领域了。”温琦相信,中国的海洋经济一定会迎来一个突破期,“就像过往十余年间,国内基建工程的爆发,其实是因为此前完成了对整个陆地地质特性的基础摸底工作。而海洋作为与陆地、太空并列的空间领域,我们如今对它的探索还处于摸底阶段,经过一定积累之后,爆发是必然的。所以,海洋经济前景十分广阔,我们定能大有可为。”
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温琦选择回到青岛、回到海大。他与自己的导师进行了一次深聊,而导师也非常认同和支持他的想法。在倡导“学科入海”(即所有的学科都应往海洋领域去应用)的海大,也正是在那几年间,大多数老师都开始深入到海洋领域做各种配套研发工作。而在国家委托给高校的一些科研任务中,总是存在许多细节性技术难点,这时就需要有一家能够快速反应、灵活应变的公司来承接相关任务。在导师指点下,温琦于2014年正式注册成立青岛海研电子有限公司,从对接高校相关科研任务起步,并逐步开始承接山东省重点项目,从而让企业有了良性的研发过程。
打造“海洋界的华为”
创业之路从没有坦途。
公司初创时,仅有3名合伙人。第一年,其中一名合伙人因外企高管的工作机会而决定离开。面对自己欣赏的伙伴离去,温琦却很坦然地与他定下了两年之约:两年后,如果对方还想回来,那么他所持的股份仍继续持有。果然,这名合伙人终还是叹服于两年间公司的成长而选择返回公司,并负责市场推广工作,而温琦则负责战略构建、财务和技术,公司自此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还有一次,因要完成客户的订单,温琦不得不带着团队在大海上长期漂流。两个月后,当他返回公司时,却发现大多数研发人员都因老板不在而心慌焦虑,并纷纷离职。这给了他很大的打击,却也让他明白了: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千方百计留住人才。
自2015年以来,公司成立并获批了青岛市海洋研究专家工作站等多个市级人才平台,柔性引进教授及教授级高工14人,获批青岛市专家服务基地。2017年,当公司经济状况稍有改善的时候,温琦便力主为员工开设食堂,每人每餐的成本为25元。与此同时,海研也与天津大学签署了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以便早早做好人才培养与储备工作。
“我希望员工能以企业为傲,而企业也努力不辜负他们的信任。未来,公司会尽力为员工提供一片包含宿舍、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厂区,让员工能真正在海研安下家来。”谈及未来的产业方向,温琦也有明确的构想,他希望能打造出一个智能化的网络,把各种海洋装备关联起来,通过彼此间的通讯,把许多关键数据通过卫星、5G、渔船、科考船回传到数据中心,进而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
“青岛作为国家海洋战略发展的重镇,为海洋技术领域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沃土,也给了我们创业者无比巨大的信心。我们的愿景就是把海研打造成‘海洋界的华为’,一个标杆式的海洋装备研发企业。希望在未来,当人们提起青岛的名企时,不只海尔、海信,还有海研。”对于未来,温琦自信满满,亦满怀期待。
新华网 2019-08-10
中国新闻网 2019-08-11
新浪娱乐 2019-08-14
识别二维码
关注青岛新闻网微信qdxww0532